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染学生,使学生更加努力奋发。

(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指出来,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接受。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下过一段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原来,许广平的论文大段摘录罗素的话,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这中肯的批评。

(3)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好的批语本身就是交际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写批语时,除了运用常见的陈述句外,老师可灵活地选用疑问句、感叹句、省略句、不肯定句等句式,还要注意使用的语气,以增强批语的可读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茅盾全集》十四卷《附录》中谈到,茅盾读小学时写了一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的作文。先生的眉批有这么一句:“此句似与前有重复意。”一个“似”字恰到好处,增添了评语和谐委婉的语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从而达到了批改的目的。

二、作文讲评的方式

(1)综合讲评。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举例说明。这种讲评的优点是覆盖面大,但易空泛。讲评时要注意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2)典型讲评。即选出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优秀或一般)的学生作文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评,用典型指导一般。进行这种讲评,事先可将选出的作文印发,或由幻灯放映出来,可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3)专题讲评。即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立意、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写作知识集中进行讲评。这种讲评,便于将教学难点分散,各个击破,收效较快。

(4)对比讲评。即对比讲评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鉴别作文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优劣的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对比讲评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对比,也可以是片断或某一点的对比。

5.语感的特点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语感能力?有哪些方法?

什么叫语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检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所以语感是代表非逻辑性。这种“灵敏的感觉“不是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也不是指反映事物表象属性的感觉,而是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不是按照语法规则,也不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性推理过程,而是直奔主旨。这种直觉能力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动化功能。

直觉所感知的内容是正确而丰富的,不但包括认知,也包括情感。感知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局部,更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枝节,而是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把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语言放在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感知,把握它的整体内蕴。

语感的获得,不是单靠翻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也不是单靠书面学习,而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就心理过程来说,语感不是单靠左脑的逻辑思维活动,还要靠右脑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左脑和右脑的协调活动,包括罗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由于语感具有整体性和形象性,所以语感不但感知语言的思维内容,而且感知语言的情感活动。或者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过程。因为语感是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所以不同个体对相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感知,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相同的语言也会有不同的感知。个体在感知语言时的体验、想象等,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培养语感能力的方法:

(1)质感。即感知语言所包蕴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

(2)敏感。即对语言的感知要迅速、广泛、深刻,特别要具有辨别力和品味力。 (3)通感。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

(4)幽默感。幽默感的心理学基础,是使感知的对象在大脑皮质上建立特殊联系。这种特殊联系往往是

第25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用极为巧妙的方式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的思想境界。所以,幽默感总是蕴藏在含而不露之中,总是和新颖的思路相联系。从所有的幽默作品都可以找到这种特殊联系。

(5)美感。包括感知有声语言的音韵美、文字的形体美和语言文字的内容美。

☆语文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包括什么?如何发展?(或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谈谈如何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1)崇高的职业道德。 ①热爱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业务上精益求精。

(2)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

①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②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3)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

①亲切型 ② 严肃型 ③活泼型 ④拘谨型 ⑤随意型 ⑥冲动型 二、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2)教学应变能力

①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②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③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④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⑤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

判断分析题

(1)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所以,教学内容不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错 (2)语文教学方法越多,教学就越生动,效果也越好。错

(3)我们在教学中品味言语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课文的内容。 对

(4)语文教学中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内容这一关键,对于形式则可以忽略。错 (5)语文课“着眼于形式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错

(6)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错

(7)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学生,但也可以是教师。 错 (8)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错

考试题型:

1. 简答题(5选4) 28’ 30min 2. 论述题(2选1) 17’ 15min

3. 案例分析题(1) 20’ 15min 至少运用2种教育理念 eg:对话教学 朗读教学 多角度阅读

4. 教材分析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一个题) 20min

第26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40min

《游褒禅山记》教案

朱学锋 (江苏南京)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

2、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作适当补充与小结。 提示: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三、难点质疑,练习巩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重点知识以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练习题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例句从略)

(2)“其”字在文中出现有二十多处,请在文中找出并指出它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第27页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1级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中文系最丑学长张玺窃取往届材料)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3)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

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为基数词。

至于:古义为到达、达到,动词;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今义为特别,副词。

所以:古义表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凭借等;今义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结果。 学者:古义为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名词。 “古今异义”词最容易使学习者误入歧途,学习时需要注意辨析和积累。

四、重点分析,研究探讨

1、问题一: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

曾巩有一篇游记,题为《游信州玉山小岩记》,阅读这篇游记,说说它与《游褒禅山记》在写作方法与思想感情上的异同。(《游信州玉山小岩记》一文教师可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或者印发给学生,此处从略。)

提示: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 “志”、“力”、“物”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另外,曾文以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而王文则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且叙议前后呼应。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二、三段。

2、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请以“你游?褒禅?我游?书海?”为标题,

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