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听力理解主要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对材料进行加工,从所知觉的材料中选择最少的(即重要的、关健的)语言线索,对听力材料做出预期,并在继续进行的听话过程中证实这种预期和猜测,从而得以理解听力材料的意义。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两种知觉加工模式同时起作用。

阅读教学

(一)阅读类型

快速阅读按方式和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通读

从头到尾阅读一篇文章,既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能掌握比较重要的细节;即能明确文章的脉络,又理理解具体的描述;同时对文章的文体风格和作者的态度也有所了解。 2. 略读

不阅读文章的全部内容,只是浏览文章的大标题、各段落和小标题、主题句等,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各部分的内容概要和整体脉络。 3. 跳读

主要用于翻阅书刊目录,浏览报纸题目等,目的是为了了解书刊报纸的大概内容,寻找可读的篇目或文章。 4. 查读

从大量文字资料中有目的地寻找特定的细节信息,这些文字资料可以是不成文章的资料,如种类时间表、号码簿、名单、菜单、地图、指示图等;也可以是成文的资料,如通知、告示、广告以及一般的通讯报道和文章等。 (二)快速阅读技巧的训练 1. 心读

2. 减少眼睛的回视与停留 3. 扩大视域 4.留意路标 5. 预测 6.意义推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

一、―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

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无意识无计划地获得某种语言。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

语言学习指的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有计划去获得语言,其过程是从自觉到不自觉 。

2. 国外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解释:刺激反应论、先天论、认知论、语言功能论 对儿童是如何习得第一语言的,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 (1)刺激---反应论

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主义者认为 ,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 , 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 , 语言也是通过“剌激---反应---强化”的模式而获得的 , 在“刺激---反应---强化”以养成语言习惯的过程中,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 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所

不可缺少的关键。(就像马戏团里训练小动物一样。)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反应论有一定的道理,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它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人们能够理解和说出自己从未听到过,或者说的话。 (2)先天论 ( 天赋论 )

这是心灵主义 (内在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刺激---反应‖ 模式,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 LAD) 。普遍语法(Uiversal grammar),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就是 LAD 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人类头脑中有了这种普遍语法,所以语言才具有了普遍性,人类才能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普遍语法是以参数的形式出现的,如“+_谓语在宾语之前”“+-主语省略”。这些参数的值在儿童接触到实际的语言材料之前是未定的,外于待定状态,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 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从而习得一种语言。打一个人学会走路的比方。普遍语法所反映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先天论并不否认后天的语言环境的作用,但其作用是次要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 素。环境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对于先天论的评价:

先天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论者所说的对刺激被动模仿、反应、强化、重复的过程;儿童习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该语言的规则体系。因此可以解释一系列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如下:

① 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 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有疑问

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 ④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 (3)认知论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 , 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比如说宝宝在家里走台阶),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图式,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如开车的图式,做饭的图式,使用电脑的图式 。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随着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地、系统地变化。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靠这种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实现的。同样,正是依靠这种认知能力,儿童对他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假设和检验,归纳出语言规则(比如说量词的使用,从个的泛化到正确量词的选择)。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 ( 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而不是天生的语言能力 ) 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而非相反。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④语言功能论

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儿童首先习得的是语言的功能。儿童在单词句阶段所说的每一个词,都有其功能,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意思或要求。因此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逐步掌握语言用来表示功能、表达意义的各种方式(结构)的过程。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

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得出的结论: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2)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

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能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个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4)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3.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第二节 对比分析理论

一、对比分析

(一)什么是对比分析

所谓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目的一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能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另一方面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也可以部分地解释学生的第二语言出现偏误的原因 二、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具体说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当中的―迁移‖理论。 结构主义认为:

人类的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套符号系统,符号是可以分解的,语言是可以描述的,语言之间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行为主义认为:

语言是因习惯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正是因为语言是一套习惯,因此人们在学习目的语时会把母语的某些习惯运用到目的语当中,这就是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母语的某些经验,对目的语的习得产生启发作用,叫正迁移。

一般来说,母语与目的语相同的部分最可能发生正迁移作用;(m. n. )

负迁移: ( 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程度上对习得目的语产生干扰或抗拒作用,这是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语际干扰。

母语对于目的语的学习不产生任何影响的是零迁移。

对比分析的目的, 正是试图通过对比, 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四. 对比分析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比分析不断发展、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概念的提出和论述。

1.回避(avoidance)

指学习者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

在生成和理解第二语言时,第一语言影响确实很大,但并非都引发偏误。对比分析预测偏误的作用可能不那么大,但它可以成功预测回避。 2. 相似等级(degree of similarity)

指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语言点表面相似,实际上有一些区别。(类似于难度等级的三级) 两种语言间存在着这样相似的语言点,干扰更可能出现。 五. 对比分析与语言普遍性 (一)语言普遍性与标记性 1. 语言普遍性

人类语言遵循着一些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儿童的母语知识是由普遍语法所决定的语法规则(核心语法规则)和不能借助普遍语法学习的语法规则(外围语法规则)组成。 2. 标记性

与语言普遍性相关的问题是语言的―标记‖。

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符合一般规律。 有标记语言点是不常见,不普遍、不自然的,一般具有特殊规则。

?°大、长、快、宽、重?±等词语可以出现在陈述句中,也可以构成特指问句的谓语(如?°衣服多长??±)是无标记的;?°小、短、慢、窄、轻?±等,一般不构成特指问句,是有标记的。

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 标记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凡某个语言成分的标记越多,此语言成分在习得上一定是比较难的。

(二)语言标记性和语言习得

学习者先习得无标记(或弱标记)特征,再习得有标记(或强标记)特征。 他去北京吗?

*我不知道他去北京吗。 我是学生。

我最喜欢的是汉语。

上述例子(研究)表明:语言普遍性对中介语有制约作用,无标记特征先于有标记特征的习得。

(三)标记性与母语迁移

标记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区别会增加学习难度,而有些不会。以下是标记理论和第一语言迁移的两个原则: (1)第一语言中的无标记形式容易迁移到中介语;

(2)第一语言中的有标记形式不容易迁移 到中介语里。 先看韩语和汉语―多‖的对比:

韩语(多)可自由修饰名词,跟多数语言一样,是无标记的。汉语―多‖要加―很‖一类词语,有时还要后加―的‖才能修饰名词,是有标记的。 不少韩国人常会将母语无标记语言点搬到中介语里,说出?°我买了多书?±这样的错句。

再看韩语祈使句的否定式和汉语的对比:

韩语否定词在动词后,是有标记的。汉语祈使句否定词在动词前,是无标记的。韩国人学习汉语时极少将―动词+否定词‖的语序迁移到中介语里。

两种(或多种)语言中大致对应的语言点常常有别,但在相互学习中,有的迁移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 汉语:―三个半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