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手册 下载本文

XXX学校

教 学 工 作 导 引 手 册

二〇一三年九月

1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教学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形成教师专业化的教研文化、全面优化教育的生态环境,结合我校“有为教育”实验的研究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特制定我校教学管理手册。

第二章 组织领导

我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行校长室领导下、教学处具体实施管理、信息技术部 与校务办公室保障实施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图:

第三章 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和总结 ㈠计划要求

1.要全文浏览新课程标准,精读本学段相关要求,熟记具体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注意事项,了解前后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

2.要全文浏览本册教材文本,细看每一章节(单元)的具体要求,梳理出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试着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3.要认真分析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心理,做到掌握学情,根据学情

2

开展教学。

4.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的要求,重点 和难点,教学进度安排、教学主要措施、关注研究的教学课题等。

㈡总结要求

能围绕自己关注的教学主题,总结梳理成自己的教学思考,做到反思深刻,案例真实、鲜活,每学期末交1篇。

㈢检查制度

1.检查的要求:能如数按时缴交,内容合乎格式要求(见样稿),书写规范。 2.检查的方法和时间:采用定期检查方法,每学期开学第二周为计划检查时间,学期结束后为总结检查时间。

二、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具体规范如下:

㈠备课要求

1.教学进度:在教研组长的协调下,合理重组教材,基本统一教学进度。 2.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及重点、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切,综合考虑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不以单一的知识目标取代整体性的目标。将“两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之中。

3.学生分析:每单元备课对学生做一个分析,分析学生知识储备、学习状态、思维发展等现实发展水平,使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板中有随班就读的,备课中要有分层的教学目标、提问设计、分层练习。

4.过程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包括热身活动、导入呈现、情景创设、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活动组织形式、评价反馈、板书设计等多方面。过程设计既要符合教学逻辑序列,又要周密思考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衔接与呼应。内容设计要体现与生活世界沟通。

5.媒体制作:重视教学媒体的设计,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媒体的使用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建议每位教师每学期能向学校资源库上传至少一份优秀媒体制作。

6.作业设计:重视练习、作业与评价活动的设计。

3

7.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深刻,教学重建有提升,并达到规定数量(不少于课时总量的1/3)。

8.集体备课:每单元安排一次备课组合作备课,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交流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讲究实效,重点研讨解决个人备课中的疑难问题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9.备课形式:以电子文档形式进行个性化备课,并以不同颜色的修改呈现教学设计使用中的改进过程。

10.分层要求: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可以备简单教案;五年以内年轻教师备详案。对课堂调研或质量监控中有问题的教师,建议备详案并跟踪调研。

㈡备课检查制度

1.组内自查制度:教研组长每月一次组织本组教师的备课检查,检查方式可自查、互查、组长查,及时向组内教师做检查反馈。

2.学科组互查制度:挂点行政组织每学期一至两次的组内教师备课互查,及时向学科组内教师做检查反馈。

3.挂点行政检查制度:挂点行政每月向教研组长了解教师备课情况,每学期至少一次亲自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并通过个别、集体等方式对教师做检查反馈。

4.教研组和教学处负责对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与评估,进行定性评价,对不符规范的教师备课进行跟踪检查。

三、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具体规范如下: ㈠上课规范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熟悉教学流程,准备好教具,提前进入教室,准备好相关的教学媒体,提前发放教学用品。

2.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动思考的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3.教学素养:努力做到精神饱满,不坐着授课;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精炼,符合学生特点;板书工整、演示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具及多媒体设备,媒体制作力求精良。

4.执行制度:课前做好点名制度,发现学生缺席及时与班主任或安全办联系;

4

教学中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格遵守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按时上下课,专课专用、不随意增减课时和私自调课,课务调动需填写“XX小学调课单”,经教学处教务人员批准后方可执行。

㈡课堂调研制度

l.组内听课制度:教研组长每月一次听组内教师随堂课至少一节,及时向教师反馈课堂教学情况,并提出建议或意见。

2.个人邀请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精心准备一节“邀请课”,邀请组内或学科组内所有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整理评课意见并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

3.挂点行政调研制度:挂点行政每月向教研组长了解教师课堂情况,每学期至少一次走进教师课堂,并通过个别、集体等方式对教师做课堂教学的反馈。

4.常规调研制度:教学处和学生工作部管理人员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以规范教师上课行为,对个别教师进行跟踪听课指导活动。

四、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是巩固学习内容,检查教学校过程,诊断学习问题,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具体规范如下:

㈠作业设计要求

1.根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编制作业与练习,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2.能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作业设计。

3.作业能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富有探究性、巩固性和有效性。 4.班主任做好各科教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及时沟通教学情况,平衡每日作业量。

㈡各科作业规范

1.各科作业规范(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等,各科均有要求)详见附件1。(簿本要求、格式要求、批改格式、作业形式、作业数量等)

2.教研组对书面作业有统一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规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

3.对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助互学。

㈢批改反馈规范

1.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各类作业和练习卷,规范使用批改符号,倡导启发性、激励性和指导性的批语。

2.要求学生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并及时进行复批。 3.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应在课内讲解纠正。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面批,并耐心指导。 ㈣作业检查制度

1.组内检查制度:教研组长每月一次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作业自查或互查,如实记录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情况,及时向组内教师反馈作业情况,并提出建议或意见。

2.学科组互查制度:挂点行政组织每学期两次的组内教师作业互查,及时向学科组内教师作检查反馈。

3.挂点行政检查制度:挂点行政每月向教研组长了解教师备课情况,每学期至少一次亲自检查教师作业情况,并通过个别、集体等方式对教师作检查反馈。

4.学生问卷反馈制度:每学期通过学生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对每班的作业情况进行二次以上作业调研,严格控制作业量。

5.家长问卷反馈: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家长问卷发放,请家长参与对作业量的监控,也可尝试“网上作业反馈”的调查。

6.教研组和教学处负责对教师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的检查与评估,进行定性评价,对不符规范的教师作业进行跟踪检查。

五、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析疑释难、启发思维、指导方法等。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必要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它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㈠辅导要求

1.课外辅导应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占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不妨碍其它学科教学。坚决反对变相的增加课时数量、增加学业负担。

6

2.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针对优秀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为不同的学生选定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

3.改进和完善课外辅导的方法,辅导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辅导时间不晚于学校每日静校时间,特殊情况必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补习结束时间,确保学生放学安全。

5.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补课,不准收费。 ㈡学困生个别辅导制度

1.建立学困生档案:每个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在开学初两周内建立相应的学困生档案。

2.落实学困生帮教措施:任课教师通过调查、谈话、家访等方式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拟订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帮教措施。

3.落实计划,提高辅导效果:任课教师每周对学困生辅导1次以上;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抓好薄弱项目的辅导;对学困生的成绩进行跟踪;任课教师在学期末对学生的学期学习情况进行鉴定,在质量分析中进行专项分析。

4.建立家访制度:每位任课教师对学困生每学期家访不少于2次,要把学困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汇报,赢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之产生良性循环。家访内容要做好记录。

5.设立学困生帮教评价与奖励制度:教学处对帮教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价,在学期结束阶段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分析;对帮教学困生取得成绩的教师在学期考核中实施奖励。

六、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发现、诊断教学问题,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

㈠ 价目的:学习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 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将观察、交流、检测、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简便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㈡评价方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过程中的客观记录,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

7

效率。

㈢考试管理制度

1.单元测验次数:语、数、英学科每学期分阶段进行四至八次单元测验。 2.校级及以上质量调研:语、数、英学科除期中质量调研、期末考试(查)外,每学期每科调研一至二次,形式可为单项或综合。具体安排见下表:

周次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语、数、英以外学科 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调研,抽查形式与方法按各学科特点确定。 3.命题 ⑴单元测验由组内教师分工完成命题,组内统一测试(同一天内)、阅卷(可分工流水批阅),及时做好单元成绩的登记入册,及时分析系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质量调研、期末考试(考查)由教学处、街道教研中心或区教科培中心组织命题。

⑵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应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注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要依据教材内容,保证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命题要注意知识覆盖面,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注意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4.分析

教师应认真做好考试后的试卷讲评和质量分析工作:每次考试后,教师要向学生认真讲评、分析试卷,及时改进教学;考试后由教师、教研组长、教学主任和校长进行四级质量分析。

⑴教师层面:日常单元测验由任课教师进行分析,命题负责人组织一次质量分析,并进行成绩统计与分析,结果记录于《教研活动一本通》;校级及以上抽查、考试(考查),结束后三天内填写好《班级质量分析表》,及时上传到教学处指定文件夹内;问题分析有深度、改进措施可实践;技能类学科,每学期期末都要认真填写《技能学科期(中、终)质量分析表》,上传到指定文件夹。

8

第5周 第10周 第15周 期末 部分年级 质量调研 期中 质量调研 部分年级 质量调研 期末考试 (考查) ⑵教研组长层面:在抽查、考试(考查)结束后一周内填写好《年级质量分析表》期末要填写好《教研组长书面质量分析表》,及时上传到教学处指定文件夹。

⑶挂点行政层面:在期末考试(考查)后一周内写好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质量分析。

⑷校长室层面:在期末考试(考查)后两周内写好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利用全校教师学习时间作质量分析。

5.整改

在质量调研基础上落实整改措施,对教学质量出现明显偏差的班级进行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跟踪调研。

第四章 校本研修制度

一、校本研修目标

建立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㈠倡导“自主、合作”的教研氛围,在和谐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中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创建团队研究的校园文化,争创学习型组织。

㈡通过“前移后续”的教研模式,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途径,呈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的教师发展的新策略。

㈢通过骨干引领和合作教研,深化学科内涵研究,形成我校在各类学科中的特色规范和“以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本”学科研究成果。

二、校本教研内容 ㈠教材解读

以骨干教师引领的教材解读,帮助组内教师正确解读教材,理解单册教材在整个小学系统中的地位,正确定位单元目标和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㈡集体备课

9

每学期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深入了解优质备课后的思考,并内化优质备课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㈢课例研讨

倡导每位教师每学期承担“邀请式”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老师精心准备,听课教师认真参加活动,评课过程中积极参与研讨,给出有效建议。

㈣专题研讨

围绕学校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龙头课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学科教学研究,提炼经验、梳理课型,深化学科内涵研究。

㈤经验交流

结合教师日常随笔、论文、案例中的有效经验,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共享教学经验。

㈥专题讲座

由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每学期向全组教师作学科专题讲座,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对本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专题辅导案例式讲座。

㈦组织活动

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通过分散的过五关(教学设计关、教材分析关、基本能力关、课堂实施关、课后反思关)活动,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三、校本研修形式

学校以“多人设计——说课磨课——课堂实践——评课研讨——实践研究——案例分析”的过程开展 “前移后续”的教学研究,力求使新型的教研方式为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条件,体现各个层次教师的有效成长。

㈠“前移”研究:抓住各类研讨课、评教课的研究资源,同组内的教师群体提前介入整个研讨活动,参与研讨课前的教学设计,对研讨课进行先行研究。

㈡“后续”分层:通过研讨课的真实案例,以学科组为单位就整个研讨活动结合每位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日常工作,再次进行多层后续。

1.听课评课:参加完听课活动后,每位教师即兴整理、发表自己的听课感受,并积极与其他评课者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教学论坛中积极参与讨论

2.教学重建:教师要尝试实践重建后的教案设计教学,通过对比,改进先前教案的不足;新教师要勤于尝试模仿教学,进一步体会优秀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

10

3.随笔反思:教师们要勤于把研讨活动后的所感写成随笔札记或完整案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思维的过程,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思维品质。

第五章 教研活动制度

一、活动要求 ㈠教学处

1.指导教研组开展好教研工作,检查监督各组教研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各教研组活动的开展情况。

2.深入到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并安排专人负责教研活动的检查与考勤,做好检查记录,掌握各组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3.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听取教研组长汇报教研活动情况,搞好教研组教研活动经验交流。

4.对各组教研活动定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的重要依据。

㈡教研组

1.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每学期初,教研组长要按照学校及教学处的安排,结合本组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务求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学期末写好教研活动总结。

2.活动期间,教研组长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认真组织全组教师按照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研活动,做到保证时间,全员参加,内容落实,确保质量。组长务必填全填好教研活动记录,收集文本、课件和影像资料,形成经验性成果。

3.教研组长要注意下情上达,利用教研组长例会,定期总结汇报本教研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教研活动水平。

4.全体教师要服从教研组长的领导,认真准时参加教研活动,积极主动承担教研课题,做好中心发言的准备。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有一个中心议题,至少做一次中心发言。

5.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或教学总结。 二、活动时间

间周一次业务学习或专题研究,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11

三、活动内容 ㈠业务学习

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端正教育思想;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相互交流教学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布置带有阶段性的工作;举行教学研究课,教学示范课,教改观摩课;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

㈡ 题教研

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及说明,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学习材料;研究教材与教法 (着重在重点单元、重点课文、重要知识点等;研究和探索教学上的规律,或当前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如课改问题);研究和探索适合本组特点的教改思路或方案。每次应有一位教师重点准备,中心发言,然后集体讨论研究。组长做好发言记录。

㈢听课评课

听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课堂教学艺术的最佳方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听课,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评课应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原则,认真对待。

1.听课次数

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周至少听组员一节课,组员每周至少听备课组长一节课。

⑵“拜师结对”中的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三个以上徒弟的师傅,每两周至少听徒弟三节课;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二节课。

⑶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以上教学领导每周至少在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推门听课。

2.评课要求

⑴凡是学校统一开设的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教研组长必须确定好评课的时间,原则上当天评课(如无法集中,可选择网络评课的形式),特殊情况也不得超出两天之内。

⑵评课过程:评课要做到观点鲜明,有根有据,严禁敷衍了事;肯定部分要体现“收效明显”、“务实创新”的特点,要评出亮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每人至少指出一点不足或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12

⑶评课记录:教研组长要认真填写评课记录,并于评课当日送教学处存档。 3.听课评课参加人员及要求

⑴公开课:本教研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

⑵观摩课:本教研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外组没有课的教师提倡参加听课评课。

⑶汇报课:本教研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各教研组长必须按学科分别参加听课、评课。各教研组、备课组必须坚持并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充分挖掘集体智慧的潜力。

第六章 集体备课制度

一、活动细则

㈠备课时间:间周至少一小时

㈡备课地点:各备课组长所在的办公室 ㈢备课组织者:备课组长 ㈣主讲人:备课组成员(轮流)

㈤主讲内容:本次集体备课之日起二周内的授课内容,主要研究该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基本练习题及解题规律,讨论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设计。

二、具体要求 ㈠明确任务

明确任务即明确集体备课的课题、任务和目标;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一般安排在上次集体备课结束前进行。

㈡自主备课

每位教师,尤其是中心发言人,要根据备课课题和备课要求与格式,集中精力准备和思考,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备课思路、结构或方案;列出自己在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新的想法和发现。

㈢中心发言

教师们有备而来,中心发言人就自己备课的思路、结构或方案情况与大家进行全面交流;每位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发言人的思路、结构或方案情况进行分析思考。

13

㈣集体研讨

每位教师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可以争论和辩解;每位教师可就自己,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向大家请教或进行探讨;通过研讨集人之长,避己之短,求同存异,力求在重难点、规律或共性方面达成共识。主讲人要详细、认真地记录好其他教师的发言内容。

㈤完善个案

每位教师要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结合所教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活动、方法手段等方面完善个案,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进行有效调整,使之更加具有个性和创新,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集体备课过程中,不准闲谈其他内容,不得出现看书、做题、写教案、批改作业等与集体备课内容不相符的现象;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中间不外出、不旷备。

第七章 科研常规

一、研究学习制度

㈠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期课改精神和新基础理念,及时做好学习读书摘记,每学期学习摘记不少于8篇。

㈡校内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题学习、沙龙活动、教研组学习活动,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习体会或在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

㈢外出学习: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活动中能代表学校发言。认真做好记录,回校能及时反馈,组织教研组老师共同学习。每学期外出学习不少于一次,市区级相关培训无缺席。

㈣网上学习:积极参与各类网上学习活动,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网上论坛,评论不仅能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对别人有借鉴作用。

二、日常科研制度

㈠备课反思:课堂教学后,能进行有效反思,反思能从多种角度分析成功或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能将问题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每学期教后反思达规定量。

14

㈡随笔撰写:能按时完成每月一篇教学随笔。随笔能反映新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真实状态,其中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育类随笔。

㈢质量分析:各级质量监控、期中(终)考试(查)后能全面总结优势和经验,能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自身教学观念、日常课堂教学和提优补差提出实质性的措施并加以实施。

㈣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动申报课题,争取校级以上课题立项,主动承担相应的研讨课实践,能为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㈤专题总结:及时总结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专题小结。

㈥论文参评:积极参加学校、街道、区各级部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比等各项评比活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