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 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

第 1 页 共 33 页

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 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

第 2 页 共 33 页

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 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

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10、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度层(BCD) A、高热层;B、外热层;C、常温层;D、内热层。

11、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ABCDE)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E、散逸层。 12、大陆地壳由(AB)组成

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

三、填空

1、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1975年公布的地球参数表面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地磁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温度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4、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5、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四、判断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

2、高原是海拔在800m以上,地势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

第 3 页 共 33 页

贵高原等。×

3、每个大洋底都有一个洋脊或者洋隆,其中,太平洋底为洋隆,其余三大洋底都为洋脊。√ 4、平顶海山是高度在海平面附近的海山,其顶部被风化剥蚀和海水冲蚀夷平后,由于区域性下沉淹没于水中而形成的。√

5、古登堡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6、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 7、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在海岸线处。× 8、地表的重力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9、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0、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与地内物质地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11、放射性元素一般都集中在固体地球表层,而且主要集中在变质岩中。× 12、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 13、横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传播。×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3、地壳运动: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

4、新构造运动:第三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 5、地震:地震是地应力突然释放产生的地壳快速颤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第 4 页 共 33 页

8、河流:大陆表面常年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谷地。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洋流:指海洋中在较大范围内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 12、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14、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 15、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6、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17、喀斯特:地下水溶蚀作用为主,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特殊地形及这一过程称喀斯特。

1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9、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二、选择

1、地表出露的褐铁矿,称为“铁帽”,常常是寻找地下多金属矿床的标志。它是由(A)形成的。 A、氧化作用;B、溶解作用;C、水解作用;D、水化作用。 2、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3、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

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 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B、太阳能;C、地球引力能;D、科里奥利力。 5、下列地区中几乎没有沉积物发现的是(D)

第 5 页 共 33 页

A、海沟;B深海平原;C、陆隆;D洋中脊裂谷。 6、下列岩石中最易风化的是(A)

A、橄榄岩;B花岗岩;C、石英砂岩;D、长石砂岩。 7、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B、河流下蚀作用;C、河流截弯取直;D、河流分叉。 8、下列不属于地下水沉积作用的现象是(D) A、溶洞滴石;B、石化木;C、泉华;D、示底构造。 9、海蚀地貌不包括(B)

A、海蚀柱;B、天生桥;C、波切台;D、海蚀崖。

10、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中,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BCDF)

A、太阳辐射能;B、旋转能;C、重力能;D、结晶能和化学能;E、日月引力能;F、放射能。 11、下列作用中属于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有(ABCD)

A、温度变化;B、冰劈;C、岩石的释重;D、根劈;E、构造运动。 1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BCD)

A、地质营力的大小;B、岩石的结构和构造;C、岩石的矿物成分;D、自然地理条件 13、河水流动时能量的大小与(BC)有关

A、河床宽窄;B、河水流量;C、河水流速;D、河床地形高差。 14、河流容易发生机械沉积的主要场所是(ACD)

A、河流进入湖泊处;B、河曲的凹岸;C、河曲的凸岸;D、山区河流进入平原处。 15、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ABCD) 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 16、冰川搬运冰运物的方式有(CD) A、悬运;B、跃运;C、推运;D、载运。 17、成岩作用主要包括(ABC)

A、压实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胶体沉积作用

三、填空

1、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将其分为内能和外能两大类,它们包括___________、

第 6 页 共 33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2、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变质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3、双变质带分别是靠大洋一侧的___________和与之平行的___________。(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

4、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5、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自然地理条件,岩性) 6、河流的下蚀极限是___________。(侵蚀基准面)

7、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海浪,潮汐,洋流,浊流)

8、按冰川在大陆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的特点将冰川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9、地表松散堆积物由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搬运到别处。(悬移,跃移,推移)

10、风积物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风成砂,风成黄土)

四、判断

1、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 3、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 4、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

5、地幔柱位置固定,板块运动通过地幔柱的时候可能形成火山链。√ 6、整个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的,到处都存在岩浆。×

7、变质作用中,静压力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 8、糜棱岩是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9、水化作用不属于化学风化作用。×

第 7 页 共 33 页

10、相同气候条件下,非晶质、细粒、等粒结构或孔隙度大的岩石比成分相同的结晶质、非等粒和粗粒的岩石更不易于化学风化。×

11、在风化作用中,岩石最不易风化的矿物组分是石英。√

12、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时,粘土级颗粒一旦沉积后被再一次侵蚀需要更大的流水速度。√ 13、瀑布的后退是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4、云南路南石林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15、泉华是地下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16、南极洲属于大陆冰川。√

17、千湖之国芬兰,其众多的湖泊是河流成因。× 18、蜂窝石是风蚀作用的产物。√ 19、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风成黄土。√

五、简答与论述

1、简述世界地震的分布。

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简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

答: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变质过程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约,在不同情况下起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一般说来,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加大,为变质创造前提条件,主要引起重结晶和新生矿物形成。压力的作用分两种。静压力是上覆物质重量造成的,随深度增加。其作用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体积较小和比重较大的矿物。而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与构造运动有关,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地壳浅部,地壳运动应力最集中,以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机械改造)。在地壳深处,由于温度较高,矿物之间易发生化学反应。最大应力方向溶解(压溶),最小应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柱状,片状矿物。在地下流体中,主要是H2O、CO2还有F、Cl、B等挥发分。一般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裂隙中。可能来自于原岩粒间孔隙,原岩矿物脱水,或岩浆及地壳深处。流体的作用是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加大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

第 8 页 共 33 页

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带入或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在不同情况下,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

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以及盐晶体的生长)、岩石的释重以及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产物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原矿物或岩石破坏的过程。

4、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答: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

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

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

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

5、解释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答: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本身的大小、形状、比重不同,故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从碎屑大小上看,最先沉积的是颗粒粗大的碎屑,依次过渡到最小的碎屑;从碎屑比重上看,比重大的颗粒沉积先于比重小的颗粒。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因此,沉积物固结后分别形成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

6、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成岩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压实作用

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沉积物中的附着水分逐渐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2、胶结作用

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 3、重结晶作用

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

第 9 页 共 33 页

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

7、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和有机酸,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水沿层面及孔隙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溶蚀沿途岩石。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及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

8、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

第三章 矿物 岩浆岩与变质岩

一、名词解释

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4、晶体习性: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能发育成一定的形状,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结晶习性。

第 10 页 共 33 页

5、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6、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7、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原生岩浆:是指由上地幔物质经局部熔融或壳层物质局部或全部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岩浆。 14、岩浆分异作用: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15、岩浆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成分发生了变化,称为同化作用。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二、选择

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2、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的水是(D) A、沸石水;B、化合水;C、层间水;D、吸附水。 3、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第 11 页 共 33 页

A、黄玉;B、萤石;C、正长石;D、方解石。 4、白云母和黑云母属于(C)

A、完全解理;B、不完全解理;C、极完全解理;D、中等解理。 5、橄榄石属于(B)矿物

A、环状结构硅酸盐;B、岛状结构硅酸盐;C、架状结构硅酸盐;D、链状结构硅酸盐。 6、花岗岩属于(A)

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三、填空

1、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层间水)

2、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标明其二氧化硅含量,否则判错)(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2>65%)

四、判断

1、结构水不参加晶体组成,且与矿物晶体无关。× 2、火山岩中的杏仁体属于显晶集合体形态。×

3、矿物的颜色可以用类比法进行描述,比如说赤铁矿的猪肝色。√ 4、矿物的光泽其实是指矿物表面的发光性。× 5、金刚石的摩氏硬度为10。√ 6、白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都是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8、高岭石和云母是属于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9、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0、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11、鲍温反应系列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

第 12 页 共 33 页

12、花岗岩是酸性深成侵入岩。√ 13、安山岩是中性喷出岩。√

14、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被称为正变质岩。×

15、按照李克定律,在地壳深处,矿物在最大应力方向沉淀,最小应力方向溶解。× 16、片麻岩是一种区域变质岩。√

五、简答与论述

1、简述矿物中水的存在类型

答:水是很多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1、 吸附水:中性水分子被机械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或孔隙中,如粘土矿物表面的薄膜水,T≈110℃全部脱失,水的数量也不固定。水不参加晶体构成,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

2、 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水的数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因受晶格束缚,脱失温度较高,约200~500℃,甚至更高,脱失后,结构被破坏。

3、 结构水(或化合水):以OH-或H+、H3O+离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因而也有确定的含量比。结合强度更高,脱失温度500~900℃, 以H2O放出。

4、 沸石水:沸石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的空腔和通道,以H2O存在其中,占有确定位置,含量有一定上限,随温度变化逸失后不破坏结构。

5、 层间水:存在于层状结构硅酸硅矿物结构单元之间的中性水分子,如蒙脱石的层间水,含量不定,水逸失,结构不破坏,只是相邻结构单元层间距缩小,有水时,再吸收,膨胀。

2、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

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

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

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

(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

第 13 页 共 33 页

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

(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

第四章 沉积岩

一、名词解释

1、层理构造: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2、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3、圆度:系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4、球度:是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5、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6、结构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分选性、磨圆度即颗粒含量接近极限的程度。 7、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8、内碎屑:是水盆地内已沉积的弱固结碳酸盐沉积物经流水或波浪冲刷、搅动成碎泥块原地堆积或近距离搬运、沉积而成。

9、叠层构造:是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将细屑碳酸盐物质逐层粘结后硬化而成,因季节的变化,藻类分泌物的多少也有变化,因而出现纹层构造。

二、选择

1、Fe:Fe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2、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A)

第 14 页 共 33 页

3+

2+

A、含砾的粉砂质砂岩;B、含粉砂的砾质砂岩;C、砾质粉砂岩;D、粉砂质砾岩。 3、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 4、碳酸盐岩结构中常见的粒屑有(ABCD) A、内碎屑;B、生物碎屑;C、鲕粒;D、团粒。

三、填空

1、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2、沉积岩的颜色按照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

3、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

4、碳酸盐岩中常见的粒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

四、判断

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2、纯石英砂岩为白色是继承了石英的颜色,是一种继承色。√ 3、厚度0.5~0.lm的岩层我们称为薄层。×

4、按照石油行业碎屑颗粒粒度分级标准,0.25~0.5mm的碎屑颗粒为中砂。√

5、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含砾的粉砂质砂岩”。√ 6、圆度好的碎屑颗粒一般来说球度也比较高。×

7、基底胶结代表碎屑与胶结物同时沉积,是快速堆积的产物。√

8、在砂岩和杂砂岩中,按照三个端元组分石英(Q)、长石(F)、及岩屑(R)的相对含量划分类型。√

9、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0.05mm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第 15 页 共 33 页

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

10、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竹叶状灰岩中的“竹叶”体是一种典型的内碎屑。√

五、简答与论述

1、列举沉积岩层理构造的主要类型,并加以说明。

答: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不仅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积环境或沉积相的良好标志。一般按形态特点把层理分为下列类型:

1、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细粉砂和泥质岩石中,多见于水流缓慢或平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内,如河漫滩、牛轭湖、泻湖、沼泽、闭塞的海湾沉积物中。

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

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

4、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它是水流(或风)中形成的沙纹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岩层剖面上所呈现出的构造特征。细层的倾向反映了介质的流向(风向),细层的厚度(相当于沙纹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质的流速。因此,斜层理常用来作为水流动态(流速、方向、水深等)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常见者如下:

a、板状斜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

b、槽状交错层理:在层理的横切面上,层系界面呈凹槽状,细层的弯度与凹槽一致或以很小的角度与之相交;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缓弧状彼此切割,细层与之斜交。河流沉积物中常见之。

c、楔形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

5、透镜状层理:砂质小透镜体连续地且较有规律地包裹于泥质层中,砂岩透镜体内部又具有斜层理。它在潮汐沉积物中最常见。

6、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无明显的细层界线,整个层理主要表现为粒度的变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细逐渐递变。它是浊流的沉积特征,并且比较常见。

7、块状层理:岩层自下至上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2、列举陆源碎屑岩的类型并说明其粒度含量标准。

答:碎屑岩中砾石(粒度>2mm)的含量大于50%者叫砾岩。碎屑岩中粒度为2~0.lmm的陆源碎屑含量大于50%者称为砂岩。碎屑岩中粉砂级碎屑(粒度0.05~0.005mm)占50%以上者叫粉砂岩。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0.005mm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

3、解释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概念。

第 16 页 共 33 页

答: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一般来说,不成熟的砂岩是靠近物源区堆积的,含有很多不稳定碎屑,如岩屑、长石和铁镁矿物,高成熟度的砂岩是经过长距离搬运,遭受改造的结果,几乎全由石英组成。因此,砂岩中存在的岩屑、碎屑矿物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即成分成熟度,是物源区地质条件、风化程度和搬运距离的反映。

结构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分选性、磨圆度即颗粒含量接近极限的程度。它一般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而增高。

砂岩的结构成熟度通常与成分成熟度协调一致。

4、简述砂岩成分分类的依据并解释为什么以此为分类依据。

答:在岩石分类时,首先必须选择在客观上能够鉴定而又最能联系岩石成因的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次应当考虑分类方案既适用于野外工作,又适用于室内研究。根据上述原则,目前一致认为砂岩分类应当反映这样三个问题: 1、来源区的母岩性质;

2、搬运和磨蚀历史,即岩石成熟度; 3、沉积时的介质物理条件,即流动因素。

因此,从具体标志来说,应当选择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和粘土基质四种组分作为分类依据。因为这些变量容易鉴别,又有成因意义,它们彼此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反映砂岩的成因特征。 不稳定碎屑组分可以反映物质来源。长石是花岗质母岩的标志,岩屑则是火山岩、沉积岩和浅变质岩母岩的标志。长石和岩屑的比值(即F/R,称来源指数)可以反映出来源区母岩组合的基本特征。

搬运和磨蚀的历史可以通过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的相对量比来表示(即Q/F+R,称矿物成熟度)。在一般情况下,矿物成熟度越高,磨蚀条件越好、搬运历史也越长。砂岩中分布最普遍的稳定组分是石英。

介质的物理条件(密度和粘度)是影响碎屑物机械沉积的重要因素,砂岩中粘土基质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是机械分异作用好坏的具体指标,介质的这种性态可以用碎屑与基质比值(即C/M,称流动指数)来表示。C/M比值可以直接反映砂泥混杂的程度,即岩石分选性的好坏。如果C/M比值很小,则砂泥混杂、分选性很差,说明簸选不彻底,沉积物堆积速度很快。

第五章 沉积相

一、名词解释

1、沉积环境:指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

2、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第 17 页 共 33 页

3、沃尔索相律: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邻接的相和相区才能重叠在一起。 4、相模式:对特定沉积环境和某种沉积作用特征的全面概括。

5、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指河流相的垂向剖面中,下部河床亚相较粗的砾岩、砂岩沉积物与上部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较细的粉砂岩、粘土岩沉积物所组成的正旋回结构。

6、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7、重力流: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砂泥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流体,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8、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9、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二、选择

1、按照湖水盐度,含盐度1%-3.5%的湖泊为(C) A、微咸水湖;B、淡水湖;C、咸水湖;D、盐湖。 2、无障壁海岸带的波浪带中能量最高的是(B) A、升浪带;B、破浪带;C、碎浪带;D、冲浪带。 3、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中代表潮上带的是(B) A、海岸沙丘;B、后滨;C、前滨;D、近滨。 4、障壁海岸潮坪亚相中砂坪属于(C)

A、高潮坪;B、中潮坪;C、低潮坪;D、潮上坪。 5、下列环境中不可能有浊积岩出现的是(D) A、深海;B、浅海;C、湖泊;D、河流。 6、标准相模式应该能起到以下作用(ABCD)

A、可以作为对比的标准;B、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提纲和指南;C、可以对新区进行预测;D、可以作为环境或体系水动力条件解释的基础。

7、河流相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ABCE)亚相

A、河床亚相;B、堤岸亚相;C、天然堤亚相;D、河漫亚相;E、牛轭湖亚相。

第 18 页 共 33 页

8、进积式三角洲沉积的层序由底向上依次为(BAC)

A三角洲前缘粉砂和泥;B、前三角洲泥;C、三角洲平原的粗粒河流和漫滩沼泽沉积;D、远砂坝沉积。

9、一个典型的现代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可分为(BCDE) A、泻湖;B、海岸沙丘;C、后滨;D、前滨;E、近滨。

10、根据沉积物颗粒在块体流中的支撑机理,把重力流划分为(ABCD)类型 A、浊流;B、颗粒流;C、液化沉积物流;D、碎屑流。 11、重力流的形成条件包括(BCD)

A、一定的深度;B、物源条件;C、触发机制;D、滞水环境。

三、填空

1、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余沉积)

2、按照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可将河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

3、河流相根据环境河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__________四个亚相。(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

4、按湖水深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将碎屑型湖泊相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几个亚相。(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 5、盖洛韦关于三角洲的成因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6、根据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亚相类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7、一个典型的现代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几个次级环境。(海岸沙丘,后滨,前滨,近滨)

8、障壁海岸相的亚相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泻湖亚相,潮坪亚相,障壁岛亚相)

9、根据沉积物颗粒在块体流中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9 页 共 33 页

和__________。(浊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碎屑流)

10、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物源条件,触发机制,滞水环境)

11、按海洋潮汐作用将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四、判断

1、冲积扇相沉积物一般分选磨圆都很差。√ 2、网状河一般都是幼年河。×

3、河流相中,心滩沉积相对于边滩沉积而言,成分更为复杂,成熟度更低,粒度变化范围大的多,粒级也更粗一些。√

4、河流沉积的多阶性是由区域性地壳振荡运动造成的。×

5、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的闭塞湖泊中,湖水化学沉积物的成分和海水化学沉积物的成分十分接近。×

6、咸湖是指盐度大于千分之三十五的湖泊。√

7、碎屑湖泊的沉积物一般是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分布,由边缘到中心,依次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

8、珠江三角洲属于以潮汐作用为主的破坏性三角洲。√

9、黄河三角洲在平面上呈扇形或半圆形,称朵形三角洲,属于破坏性三角洲。× 10、三角洲相中最有利的储集体可能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各种类型砂体。√ 11、三角洲沉积在垂向上由底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呈反旋回性质。× 12、根据PH值,海水属弱碱性介质。√

13、根据波浪的变形程度,可以把海岸带的波浪划分为升浪带、破浪带、碎浪带、冲浪带等4个部分,其中能量最高的是破浪带。√

14、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中,后滨亚相位于高潮线以上,也叫做潮上带。√

15、海岸带沉积的特征是砂质的成分纯、成熟度高,含有生物介壳,状态为凸面朝上,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波痕等。√

16、障壁海岸潮坪亚相中,高潮坪也叫做砂坪。×

第 20 页 共 33 页

17、深度是浊流形成的决定因素。× 18、重力流中的水起到了搬运介质的作用。×

19、浊积岩的物质成分和层理构造在垂向上的变化遵循鲍玛序列,自然界中的浊积岩剖面都应当呈现出完整的鲍玛序列。×

20、浊流方向从近物源到远物源,粒度是由粗到细的。√ 21、海洋中碳酸钙的补偿深度一般为500米左右。× 22、湖泊碳酸钙一般规模较小,是局部性的。×

23、威尔逊按照地理位置分布划分碳酸盐沉积相带,其中台地沉积区应该属于欧文按海水能量划分的Z带,也就是近岸低能带。√

五、简答与论述

1、解释沃尔索相律

答:沃尔索相律指出: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邻接的相和相区才能重叠在一起。换句话说,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这是相分析中的一条基本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在没有沉积间断的地层剖面里,垂向上彼此邻接的相在横向上也一定彼此邻接。

2、简述山麓-洪积相(冲积扇相)的形成过程。

答:山麓—洪积相发育在大陆地区的山前带,有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和充填其间的山麓坡积、坠积物组合而成,其中沉积扇是山麓—洪积相的主体。

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注入盆地时在山前地带快速堆积而成的扇状粗碎屑堆积体,在陆相沉积中,它是粒度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单位,向其下倾方向可以渐变为冲积平原的河流体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携带有大量碎屑物质的山区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后,在山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变缓,流速变小,水流分散,再加上蒸发和向下渗透等原因,使流水介质的搬运能力大为减弱,从而使碎屑物质快速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一般来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暴雨季节,最容易发育。

3、简述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答:在河流相的垂向剖面中,下部为河床亚相,常为河流相沉积的主体,一般厚度较大,主要由河床滞留砾岩、砂岩(边滩或心滩)组成,因位于河流相剖面的下部,又称为底层沉积;剖面上部为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称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主要由粉砂岩、粘土岩等细粒沉积组成。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所组成的垂向剖面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称之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论述湖泊相的相组合

答:在理想情况下,湖泊沉积在平面上基本呈环带状,由湖岸至中心依次为滨湖亚相、湖泊三

第 21 页 共 33 页

角洲亚相-浅湖亚相、扇三角洲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湖底扇沉积)。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深湖区为盆地中心。但在断陷湖盆内,情况则有所不同,湖盆具不对称结构。理想的湖泊沉积层序是从下向上为:深湖的粘土质沉积-浅湖细碎屑沉积-滨湖砂质沉积-河流粗碎屑沉积,形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

5、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答:三角洲是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是由于河流流速骤减,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形成浅滩,不断加大增高,露出水面,形成河口砂坝,这样就把原来的水流分为两支,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形成次一级的河口砂坝,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网系统。这就是三角洲。

6、简述进积式三角洲沉积的垂向层序,说明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答:进积式三角洲沉积的层序由底向上是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粉砂和砂-三角洲平原的粗粒河流和漫滩沼泽沉积。粒度由细变粗,呈反旋回性质。

在三角洲相中,前三角洲以粘土质沉积为主,厚度大、分布广,富含河流带来和原地堆积的有机物质,堆积速度和埋藏速度快,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转化。三角洲沉积体中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砂体,如前缘带的席状砂和河口砂坝,分选好,储油物性好,又最靠近前三角洲泥生油带,聚集油气最有利。其次是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也能形成中小型油田。海进阶段形成的海相粘土夹层、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间的沼泽沉积都可以作为盖层和隔层。三角洲沉积速度很快,厚度大,区域性向海倾斜容易产生重力滑动,产生同生断层,断层下降盘厚度大,常形成狭长形的滚动背斜,这些都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条件。

7、简述无障壁海岸相的亚相类型及特征。

答:无障壁海岸海岸线平直,向广海没有障壁,水动力条件主要为波浪,水动力条件强。无障壁海岸带的沉积环境可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近滨)等几个亚相。

1、海岸沙丘亚相:海岸沙丘砂是海滩砂被风改造的产物。粒度较细,细-中粒,分选好,磨圆度高,重矿物富集,以石英为主,或以碳酸盐颗粒为主,含大量生物介壳,平行层理,风成大型交错层理,细层较陡,达30°-40°。 2、后滨亚相(潮上带):位于高潮面之上,只有在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经常暴露水上,遭受风的改造。中砂为主,平行、小型交错层理,低洼地区可富集大量生物介壳、介壳凸面朝上,发育虫孔、生物扰动构造,重矿物含量高,局部可富集成矿床。 3、前滨亚相(潮间带):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地形平坦,一般为砂质海滩,在高能情况下也可形成砾质海滩。成分纯,圆度高、分选好,发育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波痕、冲刷痕构造,含有介壳、云母碎片、介壳凸面朝上,呈席状或宽条带状。 4、临滨亚相(近滨亚相):潮下高能带,近滨中部位于破浪带,这个带能量高,可形成沿岸砂坝。细-中粒砂,成分纯,含少量介壳,发育低角度楔形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浪成交错层理,越靠近下部,粒度越细,发育水平、波状层理。

总之,海岸带沉积的特征是砂质的成分纯、成熟度高,含有生物介壳,状态为凸面朝上,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波痕等,在进积序列中,自下而上为反施回(下细上粗,由临滨-前滨-后滨),

第 22 页 共 33 页

在退积序列中,正旋回。

8、简述鲍玛序列 答:浊流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和层理构造在垂向上的变化很有规律,具独特的特征。60年代初期,荷兰学者鲍玛(Bouma,1962)对浊流沉积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总结出一个理想的层序。认为一次浊流过程形成的浊积岩由5段组成,这5段构成一个韵律。 A段――底部粗粒递变层段,以砂为主,底部有砾,正递变。 B段――下部平行纹层段,细砂、粉砂、含泥、平行层理。

C段――流水波纹层段,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具小型流水波纹层理和上攀层理,并出现包卷层理,变形层理。

D段――上部水平纹层段,以粉砂质粘土岩为主,水平层理。 E段――泥岩段,块状泥岩,有时与湖相泥岩混为一体。

这就是著名的鲍玛序列,它反映了浊流沉积随时间进展,沉积范围扩大,能量减弱的结果。

9、总结现代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的规律

答:绝大多数的碳酸盐是在浅水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其沉积作用过程主要受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海相碳酸盐沉积在成因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生物直接吸收Ca、CO3,形成骨骼或介壳、礁等,粪球粒。

生物的新陈代谢,吸收CO2改变水体的物化条件,促进碳酸盐的结晶沉淀。 2、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如灰泥代表安静环境,而颗粒代表的是动荡环境,特别是鲕粒。 3、碳酸盐沉积基本上是在原地形成的

碳酸盐沉积基本上是在原地或盆内形成的,而不是由河流等由盆外搬运来的,虽然在盆内形成的一些较粗颗粒(内碎屑、生粒、鲕粒等)可以经过流水或波浪的改造,但搬运距离通常很小,只有风暴和浊流可以远距离搬运。

4、碳酸盐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环境

现代海洋中的碳酸盐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30°以内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这种温暖的水域中,各种钙质的生物大量繁衍,表层水的CaCO3已达到饱和程度,各种碳酸盐颗粒广泛分布,因此,温暖的气候是碳酸盐沉积的一个有利条件。

虽然在热带、亚热带海水中,CaCO3基本上是饱和的,但并非在各地都能发生碳酸盐沉积,其关键在于海水清洁度和深度。现代的碳酸盐主要分布在没有碎屑物注入的清洁的浅水环境。在有河流注入的地区,由于浊水降低了海水的透光度,不利于生物的生活生长,同时浑水对碳酸盐沉积有抑制作用。

浅水是碳酸盐沉积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因为水浅、温度较高,透光性好、含氧充足,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另外,在动荡的水中,CO3容易逸出,也有利于CaCO3的沉淀。 5、碳酸盐的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抑制

现代碳酸盐沉积速度是非常快的,以波斯湾为例,有人推算,按照现代的沉积速率,会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堆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碳酸盐沉积还受到地壳沉降,陆源碎屑物的注入,以及因地表出露被溶解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同一沉积盆地中,碳酸盐岩的厚度往往没有碎

第 23 页 共 33 页

屑岩厚,要造成巨厚的碳酸盐沉积,盆地的沉降速率必须与沉积速率相匹配,其它条件(气候、清水、生物等)也要适宜,因此,在地质历史中,碳酸盐岩的沉积是间歇性发生的。

第六章 地层

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或者说,地层就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3、岩石地层单位:以地层的岩性特征和演岩石类别作为划分依据的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四个级别。

4、年代地层单位: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层体,其顶底界均为等时面。 5、地质时代:就是指地层形成的时间。

6、绝对地质时代:指各时代岩层距今的时间及整个地质时代的年龄。 7、相对地质时代:指岩石或地层形成的新老关系或先后顺序。

8、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9、同位素定年:根据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在地史期间不变这一基本原理来计算某种矿物和岩石形成至今的年龄值。

10、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二、选择

1、下面不属于年代地层单位的是(C) A、宇;B、统;C、宙;D、阶。 2、二叠纪属于(A)

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元古代。 3、燕山构造阶段属于(B)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

第 24 页 共 33 页

4、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

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 5、中生代包括(BCD)

A、二叠纪;B、三叠纪;C、侏罗纪;D、白垩纪。 6、在下列地层中发现煤最多(ABC)

A、石炭纪;B、侏罗纪;C、二叠纪;D、三叠纪。

三、填空

1、地层划分的方法由于划分依据多种多样也种类繁多,具体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回法,标准化石法,生物组合法,同位素测年,古地磁测年,地球物理法)

2、岩层的产状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走向,倾向,倾角)

3、地层接触关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类型。(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四、判断

1、三叠纪属于古生代。×

2、煤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地层中发现最多。√ 3、白垩纪的代号为T。×

4、新生代构造阶段主要是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5、地槽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6、三叶虫高度繁盛并迅速演化的时期是寒武纪。√

7、早古生代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因此下古生界主要是海相地层。√

8、泥盆纪是生物大变革的时期,生物界大举登陆,形成陆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兴衰交替的局面。√

9、所谓“恐龙时代”指的是中生代。√ 10、所谓“裸子植物时代”指的是古生代。 11、被子植物到新生代开始占统治地位。√

第 25 页 共 33 页

五、简答与论述

1、默写地质年代表 宙 显生宙 奥陶纪(O) 寒武纪(?) 隐生宙

元古代(Pt) 震旦纪(Z) 代 纪 第四纪(Q) 新生代(Kz) 晚第三纪(N) 早第三纪(E) 白垩纪(K) 中生代(Mz) 侏罗纪(J) 三叠纪(T) 二叠纪(P) 石炭纪(C) 古生代(Pz) 泥盆纪(D) 志留纪(S)

第七章 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

第 26 页 共 33 页

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3、整合接触:指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 4、不整合接触:指上、下地层间出现沉积间断的地层接触关系。

5、平行不整合接触: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相同的不整合接触。

6、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7、褶皱:指层状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 8、穹隆构造:指长宽比<3∶1的背斜构造。 9、构造盆地:指长宽比<3∶1的向斜构造。

10、同沉积褶皱: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11、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12、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13、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14、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5、逆断层:指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6、推覆构造:断层面平缓而推移断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掩断层。

17、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靠断层面附近的岩层,因两盘错动对岩层拖曳而产生明显的弧形弯曲,叫牵引褶皱或牵引构造。

18、同沉积断层: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同时逐渐活动形成的断层。

19、沉积盆地:在一定的地质历史阶段中,以下降为主,持续接受沉积的地区。 2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21、斜坡:指盆地的基底向边缘升起,向中心下倾的区域性大单斜。

22、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二、选择

1、岩层产状要素包括(ACD)

第 27 页 共 33 页

A、走向;B、厚度;C、倾向;D、倾角。 2、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ABC)

A、断层面;B、断盘;C、位移;D、倾角。 3、含油气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有() A、背斜带;B、隆起;C、坳陷;D、斜坡。

三、填空

1、褶曲的基本形态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背斜,向斜)

2、按形成时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张节理,剪节理) 3、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断层面,断盘,位移) 4、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关系可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正断层,逆断层) 5、含油气盆地内部的一级构造单元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隆起,坳陷,斜坡)

6、板块间的分界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海岭,转换断层,俯冲带和深海沟,地缝合线)

四、判断

1、火山喷发物的原始产状大都是倾斜的。√

2、岩层倾向为125°,倾角为40°,可记为N35°E/40°SE。√ 3、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并不完全受地形控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反向弯曲,在河谷中,“V”字尖端指向上游,穿越山脊时,指向山脊的下坡。×

5、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地质图和剖面图上都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地质界线在较大范围内都呈平行展布、不相交,产状也基本一致,但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6、背斜核部层位新,两翼层位老。×

7、向斜在地表的出露特征为: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由新到老,呈对称性的重复出现。× 8、穹隆构造在平面上呈现中心为老岩层,四周为年轻岩层的特点。√

9、同沉积褶皱若为背斜,则核部地层厚度较薄(有的地层甚至缺失),而向两翼岩层的厚度就会逐渐变厚,若为向斜,则情况相反。√

第 28 页 共 33 页

10、隔档式褶皱由轴向平行,发育规模不等的一系列背、向斜组成,背斜紧闭,向斜宽缓。√ 11、隔槽式褶皱由轴向平行,发育规模不等的一系列背、向斜组成,背斜紧闭,向斜宽缓。× 12、砂、砾岩中的节理切穿砂粒和砾石,但方向不变,是剪节理。√ 13、正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14、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地相向倾斜地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15、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地相向倾斜地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16、同沉积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呈上陡下缓凹面朝上的勺状,而且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

17、转换断层是切割大洋中脊的横断层,是因海底扩张而改变了性质的横断层。是一种剪切型板块分界。√

五、简答与论述

1、图示岩层产状要素并加以说明。

答:岩层的产状是以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的。一般是用走向来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

(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两头有两个方向)

(2)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的垂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方向就是岩层的倾向。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也就是岩层的倾斜线与水平投影之间的夹角。

第 29 页 共 33 页

2、论述倾斜岩层露头形态的V字形法则

答:倾斜岩层露头形态取决于岩层产状,地形特征及二者相关系。是体表现为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可循。“V”字形法则:

① 倾向与坡向相反,岩层露头与地形等高线同向弯曲,但地层露头线的弯曲程度总是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在河谷中,“V”字楔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穿越山脊时,“V”字尖端指向山脊的下坡。

② 当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反向弯曲,在河谷中,“V”字尖端指向下游,穿越山脊时,指向山脊的上坡。

③ 当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也呈同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界线的弯曲度总是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大,在沟谷中,指向上游,穿山脊时,指向下坡。

3、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答: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叫整合接触。上下地层连续,无间断,岩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渐变,产状基本一致。

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即两套地层间缺少了一部分地层,这种地层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两套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 根据不整合上下地层的产状关系及其反映的构造运动特征,不整合分为: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反映整体上升。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反映不均匀升降运动或水平运动,使地层褶皱或倾斜,新地层与不整合面平行,而老地层却与之斜交。

第 30 页 共 33 页

4、简述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答: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有: 1、 古生物证据

2、 发育古风化壳,古土壤等。上覆地层有时有下伏地层的岩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 3、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变形程度不同,下伏地层变形强烈。 4、 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同,下强上弱。

5、简述同沉积褶皱的特征

答:绝大多数褶皱都是在岩层形成后受构造力作用变形而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褶皱是在形成过程中同时逐渐变形而成的,这类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同沉积褶皱多为开阔褶皱,上部地层在两翼倾角小,而向下变陡。 向斜核厚翼薄,背斜核薄翼厚。

岩石结构受构造部位控制,背斜顶部水浅,粒度粗,翼部水深,粒度细,向斜反之。

6、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特征

答:节理按其形成时的力学性质,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是在剪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破裂面,特征为:

1) 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较远,沿倾向切割较深 2) 节理面平直光滑,常见滑动擦痕,节理两壁闭合 3) 砂、砾岩中的剪节理,切穿砂粒和砾石,但方向不变

4) 常成对出现,常形成“X”共轭节理,表现为棋盘状,将岩石切割为菱形块状。 5) 发育羽列现象。即沿主剪切面发育许多羽状微裂面,微裂面走向相同,首尾相接,与主剪切面有一定夹角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面,特征为:

1) 产状不太稳定,延伸不远,节理面短而弯曲。 2) 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 砂砾岩中的张节理,节理面常绕过砾石和砂粒,即使切穿,节理面不平整。 4) 节理两壁张开,常有岩脉充填。

5) 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状,有时也可有一定形态,如追踪“X”剪节理而形成的锯齿状张节理等。

7、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答:断层是岩石发生构造运动的结果,其形成时代可按下列关系来判定: ① 断层若切断地层或岩体,则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形成; ② 若断层被岩脉或矿脉充填,则在其之前形成;

第 31 页 共 33 页

③ 若有角度不整合覆盖断层,则在不整合面之上最老地层之前形成; ④ 若几条断层相互交切,则被切断的形成早;

⑤ 如果断层与邻近的褶皱有成因联系,则断层与褶皱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同。

8、简述同沉积断层的特点

答: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同时逐渐活动形成的断层,因此也叫生长断层,它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特别见断陷盆地边缘。

① 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呈上陡下缓凹面朝上的勺状

② 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同一地层在下降盘和上升盘的厚度比为生长指数,它反映同沉积断层活动强度。 ③ 断距向深部加大

④ 下降盘常发育逆牵引背斜,也叫滚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9、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综合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关于地球上海陆形成和变迁的学说,是现代地质学领域中的一大理论成就。板块学说认为:漂浮于软流圈上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刚性整体,而是由各种断裂和构造活动带分割的块体组成的,也即由板块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在运动着,边生长,边移动,边消亡。板块内部较为稳定;板块间的交界处则是地壳上较活动的地带。

10、论述断层的主要识别标志。

答:断层的识别标志很多,有的是直接标志,如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断层面和断层破碎带等标志。有的是间接标志,如地貌水文标志等,它们都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

(1)地貌特征:由于断层上升盘岩石坚硬,上升盘和下降盘之间常形成陡崖,即断层崖;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线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断层引起的断陷常常会形成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湖泊洼地。地下水往往顺断层破碎带涌出地表,形成带状分布的泉水。断层两盘平移错动会产生错断的山脊,水系的突然转向也往往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2)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不连续:任何地质界线或构造线,如地层、矿层界线,火山岩和变质岩的相带,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褶皱的枢纽和早期形成的断层等,如果受到横向或斜向断层的切割,则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突然中断或被错开,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之一。

(3)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岩层如果被走向断层错断,则在平面上不会引起地质界线或构造线被错断的现象,但它会引起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4)断层面(带)特征:断层面是判断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由于断层的相互错动和摩擦,常

第 32 页 共 33 页

在断层面及断面附近留下一些痕迹,如擦痕、镜面、阶步和构造岩等等。据此,可以识别出断层面,自然也就能判断断层的存在。

第 33 页 共 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