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宗教中人。但儒家现在也被称之为教,他们的任务是研习以备任用。 60、关汉卿及其元杂剧?
答: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推向一个高峰。元杂剧的剧本,即使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关汉卿《一支花?不服老》用敲不破、打不碎的铜豌豆来比喻自己往烟花路上走的决心,貌似破罐破摔,实际上是在向生活的说教发出嘲弄。 61、明代士人的分野?
答:明代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分野。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开创。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层 ,但不少了不起的文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的手中。当然,仕途中人文学成就不错的也相当多。思想的非正统往往是把正统的思想推进一步达到的,典型的如王学左派。而发展到中晚期,异端思想激荡在思想文学各个方面。一般而言,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 62、明朝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科技作品和文学作品)
答:在正统学问方面不如人,但在有关国计民生的著述方面,明代称得上大放异彩。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载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需注意的是其中的徐光启,是一个天主教徒,与利玛窦关系密切,显示出西方学术的积极影响。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明代也是才人辈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等名著,多为下层作家所编所作,体现的也多是社会各级民众的历史观、现实感和他们的理想道德。 63、清初三先生及其著作?
答: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曾参加过南明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湘西的山洞里发愤著书,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早年也参加过抗清活动,入清后拒不仕清,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并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要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参加了反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思想。
25
64、清代学风转变的原因
答: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因。但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方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 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知识题:
1、我国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
2、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 3、贸易古称贸,原指交易、买卖。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四种:市、墟、集、会。 5、市商的经营之道有市声、商幌、牌匾、字号、营业习俗。 6、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7、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8、居住建筑仪式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搬迁仪式、居住仪式。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
11、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
12、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13、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 14、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等。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15、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畛、涂、道、路”等。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径是能通过牛马的兽路,轸是能走牛车的道,涂是古代八尺宽的标准路,道十六尺宽,路二十四尺宽。陆路经常被水域隔断,人们便开路建桥,或开辟水路来连接和延伸陆路。
26
1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人不能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特别是大牲畜,如牛、马等,可供人骑用,于是它也成了真正的交通工具。东北的赫哲族人,使用狗拉爬犁。车的发明比较晚。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最初的车是木轮车,俗称“大轱辘车”。水路交通工具是船。桥也是水路交通工具。 17、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象陆路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轿夫,水路上的船家、筏子客,各主要交通站口和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等。他们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8、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A生产互助;B生活互助;C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19、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0、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21、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22、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后世和称为〈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二、名词解释: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3、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4、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5、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6、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勤农观”:是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8、“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9、市:自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据《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说,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 10、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27
11、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12、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13、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14、居民: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结构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时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的结构来布局,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种任务。
15、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16、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17、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
18、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9、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20、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其中男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父系;女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的关系称为母系。 21、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 22、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23、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和研究。
24、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回归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三、问答题:
1、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要素?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但它们都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对补充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前左右的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