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原农垦历史悠久,缺少宜农荒地,发展方向应是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并改造中低产田;丙地地处浙闽丘陵,应该发展立体农业,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丁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宜发展混合农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自主学习(教材P4~P5)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开发 时期 生产活动的影响 早期 ①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开垦困难,②农业发展缓慢 中后期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⑤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地理环境对农业 原因分析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稠密的水系为交通提供了③发展条件; ④交通工具的发展; 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不同 时期 农业 社会 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 总体地位 我国①水稻的主要产地及主要的②棉花和③桑蚕生产基地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④下降,让位于⑤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⑥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 ⑦河网密布,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合作探究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粮食单产高,为何商品率低? 答案: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再加上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因此单产高;但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余粮少,因此商品率低。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难点解惑]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而促进区域发展。
?同步检测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__________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 原因: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栽培技术革新和推广良种。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一、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C)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1~2.解析:考查区域划分指标与区域特征。第1题,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如降水量大于800 mm的为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400 mm,小于800 mm的为半湿润地区。第2题,这四大区域属自然区域,其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解析: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及甲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5~6题。 5.甲城市的气候类型为(B)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甲城市位于南美洲东南部,结合气候资料可知,降水量集中于夏季,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多,主要是由于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影响,冬季则降水量较少。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主要是由于该处海拔高 ②河流流量大有利于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 ③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减轻中下游旱涝灾害 ④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增加中下游年径流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结合上题结论,甲城市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而乙城市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流域降水丰富;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主要是由于该处海拔高、地势落差大,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减轻中下游旱涝灾害。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C)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8.民居特点反映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正确的是(D)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①是陕北窑洞,地处温带季风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②是云南西双版纳竹楼,地处湿热的热带季风区。③是蒙古包,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下面图甲、图乙所示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9~11题。 9.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A)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C)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
11.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B) 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9~11.解析:第9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10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11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二、综合题
12.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 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2)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图乙,简述泉州市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