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空区与火烧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古包头市发生6.4级地震,本区仅有震感。近百年来本区从未发生过大的地震,虽有几次小的地震,但烈度仅在2.5度,属无震区。根据《陕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1993年10月)的烈度划分,本区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矿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常发生小滑坡、丰水期发生泥沙流等地质灾害。

2.2.5煤层

由于冲刷剥蚀等原因,该区仅保存部分延安组第一段,残留厚度一般小于40m,且厚度变化较大,其主要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色泥质粉砂岩、深灰色泥岩等。砂岩的走向和倾向均相变较大,不稳定,含稳定的可采煤层5-2煤。延安组第一段(J2y)局部残留,厚度保存不全,大部分被剥蚀,段厚16.6~80.6m,平均厚度35.18m,含稳定可采的5-2煤层。该段为滨浅湖相沉积,岩性总体呈下粗上细正粒序,中、下部岩性多以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有粉砂岩、砂质泥岩,具交错层理、均匀层理;上部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具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根据以往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区钻孔资料分析,延安组第一段沉积时有浅湖存在,在填平浅湖之后,沼泽平原发育,形成5-2号煤层聚积。

2.2.6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水系较发育,较大河流有矿区西部的大西沟,矿区紧邻大西沟支沟崔家沟,以上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随地表降水变化极大。

(1)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a.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Q4al):近代河床冲、洪积物,岩性主要由砾石、砂质粘土组成,未胶结。该层呈带状及串珠状分布于治理区内崔家沟中,含水层厚度2~6m,岩性多为亚砂土加砂层,底部为砂砾石层,透水性较差。

b.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Q2):岩性为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疏松,中密~稍密,具孔隙,受流水侵蚀切割构成黄土区特

8

有的地貌,厚度0~91.3m不等,一般梁厚,沟谷薄且宽度较窄,厚度约36m。

c.新近纪上新统静乐组相对隔水层(N2j):出露于崔家沟中、上游谷坡上,岩性为浅红色~褐红色粘土,亚粘土,夹多层白色韩质结核,底部常见1~2m厚的砾石层,多已胶结成砾岩。粘土致密,持水性好,透水性弱,厚度变化大,孔隙裂隙均不发育,为矿区内较好的局部相对隔水层。

d.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孔隙含水层(J2y):延安组地层广泛出露于崔家沟沟内,钻孔揭露厚度16.4~80.6m。岩性主要为细、中、粗粒砂岩、泥岩及煤在梁峁区顶部风化带裂隙、孔隙发育,在丰水期只能起到暂时储水作用,但因多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处于临空状态,又因延伸深度浅,连片性小,故地下水多被疏干或水量很小,属水量贫乏区。沟谷基岩风化带,水量较大,而下伏正常基岩含水层较薄,补给来源不足,水量贫乏,含水层普遍含水微弱。

e.侏罗系下统富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J2f):出露于崔家沟沟谷中,岩性为浅灰色砂岩和紫杂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含水层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含砾粗粒砂岩,钻孔揭露厚度1~82.6m,一般厚度10~30m,水量甚微,为弱富水含水层。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第四系冲、洪积层潜水含水层,主要沿沟谷分布,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其次接受河谷两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与河流地表水存在互补关系,一般丰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河谷区潜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微地形控制,沿分水岭多向西偏南、东侧多向东方向径流,平直地段一般与河床斜交,河曲地段在泥岩隔水层阻隔下,以下降泉形式排泄。

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出露于崔家沟沟谷的边坡地段,大面积分布于梁峁地带,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由于含水层受地貌、岩性及本区气象条件等影响,使大气降水在黄土梁峁区不易大量渗入补给潜水含水层,只有在雨季有少量不连续补给。由于新近纪红土对含水层的隔水作用及沟谷水系控制,径流方向变化大,总趋势是自分水

9

岭从地势较高的梁峁顶部及斜坡向沟源、谷坡边岸、沟谷中心运动,在谷坡下部和底部以下降泉形式排泄。

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层,区内沟谷基岩裸露面积较大,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局部地段覆盖松散层厚度很薄,这种条件不仅为潜水的补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潜水顺层补给承压水创造了条件。该层潜水在裸露区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补给,在覆盖区接受上部潜水的补给,由于风化带含水层的潜水运移状况受地形控制,主要排泄于深切的沟谷底部河流中。在崔家沟内承压水由北东向南西顺层径流,其排泄方式为承压顶板被沟谷切穿而混入潜水或形成水泉。因岩层孔隙度大,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据水文孔抽水资料,矿区内没有流量大于1L/s水泉,说明本区富水性极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同时,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3)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依据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上覆基岩结构类型,矿井充水方式可分为直接充水和间接充水两种,它们均具有一定的充水水源和充水途径。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补给来源,矿床充水都直接或间接与大气降水有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447.12mm,且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5.5%,最大日降水量819.1mm。据小窑调查,矿井涌水量随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其一般滞后半天至一天时间,故大气降水为矿井充水的间接水源。

区内地表水体主要是大西沟河水,尤其是沟谷区段,矿层开釆后的沟谷区成为冒裂贯通的严重地段,丰水期沟流水将沿裂缝溃入采空区,易造成淹井事故。局部地段导水裂隙带与风化裂隙带沟通,地表水通过风化裂隙带进入矿坑,成为间接充水水源。

区内地下水极不丰富,煤系地层含水层是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侵蚀基准面以上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水量小,富水性弱,开采易于排水。当煤层开采过程中,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与风化裂隙潜水沟通时,使其成为直接(或间接)充水水源。

10

据生产及废弃的小窑调查显示,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泥岩,裂隙不发育,其含水量较为贫乏,矿井涌水量较小。对众多小窑调查矿坑涌水量一般15~50m3/d,各小窑没有发生突水事故,因此煤层剥挖过程中不会对剥挖工作面及生产人员造成威胁,剥挖过程中只需布设临时排水设备。

2.2.7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可将整治区区内岩土体分为四大类七个岩组,如表所示。现分述如下:

表2-3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表

工程地 岩性及组合特征 质分类 松散沙层组 土质岩类 土层组 广布全区,包括黄土和红土 侵蚀基准面之上5—2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 烧变岩类 烧变岩组 蜿蜒锯齿状分布于煤矿西部谷坡。 碎裂结构 风化岩组 软弱岩类 煤岩组 可采煤层及不可采煤层 层状结构 半坚硬岩类 砂、泥岩互层岩组 煤层直接顶板和直接底板 基岩顶部5?30m 分布于梁峁区和河谷阶地区,风积,冲积成因 散体结构 空间分布 岩体结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