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 下载本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

沈杰

2013-1-21 16:39:01 来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第5~11,28页

【作者简介】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博士,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时期。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发展呈现出许多崭新特点,在社会心理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产生了许多新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青年社会心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征。为促进青年的社会心理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必须努力从各个层面上优化青年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

【关 键 词】中国/社会转型/青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认知—感受—回馈体系,换言之,是人们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向的一种表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价值观念属于较理性的层面,是较深层的认知结构,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社会心理的其他方面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体现了社会心理的实质性内涵。社会心态则属于较感性的层面,是表层化的情绪表征,它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内涵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更加及时、动态的再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

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条件:满足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的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个人潜能与人生价值的条件更加充分,进入社会结构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逐渐拓宽等等。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在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群体文化以及经济活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青年的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逐渐增强,由此反映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则表现为,青年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显。这一切都从作为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青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的青年社会心理中表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趋加速和深化,青年社会心理的变化也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一、青年社会心理的现状和特征:朝向现代化的开放与理性

(一)轴心维度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表现于人们在评价事物的过程中对于重要性或意义所做出的选择和比较。价值观念在社会心理体系中占据着轴心地位,人们之间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实质上表现出了其价值观的差异性。价值观在一种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样占据着轴心地位,因此,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性实质上就表现出其价值观体系的差异性。在价值观体系中,有一些是处在轴心维度的观念,它们对其他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具轴心性质的观念有:对于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奉献与索取、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

1、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得到大多数青年的认同。从一些实证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对于社会主流文化一直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大多数青年表现出了认同态度。首先,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肯定。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当今大多数青年依然认同与肯定集体取向的价值观念。但是,与此同时,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态势。其次,在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寻求兼顾的态势。对于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问题,绝大多数青年表现出了一种希望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兼顾的倾向。这种希望在付出之后也能够得到相应回报的心理,表现出了一种务实性的特征。第三,强调合理利已并非等于损人利己。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当今青年价值观念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调合理的自我利益。然而,绝大多数青年并不认同“损人利己”。“先人后己”仍得到不少青年的肯定。(注:有关具体调查数据,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社会政治心态状况调查”,北京市调查结果,1997年。)

2、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仍然体现于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中。在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新闻周刊》作了一项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59%的人认为很重要,40%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人认为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可见,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应有作用给予了肯定。对于有的人大代表提议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被调查者中36%的人非常支持,27%的人比较支持,20%的人未表态,10%的人不赞成,3%的人表示反对。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文人的理想,10%的人认为一直“是我的理想”,69%的人认为“我会考虑”,14%的人认为“是别人的事情”,7%的人认为“已经过时”。尽管处在一个开

放和变迁的时代,但当今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仍然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度与认同度。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同时并存。从这里表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大国的青年所应有的良好心态。

还有其他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在当今青年身上普遍存在,最典型的方面有,孝敬父母依然是绝大多数青年所遵从的道德行为规范;节俭观念仍然得到较多青年的认同。(注:有关具体调查数据,参见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载《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3、青年对待金钱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在某种意义上,金钱观是价值观最重要的表现层面之一。我们正从一种泛伦理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向着强调价值规律的工业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以及世俗文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金钱角色日益彰显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为正确定位金钱这一物质利益的最基本象征符号的作用提供了前提。

一些实证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年把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大多数青年肯定金钱在社会生活应有的基本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将金钱的作用加以夸大。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当今青年的主流人群对于金钱持有一种现代人所应有的健康态度。

(二)个人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青年更倾向于选择现实成功型的人生榜样。世界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是我国数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微软缔造者比尔·盖茨则是

当今成功人士的代表。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和选择可以透视出人们人生价值观的状态及其变化。一项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一般都把保尔和盖茨视为英雄。然而,他们更倾向于将保尔视为精神世界的偶像,更倾向于把盖茨当作现实世界的榜样。(注:参见唐钧:《关于保尔精神与盖茨现象的思考》,《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可见,在人生理想上,当今青年更倾向于把事业成功型人物作为自己的实际榜样。

当今青年在人生理想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同时又注重物质的价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作为人生道路的具体职业类型选择上,青少年所崇拜的职业与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换言之,最崇拜的职业并不是最想从事的职业,这一情形反映出在他们的择业观念中,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他们最崇拜的是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注:参见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出他们人生理想中基本的务实取向。

2、青年的经济自立意识增强且更注重实质方面。经济自立意识是个体在获得收入、进行理财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它是现代人格结构中应有的基本成份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础素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益深入,就业体制、教育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对当今青年的成长历程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了当今青年在独立人格方面的倾向日趋增强。而作为这种自立意识的基础方面,则开始于经济自立意识的形成。

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当今大中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正日渐增强。对于“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打工(多)挣点钱,

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这一问题,表示肯定态度的占79.7%。第二个特征是,大中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更注重实质方面。明确表示“不在乎打工的具体形式,只要能多挣到一些钱就行”的占36.3%;表示“没太多想过”的占35.1%,从一定意义上说,“没太多想过”也表明不注重形式。(注:由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透视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参见杨长征主编《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可见,这种经济自立意识更注重把握机会、自我努力,而更少了传统的多重顾虑和“面子”观念。

3、青年的成就动机高涨,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结果并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的是,人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地增强。据一项对北京青年的调查(注:参见: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结果,就目前最想做的三件事而言,青年中比例最高(51.7%)是“追求事业成功”,表现出了强烈的成就动机或成功需要。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的信心、独立意识和个性的增强,由此导致了成才自信度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对自身取得事业成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这种成功自信度随年龄段从高到低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成才观上的能力本位观念正在形成。对于成才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调查表明,北京青年中比例居前三位的人分别认为是“准确地把握机遇”(56.3%)、“头脑灵活,敢于创新”(53.5%)和“有专业有技术”(39.2%)。换言之,在多大数青年看来,对成才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主要在于个体方面,并表现出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取方式由世袭(即父辈传承)变成自致(即自我成就),因此,这种状况也就会从人们的成才观上反映出来。调查表明,对于什么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青年中比例最高(73.5%)选择“才干”,远远高于选择“有靠山”(11.5%)、“请客送礼”(1.9%)。这种心理实质上又是以对作为人们成才条件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判断为基础的。对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当前社会给人提供的成功机会如何”这一问题,青年中比例最高(53.3%)认为是变得“更公正、平等”。在现实中,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青年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因此,一个更充分强调个人成就的现代社会的来临,是当前青年形成能力本位观念的最深刻根源。

(三)人际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一般人际交往观念上表现出越来越理智化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与整个社会中人际互动方面的变化一样,青年的人际交往观念及其行为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往方式更加“间接化”。由过去更多的面对面互动,如“登门拜访”,变为现今更多的间接化交往或“媒介交往”,如用贺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互致问候。“间接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既进行了交往,又为自己和他人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交往越来越“理智化”。过去因情绪化或意气发生不必要纠纷的现象时常可见,现今趋向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妥善处理利益纠纷。当然,这种趋势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消极效应:除了交往越来越“务实化”之外,在个体化趋势增强的同时,也隐埋下沟通减少、人情淡漠的后果。这表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两面性。

2、恋爱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更加理性、开放的态度。一些实证调查结果表明,

当今多大数青年对于“双方相爱以后不结婚也可以发生性行为”这样的观念表示认同。青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甚至认为夫妻之间也可以保留隐私。婚前财产公证的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青年理性地加以接纳。大多数青年对于由于感情破裂而导致的离婚现象表示了接受态度。由于价值观的急剧变迁,青年女性的生育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结婚后不生孩子的观念得到一定比例的青年女性所认可。总之,当今青年对早恋、婚前性行为、离婚等现象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常常把它们列入个人生活方式的范畴加以理解;对婚外恋现象也从很大的宽容性上加以对待;而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丁克家庭等都在一定数量的青年中成为较时尚的观念和实际选择。

(四)社会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青年的择业观念和意愿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国家推出市场导向的就业政策,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当今青年在择业心理上呈现多元化取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择业目标上,更关注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上,职业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条件常常被排序在第一位。第二,随着“铁饭碗”意识的式微,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风险意识开始形成。过去曾受到极度重视的“职业稳定性”,逐渐地被更多的人放在非优先考虑的地位上。第三,在就业机构选择上,单位意识和“皇粮”意识已很大程度地淡化。人们更青睐自由度较大、自主性较强的从业方式,更愿意选择时代特征鲜明、管理体制规范的从业机构。第四,在职业流动方面,主动变换工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多数人不仅在择业问题上更倾向于自我决策,而且在流动或“跳槽”问题上也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

2、青年的公共服务意识或志愿精神日益增长。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发展

逻辑,“小政府,大社会”这种结构演变趋势将使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领域日趋扩大,因此,必然导致一个公民社会的兴起。而公民社会的培育又将成为现代化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其中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关键要素。

当个体通过形成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之后,其心理需要的层次就会逐渐上升,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意识是公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典型形式之一就是志愿精神。

作为一种具体化的人文精神,志愿精神是指一种以自愿性、非营利目的性或公益性的亲身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在志愿精神促进下所形成的社会行动就是志愿行动。在中国,较大规模的志愿行动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后,从为各种重大节庆活动服务,到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再到抗击SARS等重大突发事件,到处充满了志愿者的身影。自90年代至今已有近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青年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志愿精神或公共服务意识。

3、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其他年龄群体超前。1999年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地理环保小组的同学致信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出8点建议。朱镕基总理亲自批示。此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促进了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更进一步关注。

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把环境污染问题与就业压力问题看作是我国未来社会问题中更使他们忧虑的方面。(注:《孩子眼中的未来——“今日青少年”系列报告三》,载《中国青年报》

2000年6月24日。)对北京青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已经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在郊游时处理喝完的饮料罐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问题,75.1%的青少年表示会把它们扔到垃圾箱里。(注: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2000年第2期。)

保护环境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向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些迹象表明,当今青少年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头。2000年6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尚有相当的差距,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可喜的是,我国青年一代的环境意识正在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们的长辈。(注:《公众环境意识老不及少》,载《中国青年》2000年第4期。)

二、青年社会心理的问题及其原因:社会转型中的心理转型

1、青年社会心理内含的矛盾特征。如果问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那么,答案就是社会心理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存在于青年观念和心态的各个层面。

在金钱观念上青年表现出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生命周期中存在一种“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注:在由不同的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极少有需求感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

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因此,金钱“焦虑”又表现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可以说,这是观念与心态之间的矛盾性表现。

由于社会提供的机会增多,青年成就动机也呈现出高涨状态,他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增强,出于这些原因,青年努力追求创新而不愿墨守成规。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为了事业成功而一定程度地忽视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工作狂”现象使得他们付出一定的人本代价。

在日益强化的个体化和理性化趋势下,青年人际交往的利益取向或实用化变得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一切所带来的“大家见面越来越有礼貌”趋势的同时,人们又不免怀念集体生活的温暖、亲密无间沟通的愉悦以及那种感情重于金钱的人情味的厚重。

由于两性亲密关系的世俗化潮流,也给当今青年在面对爱的世界时增添了选择上的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传媒对于性的渲染、以及科学化的性教育过早地打破了青少年对于性的神秘感,而在一个日益增强的个体化时代,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高的个体,对于“感受”质量的至高无上的追求、以及对选择自由的更加充分的拥有,使得以往的“从一而终”的模式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状态下,爱对于它的主体已不可能有固定感可言。

2、青年的历史意识相对欠缺。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成年人,但是,这种“现在感”的过于强大,则造成了青年对于国家历史、甚至是近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知识量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在我们当今的各类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传播方法,从而导致了青年难以形成相关的历史意识。因此,如何有效地

加强和丰富具有历史感的各类教育,以及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3、青年的诚信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如个人贷款中的违约现象等。尽管作为一个法理社会,我们的社会逐渐增加更多的法律关系对于社会行为的调整,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进行有效交往的最重要心理机制,诚信仍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较高的诚信度,不仅是人们减少交往代价、提高活动效率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向更高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4、青年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强化。社会的急剧变迁,对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易引发心理问题。当今青年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异的生活环境当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显得相对较弱,而这一点则又会成为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21.6—32%;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25.4%,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注:葛秋芳、曲国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关注》,www.54youth.com.cn(中国校园网)。)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使人走上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犯罪道路。因此,增强青年的心理承受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无疑成为需要各个方面给予关注的重要课题。

总体上看,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中的问题或矛盾的心理机制性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考察:

第一,青年个体心理中自我确证难度的增加。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

期,青年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个体要进行自我确证,建立自我同一性,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中,这种心理任务的完成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因为传统社会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而在现代社会则不可能顺利,因为现代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变迁性。因此,现代社会中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确地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并非易事,而必须经历一个心理发展的合法延缓期。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心理发展这一合法延缓期与社会转型期正好相互交织,这个重要特点无疑进一步加大了青年外在成长环境与内在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

第二,青年社会价值观存在多元特征或空白状态。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出现了某些困惑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由于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使得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多重困境。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于是,便会产生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青年出现困惑感。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青年社会心理的走势和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形成,是在社会塑造与个体学习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而对于当今青年社会心理的发展而言,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基础性或前提性的工作。优化社会环境的作用在于,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塑造机制与个人学习机制朝着社会预期目标和理想状态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因素。

1、建立崭新的青年发展观以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下,应该形成一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其核心实质主要体现在:第一,应该把“以青年为本”作为青年发展的基本原则。所谓以青年为本,就应该体现为充分尊重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特别是作为利益主体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的满足,这是促进青年发展的最基础层面。第二,应该把“青年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发展的根本目标。在这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导向下,促进青年研究的理念、范式和青年工作的政策、机制向着现代化所需要的取向全面而深刻地转型。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要努力解决青年发展中存在的两种类型的重要问题:第一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青年的就业机会、青年的入学条件等问题;第二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文化性问题,如青年因面对各种文化困扰而难以确定人生观、择业观等问题。

2、继续制定与不断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青年发展的推进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根本上依赖于社会政策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因此,促进青年发展的有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在当前应该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完善大学生在校学习政策(注:关于完善大学生在校学习政策方面,当前应该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建构科学的评估体系,规范高校的收费政策;第二,进一步完善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相配套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第四,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第二,不断健全下岗失业青年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尽快建立各年龄段青年、尤其是进城务工青年的相关培训体系。

3、建立青年发展所需要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效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和发展问题。由于我们的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环境因素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一般而言,当前青年亟待得到社会支持的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危机的干预、贫困状态的缓减和消除、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趋深入,人们开始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类型、选择就业地区,而且进行选择的自主性和空间越来越大。由于择业者开始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风险,而且进入就业市场的程序越来越复杂,因而,使得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前景及其进程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具有空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职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就业市场的顺利进入等。

4、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在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迫切地显现出来。因为现代化是由多重因素所推动的整体性变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发展和心理变革来加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必须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显得非常必要,它能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具有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还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的作用,甚至包括情绪表达、压力释放的功能等。应该对社会文化的建设质量建立起一套测量和评估的科学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主要应该区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文化产业的绩效,二是文化事业的成效。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中,文化产业必须将社会效益作为一项重要检验指标。总之,要通过文化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对于青年一代具有明确导向和整合作用的社会文化体系。

5、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了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不仅能更敏锐地了解当今的社会现状,而且还能一定程度地预见未来的社会走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年、包括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第一,需要加强关于青年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需要加强对于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社会政策和工作机制的应用研究,并将有关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理念、机制和政策;第三,需要加强对于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追踪性研究。而且应该把有关的研究工作加以常规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2]沈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

[3]沈杰.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青年成才心理[J].中国人才,2004(2).

[4]沈杰.后单位单位制时代中国青年择业心理的多元化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2).

[5]沈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发展:一种宏观性的分析[J].青年探

索,2003(5)、(6).

[6]沈杰.北京青年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兼对上海、天津和广州青年学生的比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

[7]杨长征.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8]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青年指数2003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1]陆学艺等.中国社会发展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12]汝信等.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以后.^N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