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由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构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的分类:(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创造力的含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5、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目标递归策略)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知识与创造、智力与创造)(2)创造力的开发(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②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③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界定: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但并不等于说需要就是人现实的行为动力,需要要成为人的行为动力必须要转化为动机。
3、学习情境中的动机:(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4、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4)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线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实用文档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aDodson Low,1908)(简称倒U曲线规律)。 5、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论为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的联系。 (2)成就动机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②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3)归因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可控制与不可控制)与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②代表人物
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环境归因(situatial attribution) 个人归因(person attribution) 罗特(T.B.Rotter,1966)的观点: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型 外控型 韦纳(B.Weine)的观点:三维归因理论
③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b.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②代表人物:班杜拉
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5)利用竞争与合作;(6)增强自我效能感;(7)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的内涵: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中)。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1)自我认识方面(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2)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3)自我调控方面(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
实用文档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2)内心矛盾的出现;(3)内心矛盾的统一(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教育的含义: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思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地认知自我
①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②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地对待自我
①积极悦纳自我;②理智对待自我;③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地完善自我
①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②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③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④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⑤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和群体特征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特征:(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党团组织) 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从众。
从众的含义: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 4、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 5、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集中反应。
作用:舆论对集体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舆论代表了集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和态度,因而它会成为集体中个别成员的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作为一种集体控制力量去约束每个成员的言论和行动,迫使每个成员都必须做出符合集体规范的言论和行为。正确的集体舆论,还可以帮组集体成员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点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3)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7、非正式集体及其特点:(1)心理相容;(2)凝聚力强;(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
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a.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主动交往;c.发现并赞赏别人的有点;d.合理对待批评。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a.避免争论;b.维护他人的自尊;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e.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实用文档
品德:亦称道德品德,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却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它要依赖与个体的生存而存在。(2)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3)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它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也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约。(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联系:(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2)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当然,个人的品德面貌对社会道德风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3)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4、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 (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a.防范协约法;b.表征性奖励法;c.强化暂停法;d.过错矫正法;e.榜样示范法。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界定: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它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4)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5)适应社会生活;(6)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7)人格完整和谐;(8)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生活事件因素;(4)自身因素。
4、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1)什么是心理障碍
(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①神经症(神经衰弱、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 ②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③人格障碍
5、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1)保密原则;(2)信赖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时间限定原则。
6、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
(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
(2)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