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那个人不懂得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师:看来,我们要多学文化知识,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
师:是啊!那个人听了你们一席话,肯定后悔不已,同时,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三、教师小结
齐读课文,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
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四、编故事
1、 种葫芦的人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想想,他会怎么做呢?以这句话开头,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同学听。 2、 抽同学上台讲故事。(生讲)
师:看来,那个人亡羊补牢,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种的葫芦丰收了。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不仅明白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还编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能干!课后读读更多的故事吧!你将收获更多!
附:板书设计
23、我要的是葫芦
↓ 蚜虫 ↓ ↓
落了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 , 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 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 )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
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四、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用新理念武装自己,让课堂教学更加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