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 图文 下载本文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

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而麦类制作的面包,用手即可进食,虽然后来西亚和欧洲大陆也有种植稻类,但已经形成的进食习惯,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稳定的沿袭着。

如果不伴随着谷物的贮藏和炊煮需要而出现了陶器,很难说用热石板烹熟谷物的中华民族是否也会一直采取手抓的方式进食,但当陶器让食物的加工方式从简单的烧烤发展成烹、煮、炒的方式,人类的饮食了发生了革命,陶烹也成为了人类进食手段的分水岭.

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距今大概一万年左右,也让中国成为陶器出现最早的国家。西亚的陶器出现在距今8000到9000年前,比中国晚了1到2千年,而正是这漫长的时间让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二、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餐具的历史演变

饮食器具产生于农业经济出现之后。

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烧制陶器。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它具有

饮具和炊具的双重作用。以后又演化出专门的饮具和食具。此后出现陶鼎,陶豆。晚期,出现灶,釜,鼎,甑,鬲,钵,碗,盆,盘,杯,罐,斗等。材料:多为泥土烧制。

河姆渡文化时期:食器主要是陶钵和陶碗。以后又出现陶鬲。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专用酒器:陶鬶。进食器:餐匙(当时称匕),以兽骨为材料。 商周-春秋时期:青铜饮食器具主要分三类:饮器,食器,酒具。

饮器:鼎,鬲,簋等。

酒器:爵,觚,觥,尊,觯,斝,盉,钫,壶,卣,钟,方彝等。 食器:簋,敦,豆,瓿,盘等。

漆食器类:碗,豆,盘,杯,樽,壶,钫,羽觞,卮,匕,勺等。

春秋晚期出现刀,勺,叉,箸.匕和斗,也用来熨衣服,一直沿用至唐朝.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平民多用简单的泥土烧制的陶器。

秦汉时期:基本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但已经有许多变化,特别是融入了胡风。代表餐具有:釜,甑,碗,盘,杯,壶,盒,罐,盆,勺,箸。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此时期多为铜,金,银器。代表餐具有:金盏,金匕,铜樽。鎏金双鸳团花银盆,菱花形银盆,青釉印纹形罐,越窑海棠式碗,越窑划花酒注(习称执壶,饮酒器)。茶具开始兴起:碗,杯,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碗杯为金,锡或陶瓷材料。代表有越州碗,白瓷瓯。

茶壶在西晋时候出现。此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餐具文化也是胡汗杂糅,互相影响。尤其是唐朝时期文人力量的兴起,带动了喝茶,饮酒的习俗。

宋朝-明朝:此时期多为陶瓷餐具,最有名的是景德镇陶瓷。代表餐具有:越窑划花酒注,永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人物杯。次时期茶具兴盛。茶具与酒具完全分开。茶具:宋代有素漆托盏(小碗),黑盏。元代有景德镇青花茶具,明代有宜兴紫砂陶。此外还有铜器,银器,锡器,金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花卉,山水画等。宋代陶瓷业发达,有官窑和民窑。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等彩瓷。

明代以后才把箸改称筷子。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文人群体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并日渐主导或影响潮流,尤其表现在茶餐具上。普通百姓和中下地主阶层多使用民窑烧制的餐具。

清朝:带来了满族的一些饮食特色,但最终被汉化,大体上延续明朝餐具,在陶瓷业上有所发展,但辉煌已不如前。末期,西方饮食进入中国,餐具也随之变化

(二)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西方人使用刀叉作为进食器具的历史并不太长,用刀切割肉类送进口里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而西亚传来的麦类作物也让用手抓的面包成为了他们的副食。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十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据说,那时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水的十指舔净。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曾遭到传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将叉

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当叉子第一次进入上流社会,来到富家名门的餐桌上的时候,许多国王,包括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还在用手抓饭吃。

广泛使用叉子是从11 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开始,直到14 世纪,餐叉作为餐具的功能才比较明显。法王查理五世的宫廷物品清单中列有金叉银叉,并注明“吃桑葚或容易弄脏手的食物时使用”。后来叉子渐渐受到重视,使用也日益普遍,其形式也不断改进。19 世纪的英国,四尖齿的叉子已成标准形式。餐叉的演变影响了餐刀的演进。既然餐叉叉取食物的功能已经很完善,无须再用餐刀取食,餐刀就逐渐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钝头刀。17 世纪晚期和18 世纪早期的欧洲刀叉,大致决定了现在欧美餐具的形式。餐叉必须配合餐刀切割食物,才能将合适大小的食物送入口中,二者各尽其责缺一不可。

虽然西方餐叉的使用的历史不超过1000年,但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西方人发明了刀叉,但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骨质餐叉,随之出土的还有骨质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刀叉勺形状是非常接近的,大小也差不太多。专家认为应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骨刀叉的发现,改写了西式餐具是西方人专利的历史。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方式及设计比较分析

餐具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使用形式和使用程序。当使用者与被使用物的动作两者一致时才有意义。从使用的角度分析筷子、刀叉设计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可能会发掘出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评价其他中西方生活产品及设计思想都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从餐具使用形式来看,大多数中国人都用右手握筷,用餐时左手空闲出来,偶尔用来托着小蝶或饭碗。从使用程序来看,使用筷子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夹到食物送到嘴里就可以。大如不规则的肉骨头,小如花生米,软如豆腐,粘到打糕,不论是否完全适合,统统一双筷子搞定。筷子造型虽简单,但细节变化很丰富细腻。

西方餐具的使用中,人们会左右开工,边切边叉,吃得也是有条不紊。因此,左右手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劳动”。使用刀叉时存在程序问题,必须先切割,再插取,仿佛工作时要先做计划,再进行任务实施,条理清晰,富有一定逻辑性,并且针对不同质感的食材,要用不同的工具取食,分工非常明确。西餐的餐叉主要分成两齿叉——甜品叉,三齿叉——沙拉叉,四齿叉——主餐叉。餐刀刀刃、刀柄的造型变化也非常丰富,并且产品语义比较清晰,扁刀柄和立体刀柄的设计都使人们能很准确地抓握餐刀。

从产品语义角度分析,刀叉的设计语义仿佛更明确,而筷子比较模糊、笼统,需要别人教,才能学会使用,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十几亿人口熟练使用筷子。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中西方餐具设计得如此大相径庭?原因可能很多:地域不同、食物种类不同、可以用来制造餐具的材料不同等,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经过长久沉淀变成了生活习惯。当最初社会上大部分人 习惯用筷子或刀子进餐后,这种习惯就很难被打破,人们会沿着不同的路一直走下去。

中西方餐具的设计虽然存在极大差别,但在设计方法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于设计其他产品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点:

(1)随着食物种类的发展变化,中西方餐具设计也在不断完善。筷子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细节上也有修改,比如早期的筷子是圆柱形,而现在许多筷子一头呈圆柱形,一头呈方形,这样利于手的抓握。可以从中得到很大启示:器具的进化源于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会设计出不仅有用,好用,更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产品。

(2)无论筷子还是刀叉的设计都精简到极致,没有一点多余的部件。它们简洁而不简陋,从筷子线面的处理到叉子弯曲度的设计都是无数设计师、人民大众的生活经验的结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