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导读 下载本文

《茶馆》导读

二、内容辑要 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三个统治时期。 层次结构:《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故事也是简单的。

写作特点: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例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茶馆资料 第 1 页 共 9 页

四、人物形象分析

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

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教的恶霸马五爷,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军阀警宪,以及在清王朝、军阀、国民党卵翼下的鹰犬爪牙: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

这些邪恶势力张着血口吞噬着弱者的血肉,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像病菌一样滋生、蔓延。第一幕出场的庞太监,残害农村姑娘康顺子,帮助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第二幕时他已经死了,然而他的阴魂未散,到第三幕他的侄子和侄媳又承袭他的衣钵,组织反动会道门,勾结国民党沈处长,妄图以康妈妈(康顺子)为钓饵,追查八路军康大力,镇压革命运动。吃洋教的马五爷虽只在第一幕出现,而他的徒子徒孙却绵延不断,那个美国话比中国话说得还好的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可以说就是马五爷的忠实门徒。至于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就比他们的老子更有“出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麻子不过是个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为沈处长搞情报的探子,成了统管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的“经理”;唐铁嘴不过是以相面为生的江湖骗子,小唐铁嘴却成了反动组织“三皇道”的“天师”。其他的社会渣滓如小吴祥子、小宋恩子等,也都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老舍先生让这些人间丑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个艺术构思的含义是相当深刻的。它以压迫者越变越凶残无耻的反动历史,和被压迫者越变越穷困悲惨的事实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昭示了这一铁的事实:帝国主义加紧控制清王朝和新老军阀,而清朝统治者、新老军阀更加压榨人民。这就准确地反映出旧中国由封建社会,日益深重地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惨过程,宣告了那个人间地狱必将崩塌的前景。

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资料 第 2 页 共 9 页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又主要是借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如果说《茶馆》中有主角和中心人物的话,那就是贯串全剧的茶馆掌柜王利发。裕泰茶馆的王利发贯穿全剧。他是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顺利点。但是,他这么点小心愿都不能的得以实现,社会的魔爪卡住了口他的脖子,勒索、霸占铺面,他一筹莫展,最终走到生命的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白熬,面对死的诱惑,喊出那句从未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他的这点心理很具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稍微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的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我们不禁想到那时多么的绝望,更何况一般的贫民呢?他最终的这几句话,也正是当时人们的一致困惑和愤懑。

这是一个富有光彩的艺术典型。塑造出这个艺术典型,说明老舍先生对这类人物的熟知程度,和善于集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力量。在王利发这个人物身上,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旧社会中精明、干练、富于混世经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刻画出了自私、圆滑、怕事,却又一心往上爬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在旧中国,王利发比穷苦百姓有钱,地位、财势高出一头,心理、性格、思想和广大受压迫劳动者根本不同;可是,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和反动政权庇护下的大小爪牙们──官差、太监、军警、地痞流氓,又无一不在他的头上拉屎撒尿,他又是个受压迫者、可怜虫,这又使他和反动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不同。在旧中国,王利发这种人是大量存在着的。他们日趋破落的境遇和悲惨命运,无疑也是广大中国人民被压迫的遭遇的一部分。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

茶馆资料 第 3 页 共 9 页

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秦仲义他是个是个民族资本家,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心血可是没收到预料的结果,产业被没收,变成一堆废墟。他怨气冲天,痛心疾首:“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 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他有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可仍然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没有一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的个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在黑暗中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茶馆资料 第 4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