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下载本文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2)沙漠化的区域影响:在沙漠化土地分布区域,由于植被覆盖度稀少或丧失,沙化地表的反射能力加大,导致气候干燥。区域陷于干燥气候-沙漠化的恶性循环中。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地资源的支持系统,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丧失,直接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剧贫困程度,甚至出现生态移民。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沙漠化,压埋、风蚀、填塞耕地、草场以及交通道路、房屋、水利和工矿设施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沙漠化产生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3)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①草地退化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畜牧业受损。②草地退化引起生态环境强烈恶化。③草地退化导致高原雪灾频繁发生。④草地退化使牧民受到收入减少和生存威胁的双重压力。⑤草地退化导致生态资产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4)盐渍化的区域影响:①土地盐渍化造成耕地和草地生产力的损失,主要影响北方和西部处在平原和相对低洼区域的经济。②土地盐渍化恶化土质并降低了生态环境安全。③盐渍化土地与大风配合形成“白尘天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5)土地污染的区域影响:土地污染对水源、生态环境、动植物生长以及食品安全问题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 28 页 共 29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1、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316)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是旱灾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最具影响或危险性最大的是洪涝灾害,旱灾次之。

就地区自然灾害危险性而言,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自然灾害活动最强烈,即危险性最高;华中次之,以下依次是东北、西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就省际差异而言,湖南、广东、浙江、福建的综合危险性最高,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次之,吉林、辽宁、河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天津市和重庆市再次之。

2、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P317、P320)

(1)中国地壳活动程度的空间差异,地貌类型及地势的起伏程度,季风气候所造成的温度、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时空格局,各大江河流域水文要素的时空动态,地表覆盖的空间格局等共同影响中国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

(2)中国的自然致灾因子系统的空间格局,主要体现在高值中心与低值中心镶嵌分布的总体规律,以及在中国广大东部地区,高自然致灾强度与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区相重叠,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 29 页 共 30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3、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P320) 基本特征:

中国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人口的时空动态、城市化的时空格局、建城区动态变化及矿山与输油管道的空间分布、经济的空间格局,以及各类产业的动态变化等共同影响中国自然灾害的承灾体性质和区域差异。承受自然灾害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系统的时空格局,主要体现了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网带分布。 影响:

中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形成了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损失大、农业灾情严重的特点。人口的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致灾因子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中国地域差异显著,农业承灾体比较脆弱,受洪涝、旱灾、冷冻、风雹等的影响,农业灾情严重。

4、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P326——P328)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构造原因。台湾地震构造区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该区地震的发生与太平洋弧形构造、台湾岛及周围的活动构造运动有关。西南构造区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和川滇高原的西部,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区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原,也是中国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西南区地震多集中于北西-东西-北北西弧形展布的断裂系以

第 30 页 共 31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及北东向、南北向的断裂上。新疆地震构造区是中国强震多发区之一。地震发生与巨大的新生代挤压型盆地及其山间的造山带运动有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内部较稳定,很少有地震发生。其间的天山、阿尔泰山强烈隆起,地震多发生于山区与平原区交界处。新疆区地震断层呈东西或北西走向,北西及北北西走向者多以挤压兼右走滑为主。华北地震构造区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非常强烈,深部构造表现为地壳拉薄和上地幔隆起,还发现有局部壳内低速层存在;潜部则表现为裂谷和地堑盆地的形成以及断裂的新活动。中国地震灾情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灾害,是全球400年来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自1949年以来,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波动现象。

5、阐述中国水灾与旱灾这两种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联系。(P329、P332、P335)

水灾的时空分异规律:

(1)1912——1949年,高值中心为东北松嫩平原、关中-陕南-河西地区和江淮地区。①中国水灾宏观分异与人口分界线相对应。②中国水灾重灾区呈现团块状,主要与地貌格局相对应。③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水灾范围总体上有自中原向南方、东北和西北扩展的趋势,这与人类开垦土地的进程密切相关。

(2)1949——1965年,中国水灾格局的东西分异仍十分明显,水灾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而且二级阶梯以东为水灾严重区。

(3)1978——2000年,中国水灾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更替的四个梯度区分异:胡焕庸线以东较重,半干旱地带次重,北疆严重,寒、旱区轻的格局。

第 31 页 共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