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阅读精练(含答案) 下载本文

C、诗人想到宇宙茫茫,大地辽阔,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谁能来倾听这一番豪情美意?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啊,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D、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孤独、寂寞和悲愤,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1.C(无“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啊,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之意) 2.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幽州台,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B、诗人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C、眺望远方,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诗人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D、通过对幽州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孤独感。

2.D(这首诗并没有对幽州台作出一字描写,只是写作者的感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幽州台追溯历史,却看不见九百年前的这位燕国明君,放眼后世,同样看不到广纳贤才的君主,胸中波澜涌动,感慨不已。

B、诗人想到宇宙茫茫,大地辽阔,自己独站在台上,显得如此渺小,只有悲伤流泪。 C、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精骛八极;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D、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B(“显得如此渺小”应为“谁能来倾听这一番豪情美意?”)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

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B.颔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尢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

舟、波浪平静等大景。

C.颈联写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E.诗歌以对偶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参考答案:C(颈联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D(尾联意思是托北归的大雁带信到洛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

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

之意。

C、颈联历来脍灸人口,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

天也来得早。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B(“风正”是顺风之意,列举的事物间无因果关系,目的是写江中景色,以江面

之阔映衬一帆之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

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

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

一联作反衬的。

参考答案:D(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

的胸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这联通过拟人

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参考答案:D(尾联抒写思乡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参考答案:D(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

的胸襟。)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敌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

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

B.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C.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出战士们正在战场

上奋勇杀敌的悲壮气氛,突出了将士们为报答君而不怕牺牲的勇武形象。

E.诗人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及部分代全部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整

首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

参考答案:1、B(边塞诗)D(没有写到正在杀敌的战斗场面,只是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借“黑云”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

壮。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白天和晚上等方面,从侧面衬托出这场战争的悲壮激

烈。

C.颈联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半卷红旗”、“霜重鼓寒”形象绘出增援将士冒着严

寒星夜进军的情况。

D.尾联写所有参战将士发出誓言——“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了他们决战到底的大无畏

精神。

参考答案:2、B(分别从听觉和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