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练习册 - 图文 下载本文

(六)K型题

1.E 2.D 3.A 4. E (七)X型题

1. A、C、D B、E不影响针感性质。

2. A、C、E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产生蓝点。 三、改错题

1. 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多种神经结构综合反应的结果。

2.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在组织结构形态方面的差别除肥大细胞分布不同外,还有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别。

3. 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被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与种类不同,它们兴奋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以不同编码传导到高级中枢,产生复杂针感。 4. 产生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除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外,还有部分交感神经的传入成分。

5.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级中枢传递。

6.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但穴位肌电并不是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因脊髓有病时,针感和针处肌电活动可能分离;正常人肌肉丰富处的穴位,针感与肌电有时也有可能出现分离。 四、名词解释

1. 适宜刺激就是指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就是指某一恒定强度刺激长期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穴位病理反应就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异常变化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4.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就是指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产生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利用该原理,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一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Fe++电解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等肢体截下后,用l%氯化钾一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的Fe++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这就是标记针感点的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

5.感受器电位在感受器的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电位变化,前者称感受器电位,后者称发生器电位,对于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就是感受器电位。 6.在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五、问答题

1.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感觉异常:内脏患病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感觉异常是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脏腑病变时有些人穴位处病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出现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

(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主要有穴位皮肤温度的改变和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

- 37 -

穴位病理反应可表现出以下规律:穴位病理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及其他特定穴和个别经外反应点(阿是穴)。 穴位病理反应具有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穴位病理反应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和部位,与患病脏腑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疾病进程有平行关系。

2.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Ⅱ、Ⅲ类传人纤维)进入脊髓背角,一方面就地与痛觉或内脏伤害刺激传人冲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可继续由腹外侧索传至脑于、丘脑、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形成针感。针刺信号经中枢整合调整后的抑制性输出,又经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到脊髓背角。针刺信号经下行通路的传出冲动既可对脊髓有关节段的侧角或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调制性影响,又可通过躯体一内脏或躯体一躯体反射的方式,经交感或了一传出纤维对痛反应和内脏或躯体活动进行调节或控制。

3.穴位除接受刺激引起相应躯体一内脏反射外,还能对针刺本身作出应答性反应,所以穴位不只是一个感受装置,而且是一个效应装置。与效应装置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肌梭中的梭内肌、穴位局部小血管。针刺穴位时穴位处出现的可能变化有:梭内肌接受来自脊髓γ一传出系统的冲动产生收缩,发放肌电,产生手下感。针刺及内脏病理冲动通过交感传出纤维引起穴位局部小血管舒缩效应,使穴位局部出现丘疹、白线、皮丘带等变化。 4.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穴位肌电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施术者手下有得气感时,大多可以从针刺处引导到肌电。肌电是肌纤维兴奋的标志,穴位肌电的发放有单位型和干扰型两种不同形式。而针刺穴位得气过程中肌电发放持续的时间最短为10多秒,长的可达5~6分钟。腰麻和全身麻醉后针刺不再引起穴位肌电活动,说明得气时的肌电活动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活动。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得多,针刺得气效应中,穴位处出现的肌电信号之频谱集中在低频段,如55Hz和165Hz附近为多。而在肌肉主动收缩时引出的肌电信号其频谱范围在0~1000Hz之间。穴位肌电的幅度通常在80~300μV之间,而肌肉主动轻度用力收缩时,肌电幅度可达100~300mV。由此可见,针刺时施针者的手下感主要是由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所造成的。

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的肌电活动三者有无和强弱常有规律性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手下感到松空时多无肌电发放;有肌电发放时,手下多有沉紧感;当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增多,幅度加大;而当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也变得较少、较小。

第三节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 一、填空题

1.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有 、 、 、 、。

2. 针灸现代研究成果表明,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产生有赖于 的完整性,针灸作用与 调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

3. 胃和“足三里”穴在 ,肝脏和“肝俞”穴在 ,胆总管和“日月”穴在 ,子宫和“次髎”穴在 节段重叠标记。

4.形态学研究资料证明,三叉神经 和 与 发生了会聚,这种会聚可能是面部穴位调整内脏功能和镇痛的神经学基础。

5. 针刺调整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以 为主;针刺调整支气管、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可能以 为主;针刺还能激活 而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6.四肢经脉穴位与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为“ ”及“ , ”的治则,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二、选择题

- 38 -

(一)A1型题

1.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心脏和“内关”穴传人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l~C4 B.C5~C7 C.C8~Tl

D.T2~T4 E.T5~T8

2.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进行神经逆向追踪标记发现,子宫和“次髎”穴传人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C4~C8 B.Tl~T4 C.T5~T9 D.Tl0~Ll E.L2~S4

3.假定传入神经有一分支分布于内脏另一支分布于躯体其他部分,形成了内脏躯体的牵涉关系,这种内容的学说是 A.集中一易化学说 B.集中一投射学说

C.躯体一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D.轴突分支学说 E.闸门控制学说

4.采用交叉循环方法后,电刺激供血动物心脏后,受血动物的耳穴在电压及电阻恒定条件下平均导电量呈现与供血动物一致和同步反应。提示参与内脏一耳穴反应的可能因素是 A.神经 B.体液 C.免疫 D.淋巴液 E.组织液 (二)A2型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A.压痛与硬结

B.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 C.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D.牵涉痛 E.皮肤病

2.下列哪一项不参与针刺“足三里”穴效应的传入 A.躯体神经 B.迷走神经 C.交感神经

D.血管壁神经丛 E.周围神经结构 (三)Bl型题 A.T2

- 39 -

B.T3 C.T4 D.T5 E.T6

1.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2.心之募穴巨阙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7 B.T9 C.T10 D.T11 E.T12

3.胃之俞穴胃俞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4.胃之募穴中脘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7 B.T8 C.T9

D. T10 E.T11

5.肾之募穴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6.脾之募穴章门穴的神经节段可能是 A.T1 B.T2 C.T3 D.T4 E.T5

7.肺之俞穴肺俞穴眵神经节 8.心之俞穴心俞穴的神经节 四)B2型题 A.T1 B.T2 C.T3 D.T4 E.T5 F. T6 G.T7 H.T8 I.T9 J.T10 K.T11 L.T12

1.中府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2.京门穴的神经节段应归属于 A.L1 B.L2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