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能源: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具有一定形状与体积的个体,具有软硬、颜色、气味等特征;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如:木材是物质,由木材制成的课桌是物体。 2、物质的组成:
⑴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荷,在一个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⑵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⑶分子的直径很小,只能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
3、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物质三态的比较 状 态 形状 体积 固 态 液 态 气 态 没形状,有一定体积,有流动性,有流动性,易压缩,无一有固定体积、形状难压缩 不易压缩 定体积 分子排列有序规则、排列十分子没有固定的的位置,运动较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分子状态 用力,分子间隙小,分子只小;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作用力很小,有流动性,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但平衡位置不固定。 易压缩,无一定体积。 5、原子及其结构:
⑴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巨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
⑵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饶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正、负电荷的吸引力 ⑶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与太阳系十分相似(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法。 6、衡量宇宙与分子的尺度------光年、纳米(都是长度单位): ⑴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内通过的距离。约等于9.46×1015m ⑵纳米:1nm=10-9m
⑶纳米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是研究一小堆分子或单个原子、分子的科学技术。 ⑷一般分子的直径在0.3nm~0.4nm之间。 第二节:质量 7、质量:
⑴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⑵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⑶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 :吨(t) 克(g) 毫克(mg) ⑷质量的测量工具: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实验室常用天平 8、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⑴放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
⑵拨游码:将游码拨在天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⑶调横梁: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⑷测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⑸读数: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⑹收起:测量完后把砝码放回盒内,游码调零,以备下次使用。 9、调节天平的两个平衡:
37
⑴调节天平的第一次平衡(测量前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实现的。
⑵调节天平的第二次平衡(测量过程中的平衡)是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来实现的,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10、使用天平的“三个不能”: ⑴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⑵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防止锈蚀托盘 ⑶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拿。 11、天平的读数偏大偏小的判断:
⑴用磨损的砝码进行测量时,最后所得到的质量要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偏大
⑵把物体放在右盘测量时,测量的数据要比实际质量偏大,因为多出了游码读数的2倍。 ⑶游码未归零时测量,测得的数据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偏大 第三节:密度 12、密度
⑴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⑵ 密度公式:用ρ表示物质密度,ρ=m/V,
⑶密度单位:kg/m3 g/cm3 单位换算:1kg/m3=1×10-3g/cm3 ⑷注意:物体的密度不能理解成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13、体积的测量:
⑴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固体,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⑵对于液体的体积,要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如量筒、量杯,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切的刻度相平 ⑶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如排液法测量 14、如何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⑴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 ⑵不同种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
⑶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和运动状态等无关。 ⑷密度随物体的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⑸气体的密度会由于体积的收缩或膨胀而改变 15、对密度公式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⑴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的大小而改变。 ⑵同种物质的物体,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m1/m2=v1/v2
⑶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m1/m2=ρ1/ρ2
⑷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v1/v2=ρ1/ρ2
16、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和探究物体是否实心:
⑴先求出物体的密度,根据密度表可鉴别它是哪种物质;知道哪种物质,求出物体密度,可判断该物体的纯与否。
⑵判断物体是否实心:
①若ρ物=ρ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若ρ物<ρ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②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若v物=v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 若v物>v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③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若m物=m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 若m物<m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7、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⑴量筒的刻度单位:mL 即cm3
⑵使用方法:使用前认清量筒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程;使用时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面或凸面相平
38
⑶注意事项:
①量筒是圆柱形,刻度均匀,无零刻度,单位是mL; ②用量筒测固体体积时可用排液法,液体要适量;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④不能测量对玻璃由腐蚀性的液体。 18、固体体积(不溶于水)的测量方法: ①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排水法”:量筒中装入适量水,体积v1,将物体全部浸没水中,体积读数v2,则物体体积=v2-v1;
②漂浮的固体可用“沉坠法”或用“针压法”测其体积; ③较大固体可用“溢水法”:烧杯装满水,放入物体,溢出的水接入量筒,读出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例题:试用盛满水的烧杯,调节好的天平和砝码、细线,来测量一块小石头的密度。
步骤:⑴用天平测出石头的质量m,⑵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⑶用细线系住石头放入水中浸没,溢出部分水,取出石头,再用天平称出此时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2 推导:(略)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
(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无论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 3、选择参照物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⑴假定性: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物体是静止的。
⑵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定是任意的,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
⑶排己性: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选自身为参照物,则永远是静止的)
⑷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若选用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⑸方便性: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可不指明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4、速度:⑴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⑵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⑶公式:v=s/t
⑷单位:米/秒 千米/小时 1m/s=3.6Km/h 5、平均速度:
⑴物理意义:物体通过某段路程s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 ⑵注意: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的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
②描述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 6、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略)
7、常见的速度值:人步行,1.2m/s;自行车,5m/s;火车,28m/s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8、长度的单位: km m dm mm μm nm 9、分度值:(直尺标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0、错误和误差的区别:
⑴产生的原因不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的错误操作造成的,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测量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⑵可避免的程度不同,错误是可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少,不可避免的
39
11、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测量者本身的因素等。
12、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高精度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3、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⑴目测法 ⑵手测法 ⑶步测法 ⑷平移法(又叫卡尺法) ⑸转化法:①化曲为直(又叫棉线法) ②化直为曲:如用车轮量距离 ③化整为零:如农村测量土地常用此法 ④积小成大(又叫叠加法) 第四节:力 14、力:
⑴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一个力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⑵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同时,也一定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反作用力)的作用
⑶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与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 ⑷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附注:对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运动快到运动慢、由运动慢到运动快以及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⑸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为了形象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通常作力的图示,即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⑹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
① 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两个要素,不严格要求线段的长短,且没有标度,更简便,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多。
② 力的图示是为了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要在图中附上标度,指出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顿,要求精确描述力的三要素。
15、力和运动的关系:
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静止)的原因 ⑵要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对物体施力(非平衡力)
⑶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因为可能受到的是平衡力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16、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理解: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永远静止
⑶从定律内容可知:运动和静止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⑷我们周围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此时合力为零 2、惯性:
⑴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
⑵惯性的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惯 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与否、速度大小无关)
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因此,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应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 第六节:二力平衡 17、力的合成:
⑴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一般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二个力的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F1+F2,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