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C、D、E中的溶液依次为_______(填标号)。C、D中有气泡冒出,C、D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a.品红 b.NaOH c.BaCl2 d.Ba(NO3)2 e.浓H2SO4 ②写出装置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③装置E 的作用_____________。
30.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请根据原电池原理回答问题:
(1)若电极a为Zn、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该装置工作时,SO42?向_____极(填a或b)移动,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电极a为Mg、电极b为Al、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该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_____极(填a或b)流出。一段时间后,若反应转移3NA个电子,则理论上消耗Al的质量是________g。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9 B 2 B 20 B +
3 B 21 A 4 C 22 C 5 B 23 D 6 B 24 D 7 B 25 C 8 D 9 A 10 A 11 A 12 A 13 C 14 C 15 C 16 D 17 D 18 A 二、填空题 26.H2SO4 (或H) Zn 2 mol 三、推断题
27.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 供氧剂 Fe3O4+8H+ = Fe2++2Fe3++ 4H2O Fe + 2Fe3+ =3Fe2+ KSCN 2Al+2OH-+2H2O=2AlO2-+3H2↑ 四、综合题
28.KHS或 KHCO3 1 氧化 SO2+ 2CO 2CO2 acd 五、实验题
29.硫酸亚铁具有还原性,可被氯气氧化为铁离子;或亚铁离子不与KSCN作用,而铁离子可与KSCN作用。(合理解释均给分) 2Fe2++Cl2=2Cl-+2Fe3+ c、a、b C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D中的红色逐渐褪去 2FeSO4
Fe2O3+SO2+SO3 吸收未反应的SO2,保护环境
S + 2CO2 2CaCO3 + 2SO2 + O2
2CaSO4 +
30.a 2H++2e-=H2↑ b 27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甲图装置验证CH3COOH、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 B.用乙图装置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C.用丙图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D.用丁图装置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2.下列离子的组合为无色溶液且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Na 、NH4、NO3、MnO4 B.K 、Ag、Cl、Br C.K +、SO42-、OH-、AlO2- D.Ba2+ 、Na+ 、OH-、CO32-
3.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金属元素,下列关于14058Ce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82 B.质量数为198 C.中子数为140 D.核外电子数为58
4.一定量的KClO3中加入浓盐酸发生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元素和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A.1:6 B.6:1 C.1:5 D.5:1 5.下列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中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后收集气体 B.除去K2CO3固体中的少量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 C.除去FeSO4溶液中混有的CuSO4,加入适量Zn粉后过滤 D.除去四氯化碳和水的混合物中的水,实验室可采用分液法 6.以下实验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操A 将盛满NO2的试管B 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生成红色沉淀 C 加热碳酸钠固体 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C D 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有红色固体析出 D.D +
+
-
-
+
+
-
-
作 倒扣在水槽中 现液面上升,但溶液象 未充满整个试管 A.A 制的溶液变质的是
B.B 7.经氯气消毒的自来水,若用于配制以下溶液:①KOH,②AgNO3,③NaHCO3,④FeCl2,⑤NaI,会使配A.全部 B.②④⑤ C.②⑤ D.④ 8.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
A.NaCl B.Ba(OH)2 C.CH3COOH D.NaHCO3 9.下列化学反应类型中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
10.关于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防止自来水暴沸 B.蒸馏烧瓶可直接加热,不用垫石棉网加热
C.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支管口处,不能插入自来水液面下 D.直形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是从下口进入,上口排出 11.有关物质及其用途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l2O3(作耐火坩埚) ②KAl(SO4)2·12H2O(作净水剂)③Fe2O3(作黄色油漆和涂料) ④NaHCO3(作食用碱) ⑤钠、钾、锶、钡等化合物(作烟花的焰色) ⑥Na2O2(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A.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D.全部
12.下列各化合物不能直接由单质间化合制取的是( ) A.FeCl3 B.CuCl2 C.AlCl3 D.FeCl2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Fe与过量稀HNO3反应,电子转移数为3NA
B.常温下,1 L 0.5 mol/L NH4Cl溶液与2 L 0.25 mol/L NH4Cl溶液所含NH4的数目均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含有的共价键总数为19NA D.100 g质量分数为17%的H2O2水溶液中含氧原子数目为0.5NA 1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C.当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15.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硫酸反应:2Fe + 6H+ =2Fe 3++3H 2↑ 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OH+ HCO3= CO3C.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Na++2OH-+H2↑
D.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Al3+ + 4NH3·H2O =AlO2-+ 4NH4++ 2H2O 16.下列物质中所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A.2mol CH4 B.4mol H2O C.3mol NH3 D.6mol HCl
17.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后硝酸被还原只产生标准状况下4480mL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mol/L的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8.51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
B.得到8.51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30mL C.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是93% D.该反应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0.23mol
18.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还有少量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
―
―
2―
+
+ H2O
A.NH3、NO、CO2 B.NH3、NO2、N2 C.NH3、NO2、CO2 D.NO、CO2、N2
19.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排放有害气体或对自然界物产过度开采。对于下列环境问题的治理不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雾霾——适当限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扬尘 C.白色污染——杜绝生产塑料袋,从根源上治理 D.水体污染——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2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SO4+Ba=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D.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Al3++ 3OH- ══ Al(OH)3↓
21.小明家收藏了一尊清末的铝制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其未被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B.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且氧化铝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2-
2+
2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2.24L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0.1NA B.常温常压下,18g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标准状况下,0.1mol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23.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 24.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