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注意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四、分析题
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 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 界。
材料3: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 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 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 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 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 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是怎样的? 答:(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2)材料3、4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在实践基础上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毛泽东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多项选择题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CD )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8.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BC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BCD )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BCD ) A.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5.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ABCD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志(BCD )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力
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 律基本内容的有(AB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ABD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9.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因为(ABD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了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0.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BCD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
11.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B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 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 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 阶级社会的过渡
12.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BC )
A.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形态更替的杠杆 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13.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具有根
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改革是(ABC )
A.主动的、自觉的
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化、发挥群众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 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14.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BCD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变化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15.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 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 )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6.“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BCD )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 有(ABCD )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
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金额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一致的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BCD )
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 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9.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ABD )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是偶然的机遇
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20.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BCD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二、辨析题
1.在信息时代,社会的本质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 建立额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这一说法不对。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它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计算机网络而建立的关系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之间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答:这一说法不对。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在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的结合。那种把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只要物质文明搞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会好 起来。
答:这一说法不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虽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上去了。因为,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发展水平的现实表现,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