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2) 下载本文

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①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建立起能够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物质,揭示出物质的内在矛盾性、自我运动性,阐明了精神能动性的物质基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就不再只具有纯粹的受动性,而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或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就能被合理地引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五、分析题

1.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 国有个养猴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 久家里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 ,便于猴子商量道:“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 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 ,十分生气。过了一会他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 四个,晚上三个行吗?”猴子们听了哥哥都趴在地上, 非常高兴。

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分析这个故事。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质变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形式具有多样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

现的质变。

朝三暮四故事中的养猴人,掌握了猴子的习性后,在劝说猴子的过程中,对将要提供的栗子,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实同形异的假相,以免受其迷惑。

2.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 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因为无 益而舍之者,不耕耘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摘自《公子·公孙丑上》

问题:

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的观点庸俗进化论。二者都是错误的。

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期待事物一蹴而就,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

3.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是马无色,有马 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 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 ——摘自《公孙龙子》

问题:白马非马说,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答:白马非马说割裂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根本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事物及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辩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贯穿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白马非马说区分了白马与马之间差别,也就是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指出个别不等于一般,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白马非马说夸大了这种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把这种不同看作是唯一的特性,没有看到,作为个性的“白马”与作为共性的“马”之间的联系,个别不能离开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关系包括(AB 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民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民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收取出来的逻 辑方法和操作系统

4.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 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 定的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重要的飞跃,这 是因为(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6.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CD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

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

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科学论断色哲学思想是(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

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C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的观点是( AC )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1.真理的根本特征在于( BCD )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B.思想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C.能满足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 D.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

1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BD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和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 深化

13.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 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CD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不可知论

14.“实事求是”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 ABCD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