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有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的,D错误。 故选:C。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老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分布、运输及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答案:D

解析:解:A、茎的背地生长是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造成的,A正确; B、扦插枝条时保留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依赖于枝条生根,易于枝条生根成活,B正确; C、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茎尖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青色香蕉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自然变黄成熟是植物激素乙烯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4)控制性别分化。

此外,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的相关知识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6.答案:C

解析: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B错误; C、植物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光照,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群落水平上

第17页,共21页

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物进化的实质,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及其区别,熟记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试题难度中等。 27.答案:C

解析:解:A、“J”型和“S”型曲线都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A正确; B、Nt=N0λt 是种群“J”型增长的另一种数学模型,B正确;

C、bc段(不包括c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还在增长,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同一时间点“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线段可表示环境阻力,D正确。 故选:C。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

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 难度题,解答本题必需明确J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28.答案:D

解析:解: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不用除去培养液中的溶氧,①错误; ②酵母菌培养的方法: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

③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

④在制作是、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

⑤观察和计数,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 ⑦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 故选:D。 1、→②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一般步骤是:①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③用血球计数板制作临时装片→④观察并计数→⑤每隔一定时间重复②③④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⑥绘图分析。

2、计数方法:方格内的计数,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计数一般是对相邻两边及夹角计数(一般是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第18页,共21页

29.答案:A

解析:解:A、b点对应与种群的

,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A正确;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图中a点和c点的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大于0,因此都为增长型,C错误;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故选:A。

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与种群的

本题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0.答案:C

解析:解:A、根据表格中比值看出,第七年时比值为0,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已经下降为0,因此甲种群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不是呈“S”型增长,A错误; B、甲乙最可能为竞争关系,B错误;

C、甲乙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C正确; D、兔子和牛的竞争关系不激烈,D错误。 故选:C。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数值表示两个种群的数量比,这两个种群最可能表示竞争关系。根据比值看出,第1-三年时比值大于2,说明甲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但是第四年之后,比值小于1,不断下降,说明乙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了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间关系的种类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趋势,并结合表格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31.答案:作为信息分子,能传递信息 蛋白质 外正内负 摄取、利用、储存 自身免疫

解析:解:(1)当ATP升高时,ATP与ATP敏感的押离子通道上某一位点结合,引起该通道关闭,这说明生物体内ATP除了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外,还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能传递信息而起作用。该特定位点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

(2)钾离子通道的关闭后,触发Ca2+大量内流,使胰岛细胞产生兴奋,因此兴奋区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3)胰岛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可发挥调节血糖浓度作用,若某病人的抗体可攻击胰岛素受体,引起血糖浓度偏高,这种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作为信息分子,能传递信息 蛋白质 (2)外负内正 摄取、利用、储存 (3)自身免疫

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

第19页,共21页

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和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2.答案:样方 随机取样 J 种内竞争加剧 捕食者增多 8 增长 年龄组成 80 偏大

解析:解:(1)由于沙打旺是优质牧草,属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以常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率λ≈2,说明数量快速增长,其曲线近于J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下降,其变化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加剧。第8年起,λ=1,说明种

λ=1.5,群数量不再增多,沙打旺达到种群的K值。第6年时,所以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年龄组成。 (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

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

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2)J 种内竞争加剧 捕食者增多 8 增长 (3)年龄组成 (4)80 偏大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答案:抗原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特异 家兔血清中没有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抗体 具有相同的抗原(或蛋白质)

解析:解:(1)实验二中用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射到实验一的家兔体内,则恒河猴红细胞作为抗原刺激家兔产生免疫反应。受到红细胞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产生一定的免疫效应,此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实验一用提取健康家兔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红细胞不发生凝集现象,说明了家兔血清中没有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抗体,所以设置实验一起到了对照作用。

(3)从免疫学角度看,实验二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 故答案为:

(1)抗原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特异

(2)家兔血清中没有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抗体 (3)具有相同的抗原(或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第20页,共21页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