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药学》内容归纳 下载本文

对证功效与证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对证功效有层次和类别之分。

含 义

——对症功效就是针对“症”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对症功效是由对证功效衍化、派生出来的功效,主要解除疾病当前阶段比较突出的表象问题。

临床意义

对症功效是对对证功效的补充和完善,重点反映对证功效的治疗效果,使对证功效的运用范围更加明确,临床运用的针对性更强。

含 义

——对病功效就是针对中医的“病”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对病功效的运用体现了中医辨病施治的特色。

临床意义

对病功效与对证功效相机为用。 对病功效与对证功效的关系。

含 义

配伍功效是指药物配合应用后所产生的新的功效。

配伍功效只有通过一定的配伍或在复方中才能体现出来,它源于药物的基本功效,但又不同于单味药物的功效,其应用却超出了单味药物的范围。 在单味药物中无配伍功效可言。

对症功效对病功效配伍功效中药的配伍 临床意义

含 义 目 的

内 容

第五、六、七章 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协调药物的偏性,适应复杂的病情,增强药物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单行——即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

5

含 义

配伍用药 用禁忌

药禁忌 证侯用药 禁忌 妊娠用药 禁忌 服药饮食 禁忌 含义

中药的单位

剂量 确定依据 一般煎煮法 中药的特殊煎煮法 用法 中药的服法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是指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使原有的疗效降低。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或副作用。

——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应避免配合应用。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十九畏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是指某种或某类病证不宜使用某种或某类药物。 ——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禁忌使用某些药物。 ——是指服药期间忌进食某些食物。

——是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的常用有效剂量。 ——按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l厘=0.03克。

——药物性质、临床应用、患者情况、季节变化。

——包括煎药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煮方法等。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

——包括饭后服、饭前服、空腹服、睡前服、病发作前服、温服、冷服等。

6

第八章 解表药

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

用热发 于——散风风

麻 黄 ——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 枝

——发汗力缓,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宜;又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诸痛及

阳虚诸证。

紫苏叶

——外散风寒,内行气滞,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又能行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并解鱼蟹之毒。

生 姜

——解表散寒力弱,多作辅药用;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以治胃寒呕吐最宜;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并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之毒。

香 薷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有湿阻之证。又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荆 芥

透疹消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祛风解表——凡风寒、风炒炭止血,用于出血证。

热表证皆宜

防 风

胜湿止痛,用于痛证;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

羌 活

——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尤宜于风寒夹湿之表证;祛风胜湿,止痛,用于痹证,尤宜于上半身之风湿痹痛。

白 芷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毒。

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细 辛

痛及鼻渊

能祛表里之寒,既用于风寒表证,又用于阳虚外感;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藁 本 ——以发散足太阳膀胱经风寒湿邪见长,善治巅顶头痛;祛风湿,用于痹证。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

祛风湿,用于痹证。 风寒表证、鼻渊。尤为治辛 夷

鼻渊之要药。

功用专一。

薄 荷

利咽、透疹——用于咽喉

发散力较强,兼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肿痛,麻疹不透及风疹瘙赤,咽喉肿痛;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

7 热表证

牛蒡子

痒。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颜面丹毒及痄腮等。 明目退翳,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翳障。定惊止痉,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

蝉 蜕

桑 叶

疏散风热力强。又能清肺润燥,用于肺热或燥热咳

菊 花

蔓荆子 柴 胡

升 麻

葛 根

淡豆豉

石 膏知 母清热泻火芦 根——用于天花粉热病烦渴淡竹叶 栀 子夏枯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嗽。作用部位偏于肺。

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清肝明目效佳。又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作用部位偏于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表证,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用于表证发热、寒热往来及升阳举陷——用于气虚肝郁气滞证。

下陷,脏器脱垂。

透疹,清热解毒,用于麻疹不透,阳明热毒诸证。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及消渴证,脾虚泄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表证,热病烦闷。

第九章 清热药

生用清热泻火较强,煅用能敛疮生肌,收湿,用

清热泻火,清肺胃热——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于肺胃、气分实热证。

滋阴润燥,既清实热,又退虚热,还可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

清胃止呕,利尿通淋,用于胃热呕吐,热淋涩痛,清热生津,清肺热——用小便短赤。

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及肺热咳嗽。

清热泻火不及芦根,但生津止渴较芦根为胜,为治渴之要药。又能消肿排脓,用于疮痈肿毒。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血热出血证,疮痈肿毒及外伤肿痛。

清肝明目——肝火上攻

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散结消肿,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