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度思考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中美两国贸易量增长显著,但近来两国贸易摩擦不断,而且愈演愈烈。贸易的不平衡、纺织品的保护、对华多起反倾销、对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履行的批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指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就中国而言,解决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应采取继续深化市场经济导向的体制改革,遵守和利用WTO规则,在充分了解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诸如自动出口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伴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加深,接踵而来的是令人困扰的贸易摩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两国的贸易摩擦却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随着两国经贸交往规模的迅速扩大,美国逐渐成为与中国发生经贸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以下罗列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
? 2012年10月——美国太阳能公司Solyndra向中国最大的三家光伏制造企业
尚德、英利和天合提起“反垄断”诉讼。
?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终裁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
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 2012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发布调查报告,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两
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进入美国系统设备领域。
? 2012年9月——奥巴马签署了22年来第一个禁止外国投资的总统命令,否
决三一重工的关联公司在美国的风电投资。
? 2011年12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
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2年,自2011年12月15日起到2013年12月14日止。
? 2009年9月——美国本土铜管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美国商
务部进口管理局(“DOC”)递交了对来自中国的紫铜管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申诉书,并于当日获得ITC立案。
? 2009年9月——三家造纸公司和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United Steelworkers)
对中国和印尼提起了反倾销案。中国和印尼被认为占了2009年上半年美国铜版纸市场的近30%,较2008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
? 2009年9月——美国钢管企业代表律师罗杰-夏格林(Roger Schagrin)表示,美
国钢铁公司正在寻求诉请对中国进口钢管征收60%或更多的反倾销关税以及15%到30%的反补贴关税。
? 2009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
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第1年至第3年额外征收的关税分别为55%、45%、35%。
? 2009年8月——美国于2007年4月把中国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诉诸世贸组
织,声称中国对于出版物、电影、音像制品进口和分销的有关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世贸组织相关专家组于2009年8月12日公布的裁决报告支持了美方的大部分诉求。
? 2009年6月——中国要求WTO审查美国禁止中国禽肉进口的问题,7月1
日,商务部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肉鸡。
? 2009年6月——美国、欧盟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向中国提出磋商要求,
指责中国针对一系列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包括关税、配额等扭曲了国际贸易、提高了国际售价,令欧美下游产业蒙受损。
? 2009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低成本轮带征收最
高55%的惩罚性关税。
? 2008 年——美国对中国产玩具质量问题发难,中国为此取消了数百家企业的
出口资格。
? 2008 年——欧盟与美国针对中国征收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和限制外国金融
信息服务机构提出抗议。
? 2006-2007年——中美欧纺织品争议,最终,中国对每年对欧美出口的纺织
品的增长速度进行了自行限制。
? 2004 年——美国向WTO申诉,认为中国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了歧视性关
税。
? 2003 年——美国商务部受理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等组织要求对中国针织
布、内衣、袍服实施保障措施的诉讼案。
? 2002 年——美国总统布什引用201条款对进口各国(包括中国)钢材加征
8%-30%的关税。
? 2002 年——美国政府向WTO提起申诉,指控中国在半导体生产方面实行不
合理的税收政策使美国半导体出口商“处于非公平竞争的地位”。这是中国自01年加入WTO后,首次遭到美国申诉。
从事件中可以发现,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产品设置了各种形式的进入壁垒。2006年以前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是传统的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但这种政策在2006年底发生了重大调整,美国开始对中国的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美之间实现自由贸易困难重重,双方认识角度及所持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当贸易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时,便会出现矛盾,这是中美之间贸易障碍的根源。 (一) 贸易摩擦的美国视角
1.中国实行新重商主义政策1。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进行补
1
新重商主义政策:由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而来,因其所
贴),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对美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具体地说,美国认为中国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
2.美国未获得对等的国民待遇。按照中国加入WTO协议的规定,银行、保险、电信等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不够,使美国的公司没有获得对等的国民待遇。
3.美持续对华贸易逆差。美国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是导致国内高失业率的原因,因此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施压。事实上,导致逆差的原因一是由于对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二是由于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却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美国可以从对中贸易中满足其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中国则不能通过对美贸易得到其对技术资本密集性产品的需求,从而使贸易产生不平衡,进而引发贸易纠纷。三是中国的跨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像海尔联想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和投资?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二)贸易摩擦的中国视角
1.中美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实行限制高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的结果。 2.中国“被顺差”。中美贸易中,中国不存在美国指责的所谓的“倾销”、“通货紧缩输出”、“抢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在华外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进行生产,将产品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返销到本国或其他国家,使得中国的出口猛增?所以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并非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据统计,中国出口的产品,65%是中外合资或者外国独资企业生产的,50%以上的贸易属于来料加工,或OEM2。其结果是:一方面,出口产品中的许多利润落人了外商的腰包;另一方面,在美中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亚洲许多国家的逆差也在扩大,中美贸易逆差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
3.中美贸易是双赢的。中国并不追求长期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中国认为中美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不仅
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新重商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2
OEM:即贴牌生产,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