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4 陈蕃有大志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1311768.htm注释 1. 陈蕃(fán):东汉人。 2. 尝:曾经。 3. 宇:屋室。 4. 芜秽:杂草丛生脏乱的样子。芜,杂草丛生的样子。秽,不干净,肮脏的。 5.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 6. 候:问候。 8. 待:迎接。 11.清:使。。澄清。 12.洒扫:清扫。 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1311768.htm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同郡的朋友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做事,应该以打扫、清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哪用得着照顾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对此感到奇怪。 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1311768.htm理解 陈蕃要“扫除天下”,他想扫除什么? 答:扫除天下的坏人坏事、不良风气,澄清世道。 7. 孺子:幼儿,你。 10.事:处理。 9. 安:怎么。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
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颇硬项。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7.5 画龙点睛
成语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都多大岁“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注释 1 张僧繇(yóu):南朝梁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3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5 以为:认为。 8 皆:都,全都。
3 每:常常,每每。 6 须臾:一会儿。
4 因:因此,就。
7 诞:虚妄,荒唐。
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99635.htm成语故事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3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8 第8单元
8.1 黄仙裳济友
泰州守田雪龛(kān)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罢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但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jí),不得分以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 泰州知县田雪龛,为官廉,黄仙裳与之往来,绝不干以私。后田罢官,因无资不得返乡。黄仙裳自汝宁远道归,囊中但有二十两金。闻之,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田辞谢,黄固赠之。田得以启程。黄后语人曰:“若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人需金甚亟(jí),不得分以赠田矣。”(标准版) 译文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móu)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从河南汝南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他了。”
注释
1 泰州守:泰州太守;泰州,古地名,今江苏泰州市。 2 廉:清廉。 4 干:求。 5 罢职:免官。 6 资:资产,指钱。 8 自:从。 9 汝宁:古地名,今河南汝南县。 10 归:回来。 11 囊:一种口袋。 12 但:只,仅。 13 金:银子。 14 乃:于是。 15 寓:居所,住处。 16 语:对……说。 17 是日:这天。 18 亟:急。 19 龛(kān)
3 周旋:交往。
7 去:离开。
启示
要善于帮助别人,帮助后也不能时不时把这事拿出来炫耀,而应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能过度自夸炫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今世说》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②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④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黄仙裳是个怎么样的人: 1.从“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看出他是一个有恩必报与人同甘共苦的人。 2.从“绝不干以私”看出他是一个不徇私的人。 黄仙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3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8.2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文言文启蒙读本·杨振中编写】
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
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总是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注释
1、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代词,这样。 7、贫:贫穷。 8、辄:总是。 9、相:代“贫困者”。 10、济:救助,帮助。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wèi):赠送。 14、之:代“无衣者”。 15 憾:怨言。 16、咸:皆, 全,都。 17、称:称赞。 18、然:然而。 19、诫:告诫。 20、与:赞许,赞助。 21、为:做。 22、善:好事。 23、本:根本;准则。 24、卒:死。 25、殆(daì):几乎。 26、殆尽:几乎全部烧光。尽:没有。 27、给:给予。 28、伐:砍。 29、方:才。 30、第:房屋、府第。 31、善举:慈善的事情。 32、举:行动、举动。 33、疾:急,此处指努力。 34、憾:怨恨;抱怨不平。 35、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的”,第二个之是“他们”代指邻居。 36、斗升:旧时量器;此指一斗一升。 37、育:生养宇 38、竟:终。 1. 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就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是这样。 2.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谁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句子理解
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受到批评。
启发与借鉴
《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