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2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P138)

29、劳动时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P139)

30、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P139-P140)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3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P140-142)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2、为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到的决定作用?(P140-142)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P143-P144)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34、国家的特征: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征收赋税。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节的矛盾。(P116)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目的,产生条件(P151)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2、商品的含义,二因素,两因素关系(P152) 含义: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素:

(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社会属性) 二者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P152-P153)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P153-P154)

9

(1)质的规定:价值的实体是什么。(劳动)

(2)量的规定: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劳动量)

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5、价格的定义:价值的货币表现(P155)

6、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P155-P157) 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的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P157) 8、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8-P159) 首先,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0、商品拜物教(P159)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60)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2、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P162) 13、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P167)

⑴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⑵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P188-P190)

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而来,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在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必经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 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基本条件,价值组成部分(P169-P170) 使用价值:价值的源泉 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组成: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1)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10

1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P173)

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1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74) 17、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P174) 劳动过程: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

18、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P174) 1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76-P178)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0、剩余价值率的含义,计算方法(P178)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21、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本质(P179-P180)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促进扩大再生产。 源泉:剩余价值 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统治。

22、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P182)

23、资本循环的含义,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P183)

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些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 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 24、资本的分类(P175)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5、资本家提高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或者是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P191) (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2)对外职能:国家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服务于其政治统治。

(3)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92-P197)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资本主义法制——宪政: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3)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及其机构 (4)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普选与竞选

(5)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11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战胜封建主义,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人身和社会政治自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2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98-P199)

(1)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它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垄断的实质(P203)

实质: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形成的原因 (P203)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含义(P205-P206)

资本: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寡头: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P207-P209) 主要形式:

(1)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 宏观调节 (5) 微观规制

形成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

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

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民族市场的狭隘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 5、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6、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P221) 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P232)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