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2) 下载本文

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二者毕竟是两回事,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代替。因此,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4.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5.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 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 衡等一系列危机。

答:这一说法不准确。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等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6.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其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三、简答题

1.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答: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来源。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人是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在一定的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才能形成社会。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结构和增长速度等,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人口因素同样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仅要通过物质生产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且在人类实践所及的范围内,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日益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由于人口因素和人口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制约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 理论意义?

答: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实质和消亡?

答: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是随着阶级的消亡和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这种过渡形态,国家才将“迄今所夺取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变为他们自己的 “有组织的力量”,国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代表。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依据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和不同质态,有人类社会以来的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就某一国度或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极为复杂。一些国家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一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中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阶段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鲜明、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缠裹;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不同特点,等等。这些,则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的特殊形式。

6.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一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

7.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使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甚至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同时剥削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经济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压迫。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被剥削阶级只有进行斗争,才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而阶级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群众无法生活下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8.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强大杠杆?

答: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强烈。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四十年代。它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次,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包括科学实践。

10.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合力作用的结果

四、分析题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 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 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 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 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 泽东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 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 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2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多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 BCD )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 动者

2.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及其特点 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