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常温下,PbI2 的Ksp为2×10-6
B.常温下,Ksp(PbS)=8×10-28,向PbI2 的悬浊液中加入Na2S溶液,反应PbI2(s)+S2-(aq) PbS(s)+2I-(aq)的化学平衡常数为5×1018
C.温度不变,t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向溶液中加入了KI固体,PbI2 的Ksp增大
D.温度不变,向PbI2 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铅浓溶液,平衡向左移动,Pb2+的浓度减小 14、某充电电池以K2FeO4 和Zn 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
Zn(OH)2,FeO42-转化为Fe(O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FeO42-+4H2O+3e-==Fe(OH)3+5OH- B.电池放电时,Zn 为电池的负极,OH-向负极迁移 C.电池充电时,Zn电极为阴极,质量增加 D.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
15、常温下,向20.00 mL.0.1000 mol·L-1(NH4)2SO4溶液中逐滴加入0.200 mol·L-1NaOH溶液时,
溶液的pH 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不考虑NH3·H2O的分解和NH3的挥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a 所示溶液中:c(NH4+)>c(SO42-)>c(H+)><(OH-) B.点b所示溶液中:c(NH4+)+c(Na+)=2c(SO42-)>c(H+)=c(OH-) C.点c所示溶液中:c(SO42-)+c(H+)=c(NH3·H2O)+c(OH-) D.点d所示溶液中:c(SO42-)>c(NH3·H2O )>c(OH-)>c(NH4+)
16、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6molCO2 和8molH2,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 △H= -49.0 kJ?mol-1,测得n(H2)随时间的变化如曲线Ⅰ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0~8 min内CO2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75mol·L-1·min-1
B.保持温度不变,若起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4 mol CO2、2 mol H2、2molCH3OH(g)和1mol H2O(g),则此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C.保持温度不变,若起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3molCO2 和4molH2,则平衡时H2 的体积分数等于20%
D.改变条件得到曲线Ⅱ、Ⅲ,则曲线Ⅱ、Ⅲ改变的条件分别是升高温度、充入氦气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2 分)
17、(8 分)A~J 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部分反应条件、生成物
已省略)。已知A是一种高熔点物质,D是一种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A物质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C 与D在高温下反应,引发该反应需要加入的两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写出G→J 反应的实验现象与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分)化学实验装置的正确连接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装置。
(1)用上述装置制备气体:
①用A、F、D组合能制取并收集的干燥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H2 b.H2S c.CO2 d.C2H2
②要快速制取并得到干燥的NH3,正确的仪器组合是___________[按气体制备(不包括尾气处理)装置顺序填仪器的字母代号,注意集气装置不可倒置],制气所选用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甲同学用A、B组合来验证氯化氢、碳酸、次氯酸的酸性强弱时,盐酸应装入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B装置中发生的有明显现象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检查如图所示简易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乙同学进行了相关操作和方案设计。乙同学认为,只要向漏斗中加水,便可检查其气密性是否良好。经检验他的方案可行,则乙同学的操作方案、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0分)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三种方法:
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三种方法: 方法a 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方法b 电解法,反应为2Cu + H2O
Cu2O + H2↑。
方法c 用肼(N2H4)还原新制Cu(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