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导读 下载本文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正法眼藏随闻记》中,慧心僧都的话。也完全了解那位印度人所说的话。

但是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家叫我尽管放心旅行,但是看到那些贫苦孩子,心里还是难过,想帮他们一点忙。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所以要念佛

什么都做不了——―这样一个绝望。 我这个凡夫,再怎么想也帮不上忙。

慧心僧都打鹿,也算是一种慈悲。但是这种行为也只有出家人才做得到。拿我自己来说吧!再怎么看,也自己的孩子可爱,偏爱自己的孩子。骂自己的孩子时心里充满了怜惜,而骂别人的孩子时,心中只有愤怒。人就是这样,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要存有这样差别心,就绝对算不上慈悲的行为。只要有妻子、孩子,我们就做不到公平无私。只有把一切系累丢掉,家也丢掉,世界也丢掉了的出家人,才会产生慈悲的行为。

再说,就连出家人恐怕也还有种种欲望,名誉欲、权力欲,在出家人集团中,自古就是纷争的种子。我曾经看过一本和尚所写的书。书中作者坦认:食欲、性欲可以克制,但名誉欲与权势欲就很难统御。我也有同感。有了这种欲望,我们就保持不了慈悲心。出家人尚且如此,俗人更不用说了。

看到孩子受苦的样子,我们万般同情,但是无可奈何。看到考生长期煎熬,我们又能说什么?能叫他们不考算了吗?不考,以后就更有得受。

孩子生病,父母都愿意代他们承担。可是就是做不到。 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之中,我们只有念佛。

“所以说,唯有念佛,才是彻底的大慈悲心。”

非常贴切的一句话。唯有一味念佛,别无他法,只要一味念佛就行了。唯有念佛能让我们拂去悲伤、痛苦与烦恼。

一点也没错。我们什么都做不到,所以要念佛。不去深思、自大而以为自己能做一点什么。念佛就好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只要这样行了。

第七章 人是孤独的

娑婆中所看到的弥次郎

江户时代的“咄本”,安乐庵策傅所编的《醒睡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圣者,他日夜称名念佛,过着清净的生活,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活佛。他有一个仆人叫做弥次郎。

这位圣者有一天宣称他要土中入定。于是信徒们更加对他尊敬,拿来更多的供物。圣者在佐渡地方一座山的山腰,掘了一个大洞,穿上法衣,走进洞中,让人活埋了。

其实,这是一个骗局。圣者事先已经布置好了一个通道,此时他从通道走了。他跑到越后生活去了。

可是,他运气不好,竟然在越后碰上了仆人弥次郎。弥次郎问他,起初他不承认,说他根本是另外一个人。但是在追问之下,他无法推托。只好认了。他说: “噢,原来是娑婆所看到的弥次郎啊!” 这是一笑话。

娑婆就是这个世界。佛教讲轮回转生,此世之后还有来生。此世相识的人,来世还可能碰到。这则笑话就是以这种可能性为前提而说的,这个时候所说的“娑婆”指的当然是“前世”。

娑婆是忍土

娑婆是梵语(saha)的音译。音译为“忍土”“堪忍土”“忍界”,意思是“是没有自由的痛苦世界”。

我们所住的世界——娑婆——是痛苦的土地。有冷有热,有强风大雨,种种灾害;还有种种精神上的苦恼。就像坐在客满的车中一样,立足之地都难找。我们一点都不是故意,可是就免不了踩上别人的脚,碰到别人的身体。同时,自己也同样会被人踩到,挤扁。这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必须忍受下去。“忍土”——这就是娑婆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个意思。

娑婆是轮回的世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世界。《叹异抄》第五段有“六道、四生”字句,用以描写轮回流转的状况。

“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六个世界。地狱是痛苦最多的世界。堕落地狱者,在那里受到百般苦刑。

饿鬼就是饥饿的世界。受饥饿痛苦的存在就是饿鬼。饿鬼因为有生理上缺陷,眼前的食物,吃也吃不到。

愚蠢的人会出生为畜生。被鞭打着做苦工的牛马是畜生的代表。不过我有时候会想,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不知是否全体堕落到畜生道了。

修罗是愤怒的存在。即使是为正义而怒也好。反正愤怒者,不会对别人持有怜愍的心,所以不得不堕入修罗道。

人间及天界,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相比,是一个还算好的世界。但是本质上,还是迷妄痛苦的世界。佛教所说的天界,并不是基督教所说的天堂。这一点请不要误会了,住在天界的天人,时间一到还是得死。这个时候一样也是会体验到痛苦。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是对一切生物,依其出生方法之不同,所给予的分类。胎生就是哺乳动物,人、兽就是。卵生是鸟、鱼。湿生是指从潮湿的地方生出来的虫类。古时候的人把蚯蚓、蝼蛄、孑孓归成为湿生的。最后,化生是指依着自己过去的业而出生的存在。我们死后出生于天界或地狱时,就是一种化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出生。 总之,我们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轮回的世界。

相信轮回转生

有人把轮回转生之说,斥为荒唐无稽之谈而不予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是这样。但是,我以为不能相信是一种不幸。

我这样说并不表示我完完全全地相信轮回。也许你会说,这还不是一样。不过我真的希望,我自己能够相信。这一点我与大部份的人不一样。

因为有了轮回转生,才会有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就是要把这些在轮回转生中,受苦难的众生迎往他的净土。如果没有轮回转生,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就不需要了。

我相信净土。因为有净土,所经这个娑婆必须是轮回 的世界。我这样想。

那么不能相信轮回世界的人,又该怎么想呢?我刚说过,不能相信轮回是一种不幸。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就会容易变成自暴自弃。既不相信轮回,而又不相信“人生只有这一次”这样的人,难免如此。有人会轻易的说“我真不想活了”原因似乎就在于此。如果对“人生只有这一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就不会有这种意念。

基督教就是一个好例子。基督教的教理说,人生就是只此一次而已。此外就是永远的天堂与永远的地狱了,所以他们把这个人生活得认真。虔诚的基督徒,他的生活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日本人就不同了,他们把人生看得轻松而马虎。既不相信人生只有这一次,又不相信会有来世,所以就成为半瓶醋。我希望有来世,有轮回转生,有极乐净土,原因就在于此。我念佛的目的,就在于希望自己能相信是如此。念佛一定能让我相信净土,所以我很安心。这其中就有我自己的念佛,我自己的净土。

收割播下的种子

但我不能强制读者,马上相信轮回、净土。因为信、不信本来就不是所能强制的问题。对于那些把轮回视为荒唐无稽之谈,不予相信的人,我只能请他,以更长一点的时间来考虑事物。 比如说假设公司里有一位部长,你怎么看也不顺眼。同事也一样,有的人你会觉得连见一面都讨厌,事事都与你作对。这个时候,请你想一想更远一点的事。自己的孙子,会不会因为某种关系,而与这个人的孙子非常要好。如果你是一个孙子已经长大的人,那就想一想曾孙吧!你的曾孙说不定会跟他的曾孙结婚。也许有一天,你的孙子遭了什么难,却被他的孙子救了一命 。

这样一想,对方即使是再讨厌的人,你的心情也会有一点改变。此刻痛快就好,这种想法是近视的。将来的事,管他那么多,这种不负责任的想法,是不行的。只要你一直往前想,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的事,自然就会慢慢明白,我们的人生是依赖着许许多多的人,互相支持。世间是你靠我,我靠你而形成的。这种想法就会涉及到轮回思想。

再来想想过去。你几代前的祖先,说不定还受过你现在恨之入骨的人,他的祖先所救过。十代之前的事真的什么都是不可知的了。我们都是互相保持着很深的依持关系。我们应该训练自己以这种眼光来看自己。自己好就好,这种想法未免太狭窄了。此刻好,你自己好,但是你的孩子、孙子又怎么样?会不会有一天会站在一种任人宰割的立场呢?请多想一想。

轮回、转生的思想,究其竟,也就是与这种想法有关。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现在找上别人麻烦,有一天总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来。轮回思想教人,来世要收割此世所播下的种子。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就请你想一想你的子孙将要收割你所播下的种子。

不为父母念佛

现在来念《叹异抄》第五段。亲鸾圣人在这里说,一切有情都是在长久轮回转生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兄弟。所以不要一味只想追思供养自己的先父亡母,而应该多想,现在此刻正在与世上许许多多的他人结着佛缘,同时还去重视这层关系。这是他力信仰者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一种方法。

“亲鸾从来未曾一次为了追善供养父母而念佛。因为此世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继续流转轮回中的父母兄弟,每一个人都是我来世成佛所要救度的人。如果念佛是一种自力的善事,也许还能把我的念佛回向以救助父母。然而,念佛是绝对的他力。念佛者应该舍去自力的想法,赶快往生净土,开悟成佛。然后以佛所具备的,自由自在救渡众生的能力,来救渡那些在轮回世界中受苦的一切众生。亲鸾圣人这么说。”

供养,简单地说,就是捐献财物给佛教教团,也就是布施。布施是一种重要的佛道修行。 所以供养布施本来是自己要做的事,在世的时候就该做的。但是在生时太忙了,顾不了,所以死后遗族替故人补做供养,变成了一种习惯,叫做追善供养。根据栗田勇氏的说法,在日本最初举办追善供养法会的是弘法大师空海(依该氏《熊野高野冥府之旅》)。这种风俗流传到现在。

回向思想

《叹异抄》第五段有“回向”这句话。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行结果,移转给别人。但是佛教是否真的有这种想法,我觉得有点疑问。因为佛教的根本哲学是“自业自得”,自己的行为(自业)的结果,必须自己去受(自得)。如果回向想法插了进来,“自业自得”就崩溃了。

比如小学生暑假作业要画三张图。如果有人画了六张,三张给别人,那就不是他的作业了。不过化妆品女推销员中,有所谓推销配额。超过配额的人,可把超额部份挪给不足的人。回向也许可以如此视之,只是觉得不能释然。

然而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不予厘清。因为,如果没有回向思想,“他力”思想就没有了;如果我们固执着“自业自得”,则凡夫能因佛力而得救的“他力”思想就不能成立。大乘佛教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导进佛力转移给凡夫的回向思想。 这样任意导进一种思想,可以吗?

这不是与佛教根本哲学“自业自得”矛盾吗?

一定有人会这样批评。老实说,我以前也这样想,认为大乘佛教为了自圆其说而随意采用一种思想。

但是这种想法错了。

回向(梵语为parinamana)一语,原始佛教就有。本来的意思是“把某物转用于非原来的目的”。比如把布施给教团的共有财产,临时使用于个人用途上,就是回向。大乘佛教就是以这句在原始佛教中就有的parinamanar的想法为基础,加以独自的解释。

回向思想的界限

大乘佛教的回向思想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老实说,如果没有回向思想,大乘佛教也许就不能成立了。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大乘佛教是因为有了回向思想,才成立起来的。“回向”是一个如此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思想。

读者也许听过“自未得度先度他”这句话。意思是“自己还没有得救之前,先祈愿救度他人”。怎么做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向。有了回向这个管道,就可以把自己的功德转移给别人。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让别人先得救。

举一个比喻说,在医院里排队就诊。常看到有人把后到的人插进自己的前面。这是亲切的行动,但是并不合理,因为这样一来,你后面全排的人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你想要对别人好就得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而自己转到最后面去排。

“回向”就是把自己的顺位让给别人。先来的人有先应诊的特权。这个特权,相当于佛教的功德。把自己持有的特权(功德)让给别人,而自己排到后面去,这就是回向。这样说回向的意思就比较清楚了。

然而问题是,亲鸾圣人的想法。

亲鸾圣人在《叹异抄》第五段,斩钉截铁地,否定了“回向”思想。什么道理呢?

因为站在回向的立场来说,念佛就变成自力行为了。这里务必仔细地想。刚才所说的医院排队来说,优先受诊是赋给早先到达的者的特权。如果你想早一点受诊,你就早一点去医院就行了。这是一种自力行为。有能力早到医院的人,就能得救。至于没有能力的人——弱者,就不能得救了。

再说,有钱的人还可以顾人排队,获得优先权。等于说,有余力念佛的人才能得救,连这一点余力都没有的恶人——弱者,就不能得救了。这是说不通的。 这种念佛就糟了。

再说,回向思想,还有一层缺点。那就是承让特权的人,只能有一个。以医院排队来说,就是这样。

所以,即使要把念佛功德(特权)回向,一般而言,只能回向给亲人。充其量也只能回向给父母,这里就产生了利已主义。比如在电车上,碰到了熟人,如果他是年长的人,我们会说“请请?”别人呢?不让。日本人就有这种倾向,“回向”思想的界限,似乎只有到这里为止。

这是利己、小气。所以亲鸾圣人说“从来不曾一次为了供养父母而念佛”他的意思,可能就在于此。

要自己成佛

亲鸾圣人否定了把念佛回向给父母这种想法。因为有了这样想法,念佛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力。替朋友做作业,念佛变成了一种手段。

还有,这种念佛,即使是可以回向,也只能拯救少数的人。以医院排队来说把位置让给别人,自己就得排到最后,再也无法多让了。

这种念佛就糟了。这种念佛那有什么希有。

所以不能有这种想法。亲鸾圣人所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想救一个人,这种回向,再怎么说都有界限。怎么办呢?那就是要自己当医生。这样一来,医生变成了两个,诊疗就快了,救的病人也多了。

乱用譬喻是一种危险。譬喻愈恰当,愈容易产生误会。我自己对于自己所出的医院排队这个比喻,非常自满。所以要反过来请你特别小心,不要被骗了。比喻永远只是比喻而已。我把医生比喻为阿弥陀佛,这是因为它是比喻,才能这么说,这一点务必不要忘了。阿弥陀佛绝不是医生。佛到那里都是佛。

亲鸾圣人之所以否定了回向念佛,我想是因为他相信除了自己当医生(阿弥陀佛)去救大家,再也没有真正的救度。

我们人,在这个世上所能做的,真是有限得很。任你怎么拼命,充其量只能救一个人。而这个人是否真正得救了呢?还是没有把握。你把位置让给了老太婆,还没有轮到她,她有可能已经死掉了。所以只是让个位置,并不就等于救了一个人。 这样想来,还有什么是我们凡夫所能做的呢?

这种绝望与泄气,正是亲鸾圣人念佛的出发点。所以亲鸾圣人在这个世上孤立,在孤立中专心念佛。“谁都救不了”这样的绝望产生了孤独,在孤独中念佛,才能与全人类连结在一起。亲鸾圣人的念佛,就是这种念佛。

这个孤独者,亲鸾的容貌,在《叹异抄》第六段中就会有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