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单元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1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走近古诗 1.指名背诵送别诗《别董大》。

2.读题,揭示诗题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诗人在早晨送别友人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再读古诗,想必也一定能读懂。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诗中写了什么?

(1)出示一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学生质疑。

(2)出示三四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着重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回归整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写结合,内化古诗

1.出示荷花图片,看着此情此景,想说什么?

2.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结合图画,抓住映日荷花的特点写一段话。

3.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回归一二句﹚。 4.这首诗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

色,诗中有送别的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想象一下,诗人面对这无边的美景,会向友人林子方说点什么?

指名说,并把诗“送”给友人林子方——﹙学生朗诵,老师配乐朗诵﹚。

6.背诵古诗。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介绍杨万里有关荷花的其他诗作。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A.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B.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