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
藏象学说主要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等。
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精神活动、四时阴阳的关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1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之根本。《素问?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它本能的行为而言。所以说“附形谓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
17、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人身摄纳、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为人身之根本。《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肾中精气,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为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资源,故喻为封蛰,称之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缀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肝为藏魄之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的。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似贮藏粮食的仓廪,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营)的处所,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何谓“奇恒之府”?何谓“传化之府”?其区别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传化之府:传,传导。化,变化。即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其区别如下: 脏腑组织 属性 阴 阳 应象 象地 象天 功能 贮藏精气 传化水谷 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 泻而不藏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传化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21、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魄门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22、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简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23、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
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2、藏象的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何如?藏象的意义?
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五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以藏定象”;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象测脏”,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意义: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长期对“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从整体的高度,把从外部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加以归纳,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并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而使十一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4、结合《素问?五藏生成》,试述脉、髓、筋、血、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段经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首先阐述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其次讨论血的调节、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其功能,所说的目之能视,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摄,均系举例而已。人体的四肢运动,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脉
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
5、结合《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六腑的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实,是形容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肠与胃的虚实交替,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脏藏精气的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汤、承气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6、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原文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7、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