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下载本文

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据《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怎样才能算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没完全做到哩![5] 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这是德;二是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孟子关于教育目的有一点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即他明确提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孟子非常重视人的主观内在修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儒家教育强调人的自我完善,道德修养的自我提高,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启示作用的。特别是在道德水平普遍降低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儒家教育目的进行审视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儒家对人格进 行完善的观念对当今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

为实现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孔子实施了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培养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不、不是等量齐观的,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首先,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广泛学习“六艺”和知识技能。同时,他又深化和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9

(《述面》)。以文学、品行、忠诚的信实教育学生。他还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资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主要教村,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宝贵的文献资料。“六经”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 《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种说法虽不十分贴切,但也不无道理。

“六经”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是遵守社会公德,守规矩,讲礼节的,这是《礼》的影响;中国人是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喜欢《诗》、《乐》;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关心政治《书》,酷爱历史《春秋》,追求哲理《易经》。

(三)教学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虽然没有非常系统的论述,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两点是其精髓所在。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了是不是就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哪能马上去

10

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量过人、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南宋著名学家朱熹也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学。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9]

班级中有思想基础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学生,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而又学不进去,思想活跃而又任性好动,对班集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从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关心他,在班级活动中,象打扫卫生、主动抬水、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等等,都及时表扬。刘圣全在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起到了强化优秀的作用。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孙超篮球打的特别棒,可成绩属中游,在明年的中考中有让他考体育特招的意向。

孟子作为孔家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一切因人而异异。《学记》认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当今教育,

11

面对不生逐小轿车鲜明的个性,逐渐广阔的视野,逐渐成熟的心理, 因材施教更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重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启发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教学方式,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这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论语集注》)。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过的矛盾心理状态。这里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

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想,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不家务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古代教育重视它,当代教育也应该如此,特别是对于当代语文教育,对于“霸占”讲台45分钟,实行“满堂灌”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