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下载本文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十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1、讨论:如何协调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安全问题?(P389+自己总结)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大到生态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资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等,小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等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关系,才能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达到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战略目标。

2、谈谈你对实现和谐中国的战略构想。(P420)

建构和谐中国,在中国典籍中既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又有实施的一些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国家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区域发展强调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 40 页 共 41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3、如何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P389+自己总结+网络)

东方“和合”思想,即“天地人和”与“天人合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强调“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和谐共处、融会贯通;强调以人为本,但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人必须认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关系,才能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达到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关系。伴随土地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和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另外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改变尤为深刻,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关系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一系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以下答案来源于网络:分角度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

(1)资源开发:由于大量资源已被开采,及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国许多地方现处于资源枯竭期,人地矛盾突出。

(2)人口: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导致土地被大量住宅区等占用,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人地矛盾突出。

(3)城市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区,商业区等大量占用耕地,及城市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污染,是土地肥力下降,导致土地不能继续使用,人地矛盾突出。

(4)气候: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降水多,所以人口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气候条件恶劣,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第 41 页 共 42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5)地形: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城市集中,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而高原山地盆地人口较少,人地矛盾并不十分突出。

(6)资源: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城市分布不相协调,我国东部地区城市集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东部常规能源却大量缺乏,所以人地矛盾突出。 (中国历史上的人地关系,答案来源于网络) (1)采猎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农业文明时期:人与地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3)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新技术革命以来: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海洋地带

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P430)

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黄、渤海具有单一大陆架;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但有部分陆坡和海槽;南海1/2面积在大陆架上,阶梯状大陆坡及张裂的深海平原占据南海海区绝大部分,南海以东太平洋海区绝大部分为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所占据,海底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第 42 页 共 43 页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2、中国海洋水文对海岸人类活动有什么主要影响。(P432+自己总结) (1)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水温较高,无结冰期,利于航运;渤海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不利于航运。

(2)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利于近岸盐业的发展。 (3)中国近海海域的黑潮暖流以及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影响了近海的渔场分布,利于渔业发展。

(4)中国沿岸潮汐强盛,利于潮汐能的发电等。

3、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P434——P439)

(1)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中国沿海滩涂丰富,宽阔的浅海和滩涂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面积较大的、宝贵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盐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中国港口众多,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业。

(2)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利于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的发展。

(3)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中国海洋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海底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有利于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4)海洋化学资源及开发:中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海水中存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海洋化学资源丰富。

(5)海洋动力资源及开发:中国海洋能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6)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中国沿海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地域差异显著。

第 43 页 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