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套试卷合集)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物理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下载本文

物质 组件 a m/g 2.7 21.6 27 V/cm 1 8 10 3物质 组件 a m/g 8.9 71.2 89 V/cm 1 8 10 3铝 b c 铜 b c ①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了铜组件的m-V图象,请在同一坐标上画出铝组件的m-V图象 (___________)

②分析图象可知: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________;该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称为________. 20.如图是八年级小燕同学在进行“视力矫正”的探究活动.图(甲)中她将自己佩戴的400度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烛焰的清晰实像.

(1)在图(乙)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图,其中矫正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

(2)若在图(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_;

A.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B.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C. 远离透镜 D. 靠近透镜 (3)小明同学所佩戴的眼镜的焦距是________.

21.如图是小东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东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蜡烛M向玻璃板近,应将蜡烛N向_____(选填“远离”或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N重新和M的像重合。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为了得到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小东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2.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时:

(1)图乙中有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选填“A”、“B”或“C”); (2)图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可以读出水的沸点为_____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他经过和同学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①,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②,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③表中填上所缺数据是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运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

24.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图完成了如下实验.

(1)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数据记录及处理.(提醒: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表格中要填数据哟)

路段 AB BC AC 距离(cm) 40.0 90.0 运动时间(s) 2 3 平均速度(cm/s) _____ ______ ______ (2)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____________.(填越来越快或者越来越慢)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3)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斜面选择的斜度不能过大,以免___________,也不能过小,以免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A C B C B A C 二、填空题 11.变小 2.5 12.放大 倒立 实 13.反射折射虚像

14.凝华 熔化 吸热 15.振动 响度 空气 16.9:10 西 三、计算题

17.(1)30cm(2)酒精

18.(1)144km/h;(2)0.13小时。 四、实验题

3

19.游码 相同 不同 密度

20. A D D 0.25m

21.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像和物大小相等 靠近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测出像点与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22.B 98 需要 23.ABCADF801.02控制变量法 24.路段 AB BC 距离(cm) 40.0 50 运动时间(s) 2 1 平均速度(cm/s) 20 50 AC 90.0 3 30 越来越快. (2) V=S/t (3)便于测量时间、(4)坡度太大时时间太短,不好测量、坡度太缓下车可能滑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