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中考题汇编 下载本文

(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⒋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选择题⒈请选择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

5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五 天净沙·秋思

⒈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萧瑟苍凉(凄凉)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孤寂愁苦(悲伤) 的情绪。

⒉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⒊“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4.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_\。 5、《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6、\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8

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9、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6

6

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3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4.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5.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6.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7.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

7

七 浣溪沙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

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 情怀,这是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夕阳 落花 归燕 感时伤春 以景传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 情感;词中“ ”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孤寂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

6、“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 无可奈何花落去)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