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空区与火烧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网状分布,定期进行观测,随时掌握岩移情况。

重点部位临时岩移監测。对重点部位设置临时观测点,按周期进行观测,监视局部变形,及时做出变形或滑坡预报。

b 深部位移监测

为了掌握深部岩体的变形动态,建立地下岩体位移变形监测孔。钻机成孔后,在孔内安装有刻槽滑道的聚乙烯管,用移动式测斜仪进行定期监测,从而实现对深部岩体变形动态的观测,并及时做出变形预测。

c 施工监控.

配合地面岩移监测,安排专业人员分区域进行巡视,查看地表裂隙或建筑物的变形状况,以便随时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对策。

(4)自燃火烧治理区监测:监测煤层露头黄土覆盖区监测温度等变化。

5.4.2 监测方法

(1)边沟道行洪能力监测:严格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要求,采矿弃渣用于采空区充填,严禁随意堆积于沟道内,安排技术人员实地監督;

(2)生态恢复监测:实地放线丈量生态恢复面积,每周监测植被生长发育情况,实地监测覆土厚度等;

(3)非工作边帮监测:在边角设置变形监测点;

(4)自燃火烧治理区監测:在自燃火烧区黄土覆盖层布设监测管,监测温度变化情况。

5.4.3 监测点布设

根据矿业活动进度,及时对开挖工程边角设置監测点,控制每个边角设1个变形监测点,对采空区地面垂直影响区段设置变形監测点,按每公顷设置一个監测点控制,计算本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監测共布置監测点9个,其中边帮变形監测点5个,自燃火烧

32

区边帮露头覆盖区监测点4个。

5.4.4 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每周一次,在汛期雨季或及防治工程施工期应加密监测,宜每天或数小时一次。

33

第六章 生态综合治理

根据本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本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最终实现的防治目标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地控制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为主、辅以临时措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1 生态现状

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接壤地带,治理区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内除沟内有延安组地层出露外,大部分被第四系风积沙和黄土覆盖。

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矿区范围内没有农田,几乎全部为黄土丘陵和风沙地貌,植被稀少。

6.2 生态恢复

由于火区治理采取边开采边复垦边治理的方式,初期开挖的表层覆土堆放置临时排土场,由于内排空间受限,剥挖初期的大量岩土弃渣堆放到外排土场,后期剥挖产生的岩土弃渣对采坑进行填埋整平,整平高度受南部沟道底部标高控制。并在剥挖结束时将最初形成临时排土场的表层黄土回填至最终形成的釆掘矿坑及外排土场,因此本部分针对内排土场、临时排土场、外排土场制定生态恢复措施。

6.2.1 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1)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2)釆取工程复垦工艺和生物复垦工艺相结合 (3)以生态学中的生态演替原理为指导

(4)保证―农业用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

6.2.2 生态环境建设方法比选

34

1) 生态环境建设经验

多年来,地方水利、林业部门在附近类似的地貌区域开展过生态建设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借鉴。

① 着眼于防治风沙灾害,加强植被建设,改造沙丘,保护滩地。在沙丘造林中采取了―前挡后拉‖造林方法,防止流沙向前推进,从而有效地增加植被,固定流沙,为发展林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 发展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数量,减少农耕地数量,促进林牧业的迅速发展。在合理布局基本农田的同时,大力营造―四旁林‖和―护滩林‖,使农田林网、护滩网和防风固沙林连成一片,提高林网的防护作用。

③ 实行封山育林育草,是实现大面积植被自然恢复的良好途径。近几年,该区广大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出现了野草萋萋,林木茂盛,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④ 科学配置抗旱林分结构,因地适树、适草。项目建设区位于毛乌沙地的南缘,有流动、半固定沙丘地貌,水分条件差,针对这一特点,当地科技工作者对树种土壤水分消耗模型研究,得出提高干旱地区沙生植物水分利用率的模式,将该区的生态林结构由原来的乔木为主、乔灌结合,调整为以草为主、草灌结合,优化了林分结构,使生态系统更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状态稳定的特征。经过多年的治理实践,选择出了适宜当地气候,立地条件、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和草种。

⑤ 三年保活验收移交制度。树木栽植后由施工单位抚育三年,三年后成活率达到要求后方可结算,并按照实际成活株数进行结算,成活一株,结算一株,确保了树木的栽

2) 防治经验类比

位于本西部的武家塔露天煤矿隶属神东天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露天煤矿自1994年生产建设以来,针对矿区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