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 下载本文

金融保险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支持恒丰银行、齐鲁证券、泰山财产保险等地方金融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实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稳步推进跨区经营。支持济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青岛金融服务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机构,鼓励支持分公司改制为独立法人。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发展产业基金、担保公司和大型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速产业资本化、资产证券化,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稳步开展动产质押,引导企业进入全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支持发展各类保险机构,扩大覆盖面,丰富大众服务品种,拓展资产保险市场,提升保险信用。依法科学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提升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以济南、青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一批区域节点城市为重点,建设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规划布局一批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行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加强社会应急性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智能化管理。支持提升物流服务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可视化与货物跟踪、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实现由仓储运输配送的有形服务向提升空间时间利用价值的无形服务转变。

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数字山东”建设。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和信息服务外包,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的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建设集居民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支撑体系,支持发展网上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基础性、应用型和公共型数据库,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支持济南、青岛等城市建设物联网基地,努力建设“智慧山东”。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到2015年,因特网用户数达到2500万户,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

商务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着力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类公务、商务、学术等会展服务社会化,以各类国际、国家、省级博览会平台为重点,发挥各地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深化交流合作、扩大知名度,筹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工程机械、生产流水线、汽车、船舶、航空等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支持发展大型租赁公司,开展多种租赁业务,完善法规和税收政策,规范租赁市场。

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大力发展专业化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及工程服务,加快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和原料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积极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环境工程公司。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发展节能诊断、能源审计等第三方节能业务,拓展节能服务市场。探索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能耗指标交易中心,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调节环境能源领域相关权益人的利益,促进全省降低污染排放。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做大做强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开展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培育和开拓在岸外包市场,积极拓展日韩、欧美离岸外包市场。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培养适用人才,培植壮大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外包业务集群,加快建设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探索建立服务外包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济南、青岛建成国内一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特色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形成“双核多点、特色发展”的区域布局。到2015年,全省离岸服务外包额达到35亿美元。 第二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旅游业。整合区域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胶东半岛沿海旅游休闲度假连绵带,做强济南泰安曲阜山水圣人旅游区、淄博齐文化旅游区和以潍坊为中心的民俗文化、“中国龙城”旅游区,加快发展沿运河、沿黄旅游带和以沂蒙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区。实施“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推介,加快发展旅游中心城市和大型休闲度假酒店集群,建设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荣成好运角旅游区等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大力拓展旅游新兴业态,着力开发文化修学、宗教文化、温泉度假、邮轮游艇、自驾车营地、低碳旅游、生态养生、特色运动、葡萄酒旅游等高端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组建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旅游企业集团,旅游开发与文化提升相促进,产业增效与传承文明相结合,打造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 批零住宿餐饮业。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形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积极运用计算机、无线射频、条形码、商业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流通业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提升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创新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行住宿餐饮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促进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扶持“老字号”发展,推进鲁菜传承创新,培育提升品牌,支持发展中式快餐连锁业,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

房地产业。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商业地产开发。支持房地产开发和建筑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水平,强化建设质量、内在品质和安全保障。加快房地产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与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和科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社区及家庭服务业。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专业化企业为主体,以满足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为目标,加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社区管理安保系统、实体服务系统建设,支持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网点建设,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实行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加快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照料、病患陪护等基本服务,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家庭用品配送等特色服务。 第三节 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主体作用,建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为主要形式的投融资新机制。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设立县域分支机构,加快农村商业银行试点步伐,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县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多渠道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建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强农村科普培训,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水平。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启动农村防雷示范工程。

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支持大型涉农企业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支持供销社、商贸、邮政、农资生产等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服务,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龙头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工厂、学校等对接。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农超对接”等系列惠民工程,推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结合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发展餐饮、休闲娱乐、幼儿园、喜庆、殡仪、心理咨询等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专栏9: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新建和扩建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重点项目733个,计划总投资17880亿元。其中: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78个,计划总投资6844亿元;批零餐饮、旅游、房地产、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项目403个,计划总投资9913亿元;其它公共服务业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1123亿元。

第十章海洋经济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全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紧紧抓住山东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重要战略机遇,围绕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科教人才中心、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