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2) 下载本文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C)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8.“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B)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 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BD)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AB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1.联系的条件性是指(ABCD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一切随实践、地点和条件二转移 C.只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12.下列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CD ) A.个性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CD )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5.割裂质变与量变辨证关系,会导致(CD ) A.突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 D.直线论

16.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BCD )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1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表现在(CD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ABC ) A.认识规律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19.实事求是体现着(ABCD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0.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ABC )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 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答:这一说法不准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武器。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答:这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人类所谓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他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这一说法不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答:这一说说法正确。(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主要揭示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2)联系的普遍性蕴涵着发展的永恒性。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因此,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变化的永恒性。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和科学进展的成果所证实。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没有顶点,没有止境;但是就某个具体事物来说,发展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无数事物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永恒性和无限性。(3)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考察整个世界时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5.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答:这一说法正确。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

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答:这一说法不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

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本质的方面。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实践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答:(1)辩证关系

第一,根本对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等两种特殊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第二,辩证统一。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一种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和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二,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第三,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