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下载本文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1.1项目概况 ...................................................... 1 1.2编制依据及范围 ................................................ 2 1.3主要研究结论 .................................................. 4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 第二章 基础资料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 6

2.1县城概况 ...................................................... 6 2.2环境卫生现状 ................................................. 10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3 第三章 垃圾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16

3.1常用垃圾处理工艺比较 ......................................... 16 3.2国外垃圾处理技术概况 ......................................... 17 3.3国外垃圾处理技术 ............................................. 19 3.4国内垃圾处理技术 ............................................. 23 3.5垃圾处理方案选择 ............................................. 30 3.6填埋场的结构型式及选择 ....................................... 31 第四章 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 32

4.1建设地点 ..................................................... 32 4.2项目建设条件 ................................................. 33 第五章 总图与道路工程 ............................................... 36

5.1 总平面布置 ................................................... 36 5.2场区道路、出入口及围墙 ....................................... 37 5.3道路组织与运输 ............................................... 37 5.4绿化 ......................................................... 38 第六章 填埋库区工程 .................................................. 39

6.1处理对象 ..................................................... 39 6.2库容方案 ..................................................... 40 6.2坝体工程 ..................................................... 41 6.3场地构建 ..................................................... 43 6.4分区实施与分区隔堤 ........................................... 44 6.5土方清理 ..................................................... 45 6.6填埋高度 ..................................................... 45 6.7库容及使用年限 ............................................... 46 6.8防渗工程 ..................................................... 48 6.9地下水导系统 ................................................. 50 6.10场区雨水排除系统 ............................................ 50 6.11渗滤液收集系统 .............................................. 51

6.12渗滤液调节池 ................................................ 54 6.13 填埋作业 .................................................... 55 6.14 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 56 6.15 封场覆盖与生态修复 ......................................... 57 6.16 填埋机械及设备 .............................................. 58 第七章 渗滤液处理工程 ............................................... 60

7.1 渗沥液水质、水量 ............................................ 60 7.2 渗沥液处理方法 .............................................. 63 第八章 辅助工程 ..................................................... 67

8.1建筑设计 ..................................................... 67 8.2结构设计 ..................................................... 69 8.3给排水设计 ................................................... 70 8.4电气工程 ..................................................... 72 8.5自控仪表 ..................................................... 75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78

9.1劳动安全卫生 ................................................. 78 9.2消防 ......................................................... 79 第十章 节能 ......................................................... 81

10.1节能原则 .................................................... 81 10.2编制依据 .................................................... 81 10.3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 83 10.4节能措施 .................................................... 84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 86

11.1概述 ........................................................ 86 11.2编制依据 .................................................... 86 11.3污染源 ...................................................... 86 11.4环保措施 .................................................... 87 11.5环境监测 .................................................... 89 11.6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设备 ........................................ 91 11.7防治灾害 .................................................... 92 11.8水土保持 .................................................... 92 第十二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 94

12.1企业组织 .................................................... 94 12.2生产组织系统 ................................................ 94 12.3工作制度与劳动定员 .......................................... 95 第十三章 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 97

13.1项目建设工期 ................................................ 97 13.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97 13.3建设进度保障措施 ............................................ 98 第十四章 项目招标方案 ............................................... 99

14.1编制依据 .................................................... 99

14.2招标内容 .................................................... 99 第十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102

15.1编制依据 ................................................... 102 15.2其它工程费用取费标准 ....................................... 102 15.3建设投资估算 ............................................... 103 15.4项目资金来源 ............................................... 106 第十六章 财务分析 .................................................. 107

16.1财务评价依据 ............................................... 107 16.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 107 16.3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 ......................................... 108 16.4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 110 16.5财务评价综合结论 ........................................... 111 第十七章 社会评价 .................................................. 112

17.1社会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 112 17.2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 ................................... 112 17.3社会评价结论 ............................................... 113 第十八章 风险分析 .................................................. 114

18.1风险分析概述 ............................................... 114 18.2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 114 18.3风险程度分析 ............................................... 115 18.4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 115 第十九章 结论及建议 ................................................ 117

19.1结论 ....................................................... 117 19.2建议 ....................................................... 117

附 件:

1、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 2、工程建设用地的预审意见; 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4、企业法人执照; 5、组织机构代码证; 6、税务登记证; 7、机构信用代码证。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 2、建设单位

宁都县城镇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3、项目法人

4、建设性质 新建 5、建设地点 宁都县竹笮乡小坑村 6、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宁都县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二期工程,配套建设填埋场二期的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办公用房以及完善场区道路等辅助设施。具体规模为:

(1)库区工程:新建垃圾坝一座,日处理180吨垃圾。

(2)完善渗滤液收集及处理系统:新建渗滤液处理站一座,日处理渗滤液150吨;铺设地下水导排管8公里,渗漏液收集管道5公里,沼气管道6公里。

(3)防渗系统:铺设人工复合衬里防渗系统。

(4)垃圾处理设备:购置垃圾分拣系统一套,日处理能力180吨,有机肥生产系统一套,日产20吨。

1

(5)配套设施:新建防洪排水工程10公里,硬化场区道路5公里; (6)辅助设施及设备购置:新建生活及生产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621㎡。

7、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期为1年,即2015.12~2016.12。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2000.8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为9503.06万元,占总投资的79.19%;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为1608.8万元,占总投资的13.41%;基本预备费为888.95万元,占总投资的7.41%。

资金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及建设单位自筹。 1.2编制依据及范围 1、编制的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的实施必要性、垃圾处理工艺论证、垃圾填埋场工程方案论证及与之相关的辅助设施配置、定员编制、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安全与卫生、节能、消防设计、工程投资估算、技术经济分析等。

2、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全面规划,科学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既保护环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合理确定工程的服务范围和处理规模。

2

(4)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即要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又能做到节省工程投资。

(5)充分考虑工程分期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6)妥善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沥液、填埋气、恶臭和蚊蝇等,避免产生二次污染,确保环境质量不受破坏。

3、编制目的

(1)从宁都县及周边乡镇的实际状况着手,研究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通过对现有各种资料的分析,确定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的填埋工艺,渗沥液处理工艺,填埋气体处理工艺的经济技术比较,以获得技术可靠、运行合理、经济实用的方案,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并进行工程经济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采用的主要规划和标准

(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50869-2013 (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4-2012 (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4554-93 GB3838-2002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6)《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4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50805-2012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3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4版) (1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15)《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7-2012 (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 (1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 (18)《浆砌石坝设计规范》 SL25-2006 (19)《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规范》CJ/T3037-2008 (20)《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 (21)《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2014; (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23)《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64-2010) (24)《宁都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25)业主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1.3主要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宁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宁都县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本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县城供水现状,从根本上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宁都县综合实力,为宁都县的建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吸引投资,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对振兴宁都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党中央对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经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依据充分;建设方案经济合理;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后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环保角度考虑本项目可行;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显

4

示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一 1 1.1 1.2 1.3 1.4 1.5 1.6 1.7 2 2.1 2.2 3 4 5 二 1 ① ② ③ 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指标名称 技术指标 填埋场 处理工艺 填埋作业方式 填埋库容 启用年进场垃圾量 平均进场垃圾量 服务年限 填埋标高 渗滤液处理站 渗滤液处理量 渗滤液处理工艺 总图 日用水 年耗电 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 工程费用 工程其他费用 预备费 财务评价 正常年营业收入 正常年总成本费用 税金及附加 正常年利润总额 正常年所得税 正常年净利润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净现值 投资回收期 盈亏平衡点 单位 万m3 吨 吨 年 米 m3 ㎡ m3 万度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 万元 年 % 数量 110.37 80 180 15 215-250 300 4.6万 47.3 46.72 12000.81 9503.06 1608.8 888.95 1306.7 874.3 0 432.4 0 432.4 5.57 1424.44 12.3 64 备注 改良型厌氧卫生填埋 每日覆土的单元分成作业法 110.37万m3 预处理+MBR+NF+RO 100% 79.19% 13.41% 7.41% IR=4% 含建设期 即年处理垃圾115吨 5

第二章 基础资料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2.1县城概况 2.1.1地理位置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县接壤。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版图面积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县城驻地梅江镇,地处北纬26°28′,东经116°00′,系赣东北至赣西南的交通咽喉,又处闽、粤之要道。县城距省会南昌市320公里,距赣州市 160公里。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17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信息中心。319国道和昌厦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昌厦公路纵贯南北长达69公里,与319国道在县城梅江镇交汇,县城距京九铁路兴国火车站80公里,鹰(潭)~瑞(金)、石(城)~吉(安)两条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由东至西穿过宁都县。

根据《宁都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中提出,县城城市规划范围为:南至高坑,北至七里,规划面积远期(2030年)40平方公里,宁都县城人口规模远期(2020年)23.5万人。

县城用地发展方向:宁都县城四面环山,梅江河纵贯县城南北,龙边溪横贯县城东西,形成山环水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自然特征。规划城区建设用地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县城自然条件,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山水特色景观为原则,依托现状紧凑发展,强化中心,增强吸引力,分片平

6

衡有机结合,完成路网结构,提高县城辐能力,形成一江两岸,一城三区的城市格局。

2.1.2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宁都县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境内一般高程300-500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凌云山,海拔1454.9米,最低点是南部黄石镇下车坪村,海拔154米。

2、地质情况

宁都县地质构造处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东段北侧,地质基础系古生代震旦纪的浅变质岩构成,以震旦系和白垩系分成最广。岩石主要有花岗石、变质岩、紫色页岩,以花岗岩居多。土壤类型以酸性紫色土、冲积土和红砂岩、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棕红壤为主,多呈中性和酸性反应。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区》,区域内属地震动参数0.05g(地震烈度6度)区。

3、气象情况

宁都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至19℃之间,极端气温也是南部高、北部低。极端最高气温南北相差较小,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较大。

4、水系水文

宁都县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大致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

宁都县北部初霜早,终霜短,霜期料南部长,无霜期较南部短。根据县气象局观测记录:山顶出现霜的次数较少,山间盆地出现霜的次数较多。

7

2.1.3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 1、人口

宁都县辖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2014年年末总人口81.6万人,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极小部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6人。

2、城区常住人口预测

宁都县城区人口为20.2万人,根据《宁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远期2020年城区人口预计23.5万人。

3、资源 (1)水土资源

宁都县域土地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折合607.9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482.34万亩,占总面积的79.4%,耕地面积66.92万亩,占总面积的11.01%,有园地土壤1.69万亩,占面积的0.28%。耕为冲积土,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以红色土壤为主,间有紫色土分布,土地肥沃。

宁都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200km2以上支流6条、100 km2以上支流13条、50 km2以上支流34条。梅江河发源于宁都北部的肖田乡境内,是赣江(贡江)源头之一。梅江地处贡江最北端,梅江流域面积7121 km2,其中宁都境内流域面积达3727.36 km2。境内多年平均产水量约为38亿m3,约占贡江总径流量的17%,人均水量5000m3,比全省人均水量3700立方米高出1300 m3。宁都县是千里赣江源头的重要区域,为涵养赣江水源,保护赣江水质作出重大贡献。

(2)生物资源

宁都县气候优越,土质肥沃,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山地面积广,林木品种多,分布宽,蓄积量大。全县乔灌木树种约有一百余科,一千二百余

8

种。大部分代山、丘附分布着马尾松和杉木群落。森林资源虽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边缘地带,其蓄积量占全县蓄积量的70%。此外,有开发优势强的果茶品种资源;珍贵的药材资源;珍稀银杏、水杉资源;鲜美的花卉资源和很有开发前景的猕猴桃、山渣、山梨等野生植物资源。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品种繁多的薯类、豆类、瓜果、蔬菜类等21个科,61个品种。宁都县森林面积大,植物资源丰富,是各种动 物良好的栖息地,有国家级保护动物豹虎、猕猴、穿山甲等。其他野生动物有600余种。

(3)矿产资源

地下矿产资源主要品种有:稀土、瓷土、钴砂、钨砂、水晶石、石英石、石灰石、云母、铜矿、铀矿及少量的金砂等22种。据分析,稀土总储量可逾百万吨,磷矿石十万吨,石英石二千万吨,其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4)旅游资源

境内有闻名国内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翠微峰旅游风景区,凌云山原始森林和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易堂九子”遗址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常年平均旅游人数达30万以上,境内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对外开放县之一。

4、经济

2014年宁都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2.5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3.67:40.21:36.12调整为23.06:40.46:36.48;财政总收入9.2亿元,增长16.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14.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

32.1亿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5元,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40元,增长10.5%。

2.2环境卫生现状 1、环卫管理部门现状

宁都县城环境卫生由宁都县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现有在职职工56人,退休职工28人,临时用工226人,共计310人。基本职能如下:

(1)主要负责对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城区生活垃圾等有关条例规章的宣传和实施;

(2)负责城区300万平方米主要次干道、广场、公园、小街小巷、居民居住区的清扫、保洁、垃圾的清运,城区内主要街道的洒水工作;

(3)负责城区生活垃圾的清运、中转和填埋工作;

(4)负责城区内28座免费开放公厕清扫、保洁的日常管理工作; (5)负责对城区内违反环境卫生管理有关规定、破坏环卫设施的人和事的日常管理;

目前宁都县环卫管理处的经济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收取垃圾处理费及上级部门补助。

2、环卫设施现状

宁都县城现有垃圾中转站8座,洒水车1辆,垃圾清运车9辆,板车150多辆,县城主次干道设置500只果皮箱,垃圾填埋场1座,日填埋能力180吨。

3、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现状

由于近年来宁都县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城市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城区面积由2013年的16平方公里发展至19.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至20.9万人,日产垃圾量约为162吨,高峰期已超过宁都县生活垃圾填

10

埋场一期最大处理量180吨/日。同时在国家大力扶持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后,宁都县建设洛口、黄陂等片区垃圾转运体系,附近乡镇石上、安福、会同、竹笮等乡镇生活垃圾已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填埋场已基本满负荷运行,不能满足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宁都县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主要为垃圾车定时收集,随时向垃圾桶倾倒,环卫清扫收集等。

乡镇根据“统筹规划,分片实施,逐个突破,全面解决”的原则,采用“户分检、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方式。

目前宁都县垃圾的收集、运输、填埋处理由生活垃圾的收集由县卫生管理处按责任区域分工负责,运输填埋处理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统一负责。生活垃圾的清运量达90%。

收运体系现状主要有以下方式:

袋装垃圾 登门或登院收集 垃圾压缩运输车 运往垃圾填埋场 图2-1 现状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图一

袋装垃圾 袋装或非垃圾 居民投入小型垃圾收集车或指定地点 小型垃圾收集站 小型集装 箱运输车 运往垃圾填埋场 图2-2现状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图二

商业网点 分其及部他 路边、各功能区垃圾专用收集桶等/分类收集桶 专用环卫收集车辆 运往垃圾填埋场 图2-3现状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图三

11

4、生活垃圾产生量

目前,宁都县城区生活垃圾日产垃圾约162吨,高峰期约180吨。2016年纳入县城环卫清运填埋体系的乡镇日常垃圾约为68吨。

5、生活垃圾成分

根据宁都县生活垃圾分析资料,目前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0.7千克/人·日,随着城市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中食品垃圾(果皮等)、废品及一些大件垃圾等将有所增加。宁都县人均垃圾产生量近期总的发展趋势比较平稳,考虑各种因素,预计人均垃圾产量约为0.8千克/人·日。

参照南昌、赣州等省内城市的生活垃圾成分,宁都县生活垃圾成分见下表2-1:

表2-1 生活垃圾物理成份分析表

生活区 商业办公区 平均值 厨余 38.2 36.4 37.3 纸类 6.2 5.6 5.9 塑料 纤维质 金属 玻璃、陶瓷 橡胶 无机物 惰性物质 合计 13.6 10.2 11.9 1.8 1.6 1.7 1.6 1.2 1.4 3.0 3.2 3.1 0.8 1.0 0.9 33. 36 34.5 0.6 1.0 0.8 100 100 100 6、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宁都县生活垃圾经过收集,运送到竹笮乡小坑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消纳,但由于近年来宁都县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区人口发展至20.9万人,同时宁都县附近乡镇石上、安福、会同、竹笮等乡镇生活垃圾已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填埋场已基本满负荷运行,不能满足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临近乡镇垃圾为建议填埋堆放,已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环保需要。

7、生活垃圾处理规模预测

12

(1)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

根据《宁都县城总体规划》至2020年建成区总面积为2037公顷,规划总人口数为23.5万人。同时根据洛口、黄陂等片区垃圾转运体系规划方案,附近乡镇石上、安福、会同、竹笮等乡镇生活垃圾纳入县城填埋体系。

(2)生活垃圾产量

生活垃圾产量的增长极构成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煤气普及率、净菜上市量等因素。2014年宁都县城生活垃圾产量为162吨/日,临近乡镇的生活垃圾产量为68吨/日,参考江西省城建部门统计的近年来江西省城市垃圾实际增长情况,按照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清运保洁范围的扩大和服务人口的增长,本可研预测宁县城规划区的生活垃圾产量情况为:填埋场二期启用年(2017)垃圾处理规模为80吨,此后城区产量按照逐年递增率为5%计算,临近乡镇的生活垃圾产量按照逐年递增率为7%计算;由此预测出启用后历年的垃圾产量见表2-2,二期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日处理规模为180吨/日。

表2-2 2017后逐年垃圾产生量预测表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垃圾量(吨) 93444 97042 100811 104762 108903 113243 117792 122561 127561 132802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是宁都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宁都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的垃圾产量将大幅度增加。如果采取系统的总体规划、有计划的科学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提高宁都县垃圾处理整体水平,从而可持续保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环境及对

13

外形象,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腾飞。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要求、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宁都县创建最优发展环境与清洁卫生城市打下基础,成为宁都县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基本保证。

2、项目的建设是实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创优宜居宜业环境战略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宁都县更加注重城乡建设,创优宜居宜业环境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旅游更具魅力的新宁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山青水秀的生态乡村、天蓝地绿的生态城镇、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宁都,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立县已形成共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现有的城市卫生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简单的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尽快实施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是建设生态县的需要。

3、项目的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处理垃圾的需要

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项目的建设,将把宁都县临近乡镇的生活垃圾纳入统一的城乡垃圾处理系统,每年可消纳处置片区内各乡镇生活垃圾,切实保护片区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该项目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可优化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做到设施高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形成城乡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4、项目的建设是改善梅江流域水环境的需要

宁都县洛口、黄陂垃圾转运体现的涉及的乡镇地处梅江河上游,因此水质好坏必然会对梅江流域水环境带来影响。由于洛口、黄陂垃圾转运体现的涉及乡镇一直采用简易堆放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其垃圾渗沥液污染

14

物浓度高,难自然降解,对水环境影响大,因此,根据“统筹规划,分片实施,逐个突破,全面解决”的原则,采用“户分检、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方式,将宁都县附近乡镇纳入县城卫生清运体系,实行卫生填埋尤其是对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对保障梅江流域的水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5、项目的建设是解决生活垃圾逐年递增而产生环境问题的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宁都县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垃圾的日产生量也与日剧增,新的垃圾即将面临无法消纳的局面,生活垃圾的消纳填埋处理已经成为宁都县城市建设即将面临的问题。

6、环卫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是创造谐社会的需要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现代化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环卫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必要条件。城市垃圾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趋尖锐,已成为一个人民关心、旅游观光者留心、新闻媒体关注、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一个社会问题。

宁都县目前垃圾处理现状不仅与城市性质、地理位置不相符,也不符合国家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不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需求。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宁都县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几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环卫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宁都县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经研究同意,宁都县计划实施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用来处理周围及其邻近乡镇的生活垃圾。以解决宁都县垃圾消纳出路的问题,借此改变宁都县的创业及居住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5

第三章 垃圾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3.1常用垃圾处理工艺比较

常用垃圾处理有卫生填埋,焚烧及堆肥三种处理方式,这三种处理方式的比较见下表3-1:

表3-1 垃圾处理工艺比较表

比较项目 技术可靠性 卫生填埋 可靠,属传统处理方法 取决于作业场地使用年限,一般库容量均较大 较困难 150~500m/1000kg 9~12个月 2焚烧 较可靠,国外成熟技术 单炉常用1.5×10~5.0kg/d一般安装2~4台 有一定难度 60~100 m/1000kg 30~36个月 25堆肥 可靠,我国有实践经验 动态间歇式每条线551×10-2×10kg /d 动态连续式100~200 t/d,一般安装2~5台 有一定难度 100~150 m/1000kg 12~18个月 2工程规模 选址难易度 占地面积 建设工期 适用条件 操作安全性 管理水平 产品市场 能源化意义 资源利用 稳定化时间 最终处置 地表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 大气污染 对垃圾成分无严格要求,要求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要求低热值大于3767kj/kg 但含水率高不适用 含量大于40% 较好,沼气导排通畅 一般 填埋气体可用作发电 沼气收集后用于发电 封场后恢复土地利用或再生土地资源 5~10年 本身就是最终处置 较好,严格按规范操作 很高 热能或电能可为社会使用,需有政策支持 焚烧余热可发电 垃圾分选回收部分物质,焚烧残渣综合利用 2小时左右 残渣需处置,占垃圾量10~15% 较好 较高 落实堆肥市场有一定困难,需采取多种措施 采用厌氧发酵工艺 堆肥用于农业种植园林绿化 30~60天 不可堆肥物占 30~40% 可能性较小,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城市管网 可能性较小 有轻微气味,应设除臭装置隔离带 应有完善的水处理设备,残渣填埋与垃圾填埋方法相但不易达标 仿,含水量较小 需有防渗,但仍可能渗漏,人工衬底投资大 有轻微污染,可控制 可能性较小 应加强对酸性气体二恶英的控制治理,防治较难 16

比较项目 土壤污染 主要环保 措施 投资 (万元/t) (不计征地) 处理成本 (元/1000kg)不计折旧 卫生填埋 限于填埋场区域 场底防渗,每天覆盖,填埋气导排,渗沥液处理 焚烧 无 烟气治理,噪声控制,残渣处置,恶臭控制 堆肥 须控制重金属含量/PH值 恶臭防治,飞尘控制,污染处理,残渣处置 23~32,制有机复合肥,国产化率60~100% 18~27,单层合成衬地,50~70,余热发电上网,国压实机 产率50% 18~35 30~150 25~45 处理成本(元35~75 /吨)计折旧 技术特点 操作简便,工程投资及运行成本均较低 沼气聚集引起爆炸,场底渗漏或水污染 80~250 50~95 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可靠,技术成熟,减量化资源效减量效果好 果好 垃圾燃烧不稳定,烟气治理不达标 因生产成本过高或堆肥质量不佳而影响产品销售 主要风险 3.2国外垃圾处理技术概况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垃圾从收集、运输处理管理与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并且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在收集方面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分类收集;在运输方面,都基本实现了密闭压缩运输;在处理方面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综合利用(再生循环利用)四种处理方式,下表3-2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

17

表3-2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比例(%)

国家 瑞士 日本 丹麦 瑞典 法国 德国 比利时 奥地利 英国 荷兰 澳大利亚 美国 加拿大 西班牙 意大利 八十年代 填埋 13 28 64 52 33 83 58 57 80 94 81 38 焚烧 49 67 32 38 32 9 25 19 6 6 5 20 填埋 20 15 18 35 48 60 62 60 88 45 62 72 82 75 90 九十年代 焚烧 80 74 70 55 42 35 29 24 11 51 24 17 7 7 6 堆肥 11 12 10 10 5 9 16 1 4 14 11 11 18 4 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经历了一场变革,其核心就是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思想的形成实施,体现在一系列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分类收集的广泛推广垃圾排放收费的普遍实行。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发达国家的垃圾产生量无论是在绝对量还是单位产值产量上,都在急剧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经过不断探索发展,欧洲国家在城市垃圾污染防治方面开创了一条新的思想,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治理垃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选择合理的垃圾处置技术,达到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最优先的方案是避免产生垃圾;如果必须产生,产出量

18

要求最小。其次是按照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进行回收利用。然后,处理的目标是能源回收减少最终处置量。

3.3国外垃圾处理技术 1. 堆肥

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堆肥技术原理都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堆肥的原料。堆肥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手段之一,就是把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部分进行生物降解,并使之稳定化、无害化可安全使用于土地。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物主要是厨余垃圾以及落叶等植物类有机物垃圾,国外用于堆肥的垃圾主要是分类后的有机垃圾、庭院园林垃圾等可易腐物质,只有很少数国家用混合垃圾进行堆肥。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系统有许多种,按生物发酵的方式可分为厌氧堆肥好氧堆肥;按照垃圾所处的状态可分为静态堆肥动态堆肥;按发酵设备形式可分为封闭式堆肥敞开式堆肥;按垃圾物料流动形式可分为间歇式堆肥连续式堆肥。

堆肥是实现垃圾处置资源化最好的途径。现代堆肥技术是从30年代开始发展的,已经形成了各种完善的工艺系统成套设备。但是由于堆肥产品的市场等原因,垃圾堆肥处理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处理在发达国家曾一度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到进入90年代后,堆肥处理又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垃圾分类收集的普遍实施、垃圾的再生利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有利于堆肥处理的发展,比如:由于欧洲推行“填埋税”,使得垃圾填埋处置费用显著提高,以及限制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的填埋标准将在欧盟实施等,使得欧洲的大型垃圾堆肥场从1990年87座增加到1996年的684座。

19

由于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有机垃圾更适合用厌氧消化的方式来处理。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针对有机垃圾进行了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的研究探索,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经过预处理的有机垃圾,不仅可以生产大量可供利用的沼气,而且可以生产优质的有机肥料。在国外,这种处理方式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另外,垃圾分类收集的普遍推行已经为垃圾的再生利用也包括堆肥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 焚烧

垃圾焚烧处理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烟气处理、余热利用等)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它与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小、厂址的选择余地大,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减重一般达70%,减容一般能达到90%),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其余热有很可观的利用价值等优点,所以焚烧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由于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烟气污染(主要是二恶英的危害)逐渐引起了公众的重视,新建的垃圾焚烧场呈现一定下降趋势,但是随着焚烧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进步,余热利用、焚烧发电尾气的烟气处理技术都趋于成熟化,在此基础上,用焚烧技术来处理垃圾在一些发达国家又取得了新的发展,其在垃圾处理方式中的比例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垃圾焚烧处理美国占16%,日本占75%,德国法国占40~50%,英国占9~10%,加拿大占5~6%。

现在,国外主要的垃圾处理系统包括全量焚烧系统(Mass burn system)、垃圾衍生燃料(RDF)系统、组合式焚烧系统(Modular system)其它类型的燃烧系统(如流化床、热解等)。

20

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能源、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焚烧成为目前各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大型的配备有热能回收与利用装置的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由于顺应了回收能源的要求,正逐渐上升为焚烧处理的主流。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西欧,普遍致力于推进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国外焚烧技术的广泛应用,除得益于经济发达、投资力强、垃圾热值高外,主要在于焚烧工艺设备的成熟、先进。世界上许多著名公司投入力量开发焚烧技术与设备,且主要设备与附属装置定型配套。目前国外工业发达国家主要致力于改进原有的各种焚烧装置及开发新型焚烧炉,使之朝着高效、节能、低造价、低污染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3. 卫生填埋

从大的方面来讲,在国外所谓的卫生填埋就是能对渗沥液填埋气体进行控制的方式,早期的垃圾填埋在国外发达国家也是没有进行环境控制的,结果造成了重大的污染。直到本世纪30年代,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才首次提出“卫生填埋”的概念。

填埋处理技术发展至今,作为垃圾最终的处置手段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仍然是大多数国家主要的处理方式。美国、英国等国家尽管现在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发展焚烧,但是填埋处理所占比例仍在80%以上。垃圾填埋处理具有操作设备简单、适应性灵活性强等特点,但是其自身的不足也不容忽视:理想的垃圾填埋场地越来越少,运行过程中容易给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这些具体的原因,填埋处理所占的比例进入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据美国环保署(EPA)预测,美国2010年为1200座。总的来说,导致填埋场数量下降

21

的原因主要有三条:旧的填埋场逐渐达到饱状态;新的填埋场选址困难,被迫用其他处理方式代替填埋处置;由于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被迫关闭。

当前,由于填埋的卫生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填埋场投资费用运行成本也随着提高,因而新的垃圾填埋场有向大型化综合化处理的发展趋势;另外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防渗、填埋气体输导利用及渗沥液达标排放技术,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总体上得到了显著的加强。由于垃圾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控制从而降至最低水平,同时考虑到填埋处理的相对经济性其他垃圾的处理方式所产生的最终物质必须通过填埋的方式进行消纳,故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用卫生填埋的方法处置垃圾仍然是国外城市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

4. 综合处理

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标准焚烧处理的排放标准都有不同程度修订并进一步的增加,焚烧处理填埋处置的单位成本也随之提高,另外不是所有的垃圾都适合用堆肥处理,所以单纯的采用某一种处置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已经变得很不经济。基于此,也为了将三种处理方式的优点相结合,使优点更加显著,缺点相互抵消。

其特点就是生活垃圾经过堆肥处理过程,可分选出有回收价值的金属、塑料、玻璃、纸类等物质,另外对垃圾中的主要成分有机物进行降解,再添加除臭剂、发酵剂以及微生物菌种,生产出安全、稳定、无害的高效有机复混肥料;焚烧可燃的垃圾成分高效减容,可以克服单一的焚烧处理必须处理所有的垃圾成分的缺点;填埋主要是处理堆肥焚烧过程中的剩余

22

物质。采用综合处理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达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统一。

3.4国内垃圾处理技术 1、单体处理模式

在我国,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模式一般有三种,即堆肥、焚烧卫生填埋,所谓的单体处理模式就是采取三种中的一种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置。

(1) 堆肥处理

堆肥处理在我国垃圾早期处理中,占主流,但是现在状况不容乐观。 十多年以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主要成分为煤灰厨房类有机物,而包装物如塑料、废纸等含量较低,垃圾适宜于堆肥处理。1987年颁布的《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1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是指导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的技术标准,也是我国最先制订的有关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堆肥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七五”“八五”期间,我国相继开展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动态高温堆肥研究开发,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限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机械化高温堆肥由于处理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用。静态堆肥特别是敞开式静态堆肥,虽然处理成本低,但由于其堆肥过程无法控制,如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如臭味、蚊蝇难以控制等因素,其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根据1997年对140座城市的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共计666座城市,所调查的140座城市1996年的垃圾清运量约占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的

23

45%,而垃圾处理量约占全国城市垃圾处理量的62%)说明尽管堆肥的处理量得到增加,但是堆肥在垃圾处理中所占的比例却呈一定的下降趋势。1991年共有垃圾堆肥场26座,处理能力为3713吨/日,1996年共有垃圾堆肥场32座,处理能力为5853吨/日,1997年-2000年规划建设垃圾堆肥场43座,处理能力约为12110吨/日。尽管垃圾堆肥场数量总处理能力都在不断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速度,堆肥处理所占的比例还处于下降趋势。

表3-3 140座城市垃圾堆肥场现状及发展规划调查表

年份 堆肥场数量(座) 处理规模(吨/日) 16.091 26 3714 1996 32 5853 1997-2000规划建设 43 12110

14.0.0.0%8.0%6.0%4.0%2.0%0.0%堆肥处理占垃圾清运量的比例堆肥处理占垃圾处理量的比例13.9%6.2%4.496年份3.691图3-1 140座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比例变化统计图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燃料结构的改变,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煤灰含量逐步降低,而包装物如塑料、废纸等含量逐步增多,这些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就难以用堆肥特别是无预处理的静态堆肥来处理。现在堆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大量的堆肥筛上物需要进行焚烧填埋处理,另一方面堆肥的质量不高,肥效较低,特别是销路

24

不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堆肥处理技术的发展。 有必要在实行分类收集的前提下,在堆肥前建设预分选系统,堆肥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随着居民气化率的提高(北方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的提高也会显著减低垃圾中的灰渣含量),垃圾灰渣含量显著降低,厨余类有机物逐渐成为垃圾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从资源循环利用角度,最佳方式处理厨余类有机物的就是使其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使其来源于自然再回归于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把源头的分类收集、过程中的预分选做好,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有很大的发展需求潜力,也正是鉴于此,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堆肥新技术新工艺。

从实际上看,虽然堆肥不是最好的达到垃圾处理减量化的垃圾处置方式,但是它确是实现资源化最有效的途径,并且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我国来讲,只有将其其它的垃圾处理方法相结合起来,堆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 焚烧处理

总体上讲,焚烧的处理方法只适合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但是焚烧处理必须以填埋处理作为依托。

焚烧处理作为生活垃圾一种处置方法,虽然能够达到理想的减量化的目的,但是其投资高大,运行费用高。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开展。由于其不仅受燃气普及率与集中供热普及率、季节差异、是否进行分区收集分类收集、垃圾热值高低的影响,同时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采用焚烧技术处理生活垃圾的在我国目前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才是可行的。

国内最早的是深圳,深圳市于1985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日的垃圾焚烧炉,并于1988年6月建成我国

25

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在1994年底开始扩建三号炉,结合国家“八五”公关计划,完成了3号炉的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较原有的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这为我国大型焚烧设备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地区的垃圾焚烧项目的建设作了示范。近几年来,我国的垃圾焚烧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许多城市已经开始用焚烧来处理垃圾,目前上海、厦门、宁波等城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或投入运行,或已经正在建设之中,焚烧这种处理方式对于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城市地区比较适合。

垃圾焚烧处理与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小、场地选择易、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减重一般达70%,减容一般达90%)、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我国,有三个因素制约着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发展:

1) 资金短缺,包括建设投资与运行费用

制约垃圾焚烧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垃圾焚烧厂的一次性投资太大,以及建成后的运行成本太高。如目前我国引进焚烧设备(关键部分引进)单位处理投资为40-70万元/(t?d),如果按综合折旧年限15年计算,其折旧成本就达88.9-155.6元/t。可见垃圾处理建设投资成本需求缺口很大。

2) 缺乏可靠、实用的国产化焚烧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引进焚烧处理设备由于投资大,超过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承受力。仅深圳1985年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2台日处理能力为150t/d的垃圾焚烧炉,运转正常,并在1994年完成了对3号炉的国产化改造工作。而垃圾焚烧处理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立足于国内,开发利用国

26

内的技术设备,降低单位处理投资。首先需要重点开发单台处理能力在100t/d以上的垃圾焚烧系统以及配套简单、实用的余热利用烟气处理设备,使单位投资降到10-25万元/(t?d)。但从目前来看,垃圾焚烧设备的国产化进展缓慢。

3) 未有效实行分离收集,焚烧的热值不够,垃圾不利于焚烧。 4) 由于焚烧要产生残渣等物质,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对其残渣进行单独无害化处置,然后进行填埋,显而易见,焚烧作为一种处理工艺,必须要以填埋作为依托。

由于城市中大部分垃圾还是混合收集,垃圾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都较高,导致垃圾热值降低,不利于焚烧。

(3) 填埋处理

填埋处理是我国目前必不可少的处理方式,不论采取何种处理方式,都必须以卫生填埋方式作为依托。

垃圾填埋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之一,也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与其他处理方法相比,一直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它是任何一种垃圾处理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处理方式,但是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对垃圾填埋场的支持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起步比较晚,据1997年统计,全国垃圾清运量已经达到10981万吨,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却相对较低。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对垃圾污染问题的逐渐重视,近若干年来垃圾无害化处理特别是在卫生填埋方面呈加速发展趋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从对策规划着手,对城市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其中北京、杭州、广州、苏州、深圳、青岛、中山等城市根据本市的实际已经建成了不同类型的卫

27

生填埋场或综合处理场,并在运行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填埋作业水平。

由于填埋处理垃圾消纳的量大,单位投资相对较低,比较适应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且是其他垃圾处置方式不可避免的,因此,卫生填埋仍然是我国城市现在乃至以后很多年垃圾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其占地面积大,虽能实现完全的无害化、一定程度的资源化,但是不能达到显著的减量化,所以在许多大城市填埋更多的是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一部分,用其它的处理方法来尽量减少需进行的填埋的垃圾量,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年限。现在我国在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以填埋为依托采取综合化处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2、数据分析

2001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的数据表明,全国662座城市的垃圾清运量为12333万吨,共有无害化处理厂70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20528吨/日,无害化处理量7624.2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实际上是非严格意义上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8.2%。

2003年2月,建设部城建司市容处向全国662座城市发放了垃圾处理厂调查表。截至2003年5月9日,共收到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1个城市(县)共346座垃圾处理厂的上报材料。为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各处理厂运行状况作出分析,仅以2002年底以前投入运行的处理厂作为研究样本,共包括22个省、235个城市(县)共324座垃圾处理厂,垃圾总处理量为101849.5吨/日。

28

表3-4 上报垃圾处理厂处理方式统计

项目 数量(个) 数量比例 处理量(吨/日) 处理量比例 填埋场 292 90.12% 93481.5 91.78% 堆肥厂 35 10.80% 6978 6.85% 焚烧厂 6 1.85% 1715 1.68% 总计 324 101849.5 从上表看出,无论从数量还是实际处理量来考察,我国目前仍以填埋处理为主,以上经过调查城市填埋场数量占90%以上,填埋处理量占91.78%。

对于焚烧的处理方式,目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或地区采用,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宁波、深圳、成都、天津、温州、中山、苏州等地,但是这些城市也有填埋场作为依托。

1、综合处理模式

综合处理模式指的是对采用处理方法(堆肥、焚烧卫生填埋)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置。

收集后的城市生活垃圾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置,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理论上来讲,理想的处理处置技术,应该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可生化有机物进行制肥技术处理,无机物进行填埋,可利用资源进行回收,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焚烧、填埋、制肥、资源回收、机械地组在一起,就是最适宜的综合处理,应该根据地区、城市特点合理的技术组合,才是最理想的。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组合模式有以下五种:

29

可燃物→焚烧 1、混合收集→预分选处理— 生物可降解物→制肥 可回收物→资源利用 剩余物→填埋 可燃物→焚烧 2、混合收集→预分选处理— 生物可降解物→制肥 可回收物→资源利用 生物可降解物→制肥 3、混合收集→预分选处理— 可回收物→资源利用 剩余物→填埋 4、混合收集→全量填埋或全量焚烧

可燃物→焚烧

5、分类收集— 生物可降解物→制肥

可回收物→资源利用 无机物→填埋

上述五种综合处理模式因地域城市经济发达程度而异。 3.5垃圾处理方案选择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除了考虑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特性外,还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综合宁都县的现状:

(1)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已经开始运行。 (2)宁都县现有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以袋装收集为主。

(3)宁都县生活垃圾的热值满足不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物防治技术政策》。

(4)宁都县现有生活垃圾的产量波动较大。

随着宁都城市的发展,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 ,填埋场的单位投资和

30

运行费用不断扩大,因此充分利用垃圾中的一些可利用的有机成分,减少填埋场产生的污染,延长填埋使用年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宁都县实际情况,选择宁都县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资源充分利用为辅。对县县城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混合收集,通过预分选处理,对生物可降解物进行制肥,对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利用,对剩余物进行填埋。

3.6填埋场的结构型式及选择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结构型式一般有一下集中:

1、普通厌氧型。改类型填埋场的工程设施简单,填埋作业简便,但不符合卫生标准。

2、厌氧卫生型。该类型填埋场无排渗、导气系统、卫生标准较低。 3、改良型厌氧卫生型填埋。该类型填埋场卫生标准高,填埋作业简便,在国外较为普通,国内大中型城市先后建成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均为该类型,能满足各项规划和标准。

4、准好氧卫生型。该类型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浓度略低于改良型厌氧卫生型填埋,垃圾腐熟速度较快,但因为通气管多,作业频繁,较少地方采用。

5、好氧卫生型。该类型填埋场卫生条件好,垃圾腐熟速度较快,在干旱地区可省去渗滤液处理系统,但通气管道多,还需配置机械送风系统,不仅作业频繁,而且技术处于尝试阶段。

综上,由于改良型厌氧卫生型填埋在渗滤导排、填埋气体导排系统的布置方面较为合理,且操作规范,管理方便,环境标准较高,因此推荐选用改良型厌氧卫生型填埋结构型式。

31

第四章 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1建设地点 4.1.1选址原则

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有关规定,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场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2) 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3) 填埋场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 选择场址应由建设、规划、环保、设计、国土管理、地质勘察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5) 填埋场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应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6) 填埋场应具备相应的库容,填埋场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

(7) 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使用年限应达到相关要求;

(8) 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32

(9) 征地费用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

(10) 位于夏季主导风下风向,距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4.1.2场址选择

根据宁都县城市总体规划,经过收集资料分析及野外现场踏勘调查分析,确定宁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场址为竹笮乡小坑村罗石坑。

竹笮乡小坑村罗石坑作为拟建场址具有以下优势:

1、罗石坑场址较大,服务年限较长,且临近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

2、拟建场址不涉及居民点搬迁,不需拆迁;

3、拟建场址距最近居民点600米,满足选址要求,同时场址地处相对封闭的山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4、场址处于梅江河下游。 4.2项目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

拟建场址所在区域属丘陵山谷地貌,场址为一狭长沟谷,沟谷东西长约372米,南北宽约410米。场地地势起伏较大,谷底标高约198-200米,周边山体标高250米,相对高差50米。

2、工程地质

根据业主提供的勘察资料,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层序如下:

第(1)层:耕土(Q4pd),层厚0.50~0.7米,该层全场分布,沟谷地段为耕作层,坡麓地段为植被层。浅灰色,松散,含油植物根系、砂砾及有机质,为人工种植土和更土。

33

第(2)层:粉质粘土(Q4al),层厚1.4~5米,该土层呈中压缩性。浅黄色,可塑状,成分由中粗砂、粘粒和粉粒组成,为砂质粘性土,粉粒感,刀面稍有光滑,无遥感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分布。

第(3)层:中砂(Q3al),层厚1~3.4米。浅黄色、稍湿、稍密状、泥质胶结,中压缩性。该层土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第(4)层:中风化变质砂岩(Z),层厚4.3~9.9米。褐灰色,岩性为泥岩、黏土质粉砂岩、岩心呈短柱状,裂迹发育,岩石叫破碎。该层土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第(5)层:微风化变质砂岩(Z),层厚2.5~5.8米。深灰色,岩性为泥岩、黏土质粉砂岩、岩心呈短柱状,裂迹发育,岩石叫破碎。该层土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根据拟建地点周边工程地质报告显示,拟建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划分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层及白垩系基岩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以渗流和蒸发的方式排泄,其稳定水位受地形及随季节性气候影响而波动,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在2.0米左右,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4、气候和环境条件

项目区属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根据赣州市环境监测结果,建设场地的大气分别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96)的二类标准,NO、SO2指标在标准中处于一级标准范围内,噪声基本达到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6)中二类区标准。

5、地震

34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1年8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CB18306-2001),宁都为6度抗震度防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为中软--中硬II类场地土,为建设一般性场地。

6、区域规划情况

建设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属于一般环境功能区域。

7、交通条件

项场址位于宁都县南部工业园西侧,319国道以西,罗石仙山峰的南部山坳处,城区垃圾至填埋场的运输距离为5.6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8、公共设施条件

场区可由319国道旁石板桥接入10KV架空线路,供电便利;用水采用就地打井取水,完全能满足本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要求。

9、施工条件

项目建设区交通便利,地质条件适宜,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均已具备。建材供应方面,项目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水泥、砂、石供应都很充足,而且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地势条件也很好。

宁都县有着多年的市政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一批技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建设队伍、工程监理和管理人才,并在施工和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施工设备配套,机械设备齐全,能够适应项目建设的需要。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

拟建工程用地不涉及移民安置和房屋拆迁问题。

35

第五章 总图与道路工程

5.1 总平面布置

5.1.1总平面布置及功能分区

整个场区由填埋库区、半环区道路、垃圾坝、分区隔堤、各种排洪构筑物、渗沥液处理工程以及根据卫生填埋工艺确定的辅助工程(如地下水导排、渗沥液导排等)等组成,可分为管理及厂前区填埋区两大部分,其中管理及厂前区由行政办公区、辅助生产区、污水处理区三部分组成。行政办公区包括综合办公楼、车库及单身宿舍,辅助生产区包括水泵房、清水池、柴油机房、箱式变电站,污水处理区包括污水处理站、污水调节池、弃土堆场,另外还有门房、地磅房、洗车台。

总图布置时将填埋区污水处理站布置在管理区西南侧,并用绿化隔离带将各功能区相对分隔。考虑到尽量利于水资源,在生产区中新建水塘一个,雨水导排系统将收集的雨水排往该水糖,最终通过泵的提升作用经专用管道入受纳河流。

辅助设施主要包括地磅房、洗车台、机修车间、泵房、变配电站等。 5.1.2平面布置

垃圾车进入厂区后右转经地磅秤量后沿进填埋场道路进到填埋区,避免了垃圾运输车辆对管理区的污染,出填埋场的垃圾车经过洗车台时进行清洗后进入市区。将综合办公楼、车库及单身宿舍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上风侧,而将污水处理站、污水调节池放在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5.1.3竖向设计

填埋区的竖向设计根据填埋工艺的需要和场外工程衔接确定的,场前

36

区与场外道路接点标高为210m,半环区道路标高填埋场前区道路衔接,与垃圾坝接点标高为230m,最大标高为250m。

5.2场区道路、出入口及围墙 5.2.1厂区道路

为满足运输及消防要求,本工程围绕综合办公楼等主要见构筑物设有环行道路或留有消防通道,有车辆进入的建构筑物均与道路相联。道路路面宽度为6米,道路横断面形式采用城市型,路面采用C30素混凝土厚20cm,基层则采用级配碎石或砾石厚15cm,垫层采用天然砂砾厚15cm。

5.2.2出入口及围墙

根据填埋场的规模,厂区设1个出入口,与厂外道路连接。管理区部分围墙长1000米,为砖砌实体围墙,而在填埋库区周围设铁丝网进行防护。

5.3道路组织与运输 5.3.1道路组织原则

(1) 在垃圾产生高峰期、平稳期,都能满足场内正常生产运行的需要; (2) 简单明了实用,能够保证场内车辆行驶安全。

根据以上组织原则,考虑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的相互联系性,特别是道路组织要与填埋工艺道路联系起来。整个厂区道路交通组织如下:来自宁都县城区的垃圾车辆通过场外道路进入地磅房,而后进行新建道路,最后入填埋区填埋作业。

5.3.2场内道路交通

所有的垃圾运输方式全部采取汽车运输。垃圾运输向全封闭垃圾专用车过渡,其他原材料运输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运输方式。

37

5.4绿化

垃圾填埋区是城市居民固体废物集中堆置的场所,重视并搞好填埋区的绿化尤为重要。设计根据场地不同的使用功能采取了不同的绿化和美化措施,库区绿化同填埋库区的填埋作业结合在一起。

(1) 在保护好填埋库区四周已有植被的同时,在填埋场形成的最终平台及边坡上及时植草及种植灌木,防止垃圾覆盖土的裸露,并结合道路的修建,在道路两侧合理地种植乔木。

(2) 填埋封场后,其终场顶面可铺砌草皮,并结合当地气候种植适宜林木。

38

第六章 填埋库区工程

6.1处理对象

本填埋场除作为应急措施外,原则上不接受除生活垃圾等以外的其他类型垃圾,特别是危险废弃物,具体如下:

1、本处埋场受纳的填埋物为以下城市生活垃圾: (1) 居民生活垃圾; (2) 商业垃圾; (3) 集贸市场垃圾; (4) 街道清扫垃圾; (5) 公共场所垃圾;

(6) 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7)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干化污泥(含水量小于30%、有机成分小于40%、填埋物严禁含有毒、有害物质)。

2、填埋物严禁包括下列有毒、有害物质: (1) 有毒工业制品及其残物; (2) 有毒药物;

(3) 有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物质; (4) 有腐蚀或有放射的物质; (5) 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6) 生物危险品医疗垃圾; (7) 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物质。

另外,从经济角度及使用年限方面考虑,除在临时作业道路考虑建筑垃圾外,建筑垃圾不应进入填埋场。

39

6.2库容方案

一般的,对于山谷型填埋场,坝体工程的设计与库容的大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影响库容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有效占地面积越大,相应的库容相对也较大; 垃圾坝:一般,垃圾坝坝顶标高越大,相应获得库容就越大,但是填埋库区的有效占地面积与垃圾坝高是相互关联的,垃圾坝越高,由于放坡的关系,占地就会越大,对其他构筑物的布置就会有影响。另外,当垃圾坝与道路衔接时,坝顶标高太高时不利于衔接。

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最终要根据填埋工艺(主要是道路系统)的布置而进行调整,这样才有利于填埋场日常运行。

结合本场地平面布置,最终确定将坝顶标高确定为250m。垃圾堆体依托垃圾坝的作用堆积而成,堆体外坡设计为1:3,每填高5m,设5m宽的马道平台,马道平台一方面可以缓冲坡面被雨水冲刷,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在该马道平台上可以设置临时终场排水沟,汇水面积内的雨水可以通过此排水沟汇入两边的环场截洪沟,以尽量减少垃圾渗沥液的处理量,另外还可以便于对坡面的检查维修,有利于垃圾填埋区的生态与绿色恢复。

此时容积计算见下表:

40

表6-1 原始库容计算表

标高段(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库容(约万m) 2.12 4.92 7.43 9.43 11.77 14.40 17.17 20.04 23.00 3高差m 5 5 5 5 5 5 5 5 5 平均面积㎡ 4240 9853 14869 18858 23545 28800 34334 40092 45998 6.2坝体工程 (1) 设计原则

填埋场中的垃圾坝不完同于水利上的坝体工程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国家目前没有填埋场垃圾坝的设计规范,一般的,是针对其具体工况的基础上,参照水利上的坝体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遵守国家现行的各种规范,在满足库区填埋工艺及卫生填埋场总平面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系数高,经济合理;其次也应该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的标准,规范与习惯做法,最后应该结合场址附近的实际情况,在兼顾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筑坝原料,以求经济性。

坝体工程的主要设计依据是: 《浆砌石坝设计规范》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2) 坝型

41

在卫生填埋场中应用的一般为重力坝,而重力坝包括碾压土石坝、混凝土重力坝和浆砌块石重力坝,这其中又以浆砌块石重力坝应用居多。

根据提供的地形图及总平布置,要保证填埋库区的有效面积及库容,在确定坝顶标高210m的基础上,选择碾压土石坝作为垃圾场的坝型满足使用和设计要求。

(3) 坝型确定

拟建的垃圾坝是卫生填埋场内的主要构筑物之一,它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填埋库容,而且对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垃圾坝的建设投资在整个填埋场的投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坝型对降低本工程的造价有着明显的作用。

目前国内筑坝技术成熟,就国内、国外填埋场而言,垃圾填埋场内坝的类型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粘土坝、浆砌块石坝和堆石坝,下面对其三种坝型作出比较:

表7-2 坝型方案比较表

坝型方案 技术比较 对自然条件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对地基要求低,适应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寿命较长,机械化程度高,施工管理维修加高、扩建等都较简便,可以就地取材,但是对材料的要求较高,占地面积大。 对自然条件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可就地取材,在山区节省耕地,抗震能力比土坝强。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建设速度较快。但是对地基承载力要求高,工程造价大。 造价不一定比土坝高。对地基要求低。在山区节省耕地,抗震性能比土坝强。但是其防渗性能差,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 碾压土石坝 浆砌块石坝 堆石坝 选择坝型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拟建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筑坝材料及坝的运行条件。根据勘探部门所提供的勘探资料,该拟建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表明当地地质情况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42

从运行的角度来考虑,垃圾坝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承载物是固体垃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对洪水起一定的调蓄作用,另外,由于坝在填埋场施工的过程和运行之前,要进行防渗处理,所以该垃圾坝实际上为一不透水坝,所以设计认为以上三种坝型在运行上均能满足填埋场的实际使用要求,而且根据本工程的地勘报告,也是适合的。

从有利于防渗土工膜的铺设及保护土工膜的角度来讲,目前国内都已经有很成熟的技术来保证防渗材料的安全性。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浆砌块石重力坝。 (4) 垃圾坝

垃圾坝坝顶标高250m,并考虑行车要求,东侧与半环库区道路210m标高接线。从内侧(库区)到外侧依次为锚固区+隔离网+排水区,路面,内侧放坡1:2,外侧放坡1:2.5。

垃圾坝最高处10m,位于垃圾坝中段。拟建的坝址场地初步采用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初步考虑坝体上游面设防渗层,由内到外结构分别为:坝体堆石、300mm厚粘土垫层,6mm厚GCL,2mmHDPE膜,600g/m2土工布,并同时码放袋装土或废旧轮胎以保护土工膜,垃圾坝上游防渗层与垃圾场地的防渗层连成一整体。坝下游外边坡用干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厚0.4m,在各期堆石坝最低高程以上0.6m左右位置埋设HDPE排渗管,将场区内的渗沥液排泄到调节池。HDPE排渗管穿过HDPE复合土工膜的孔口四周应焊接牢靠,并能适应变形要求,防止渗漏。

6.3场地构建

本填埋区位于管理区以东,为一山谷型填埋场,根据填埋库区的地质

43

地貌以及所处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利用场地填挖结合的方式,构筑垃圾坝与周围地形形成填埋库区,该垃圾坝坝顶标高最高250m,最大高度10m(相对于目前地面标高),垃圾坝顶宽12.5m。

为了构建填埋库区的基底及垃圾坝,结合场地整平方案,对整个场区进行开挖处理,然后用整平工程所获得的粉质粘土及碎石筑坝,最后进行防渗系统铺设前的处理。

最终形成的填埋库区有效用地4.6万㎡,结合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及可实施性,拟将利用分区隔堤与锚固平台将填埋库区进行水平分区及垂直分区。

6.4分区实施与分区隔堤

结合实际地形及现有条件为依据,同时考虑填埋作业工艺与工程施工,制定分区方案。原则如下:

(1) 考虑垃圾量,每区的垃圾库容能够满足一段时间使用年限的需要。

(2) 实现雨污水分流,使填埋作业面积尽可能小,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量。

(3) 分区能最大限度的适合填埋工艺,能够满足工程分期实施的需要,能够满足临时封区的需要。

(4) 有利于现阶段施工,同时也满足分期分阶段施工的要求。 根据以上原则,将整个填埋库区进行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区,其中,水平分区利用分区隔堤,该分区隔堤宽3m,高2m,位于场底中部。垂直分区利用锚固平台进行分区,各锚固平台上设置锚固沟及排水沟。

分区隔堤根据填埋工艺确定,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整个填埋库区水平分

44

区。本工程设置分区隔堤一道,位于填埋库区库底中部,东西向,分区隔堤堤顶标高230m,长1000m,内外放坡1:2,分区隔堤的筑堤材料为碎石,施工时候、碎石导流层铺设结合在一起,并在南侧(垃圾坝侧)进行防渗,防渗结构为600g/m2土工布垫层+GCL一层+2mm厚HDPE膜一层。

分区隔堤垃圾坝侧所形成区域场底为填埋一区,同时为本工程的启动区。另外一个区域场底为填埋二区,同时分区隔堤与250m锚固平台顺接。

另外,锚固平台实现垂直分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边坡上,230m,240m标高设置两道锚固平台,其在有排水功能的同时,达到垂直分区的目的。

6.5土方清理

根据本填埋场的地形条件,按上述方案确定的坝址及坝型,并对规划填埋库区范围内进行土方清理。填埋场库区土方清理既要满足防渗系统施工要求及边坡稳定,又要考虑场内土方平衡,尽量减少外购覆土料。

库区山坡上平整挖方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平整后的山坡不残留树根、杂草、裸露的石块及其他杂物,并经过拍实处理作防渗膜基层;根据平整山坡的现场实际情况,一定范围的山坡平整后应形成大体一致的坡度以利于库区防渗层的敷设,对地形较陡处作1:1.5边坡处理,地形坡面<1:1.5时按原边坡进行场地清理。对个别的低洼,平台地带应根据周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填挖方并夯实以和周边山坡形成一致的坡度,对坡度突变处应修圆; 如有裸露岩石平整后应用素混凝土抹面找平。

6.6填埋高度 1、填埋高度设计原则

原则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增加填埋的堆体高度; 原则二:满足垃圾堆体在各种工况下的结构稳定;

45

原则三:满足填埋作业车辆在填埋作业中的安全交通要求; 原则四:场区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 2、填埋高度

场区现状东侧地形较高,最高标高250m,西侧地势较低,场区地质条件较好,承载力满足填埋要求,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在满足交通顺畅的前提下,以永久性道路和垃圾坝为前提的情况下,沿东侧山体一侧应尽可能增加填埋高度。

根据垃圾堆体边坡稳定分析结果,当垃圾堆体坡度大于1:3时,稳定性较差。综合考虑场地交通条件垃圾堆体边坡稳定情况,垃圾堆体以1:3的坡度从整平后及部分现状地面开始堆高,当填埋到65.0m标高时,以5%的坡度继续向上堆高填埋,最终填埋标高约为65m(绝对标高)。

垃圾堆体的最大填埋厚度约35m。 6.7库容及使用年限 6.7.1填埋堆体构建

启动区工程填埋作业的先后顺序是垃圾车经过地磅房称量后,通过连接永久性道路的填埋作业干道,驶上填埋区的卸料平台进行填埋作业,卸料平台结合库区内道路修建。整个填埋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场底至卸料平台标高,即当在填埋区进行作业时,到215m高程时,放坡继续向上填埋作业,直至垃圾坝侧标高作业至250m标高,便停止填埋区的填埋作业,并开始形成一定的水力排水坡度,堆体与填埋边界控制线起坡坡度均设计均为1:3,每级边坡为1:3,形成马道平台,对于该堆体的西侧、侧的边坡进行最终封场,此时对填埋区进行临时封场造坡,这样,所接纳的雨水很大部分通过坝顶的排水沟排走,达到雨污分流的目的。

46

本工程的半环场永久性道路最大标高250m,在垃圾向上堆填的过程中,结合该永久性道路,不断的设置卸料平台,另外,当超过55m标高时,在填埋作业堆体上构建向上的填埋作业道路,以满足填埋作业的需要,填埋作业道路宽12.5m,并在路内侧设置排水沟,该排水沟同时与各层马道平台上的排水沟相连,盘山道路位于经过压实的垃圾上。

每一层垃圾堆体进行构建时,先堆填外侧边坡,内外放坡1:3,外侧放坡后即形成最终的边坡,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然后在该封闭的区域里进行填埋作业。

在作业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摊铺碾压的填埋作业方式,并进行日覆盖、中间覆盖直至最终的终场覆盖。碾压作业要求分层进行,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0.5m。当压实厚度达到2.3m时,覆土0.2m,构成一个2.5m厚的填埋单元。一般以一日为一个填埋单元,利于逐日覆土,多个填埋单元组成2.5m厚的单元层。

6.7.2库容

库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根据填埋工艺确定的原始库容,另外一部分是填挖方平衡所提供的库容,所以该填埋场的有效库容为110.3万m3。

根据填埋堆体构建,原始库容计算表7-1: 6.7.3使用年限

根据宁都县垃圾产量、垃圾成分及确定的垃圾处理工艺方案,卫生填埋场二期设计规模为180吨/日,每年填埋垃圾的总量为6.57万吨,考虑到堆填的物化性质以及本设计所能达到的程度,开始新鲜垃圾压实容重和计算年限容重取为1吨/ m3,考虑到可替代覆盖材料的应用,覆盖土所占

47

新鲜垃圾的比例取为10%,则平均每年垃圾需要容积6.57万m3,覆盖土0.66万 m3,每年所需要容积约7.23万m3,总库容为110.3万m3,所以填埋区工程的使用年限约为15年。

6.8防渗工程 6.8.1防渗措施

防渗是垃圾处理场库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渗的作用一方面是阻止垃圾渗沥液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致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危害使用地下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阻止地下水渗入垃圾内,增加渗沥液的产生量,从而加大渗沥液处理站的规模,增加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因此防渗设计效果的好坏,是评价卫生填埋场成败的主要指标之一。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填埋场必须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人工防渗。自然防渗的填埋场要求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场底及四周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当填埋场不具备粘土衬里或改良土衬里防渗要求时,宜采用人工的防渗技术措施。填埋场的防渗做的好坏对整个填埋场是否能达到卫生填埋场的环保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填埋场的人工防渗措施一般有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和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三大类,具体采用何种防渗措施,则主要取决于填埋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6.8.2防渗措施选择

垃圾填埋场从初勘资料可以看出,库区内基本能形成独立的汇水单元,采用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的防渗方式效果最好。在垃圾主坝和副坝增加垂直防渗系统,将增加投资。根据国内外近几年建设的填埋场来看,

48

采用复合式水平防渗系统的填埋场,一般都不考虑垂直方式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水平防渗能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本填埋场一期工程采用国内外有相当工程实例,且防渗效果较好的水平复合防渗系统。填埋场运行后加强在主副坝处的地下水监测。

目前水平防渗在国内的垃圾填埋场中普遍采用,且结构设计合理,防渗效果较好。本填埋场采用人工合成材料的防渗体系。

具体各个部位的铺设有以下几点: 1)填埋场边坡防渗

本场边坡两侧山体多覆以耕植土,防渗采用先去除表层土压实后,再铺设6mm厚GCL复合粘土衬垫,此后铺设2mm厚HDPE土工膜,同时在HDPE土工膜上铺设600g/m2的土工布,上面堆放300mm厚袋装土作为保护层。衬层在斜面的施工以原地形为主,当坡度大于1:1.5时,可作1:1.5修坡处理。

2)填埋场场底防渗

本场底部平整后及地下水导排系统铺设结束后维持底部干燥铺设一层6mm厚GCL复合粘土衬垫(在场地防渗施工完成以前要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浸泡GCL),然后铺一层2mmHDPE膜,土工膜上铺设一层600g/m2土工布作为土工膜保护层,在土工膜之上铺设400mm砂砾石排水层和150g/m2编织土工布。本工程场底防渗面积约4.6万m2。

3)防渗系统的锚固

为了使防渗系统稳定,当土工膜铺设时,垂直方向每上升8.0m设一环形的锚固平台,锚固平台的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情况下,锚固平台的宽度为3.0m,沟宽1.5m,深1.0m。未到该高程前,这些锚固沟可作为临时截洪沟用。

49

6.9地下水导系统

由于场区位于山体沟谷内,而当地又属于降水丰富地区,在山体基岩和土层存在裂隙地下水和孔隙水,当雨季时,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较高,容易顶破水平防渗设施,如土工膜,使局部水平防渗失去作用,垃圾渗沥液下渗至含水层,影响地下水水质。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地下水的的引导工作。本工程地下导排系统设计如下:在填埋场场底沿沟的长度方向开挖一条主沟,垂直于主沟方向在场底间隔20m设置次盲沟,地下水导排管、沟的最小坡度为2%。主盲沟内先铺一层细砂,作为垫层,垫层厚度100mm,其上铺设DN315的穿孔HDPE管,用Φ20~60的级配碎石填充主盲沟和次盲沟,为了防止细砂和地下水中的颗粒物堵塞管道,用300g/m2无纺土工布将Φ20~60碎石和HDPE管包裹形成反滤层,支盲沟也采用类似做法:

① 主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500mm,上宽为600mm,深为500mm,在主盲沟中埋入DN315穿孔HDPE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即可形成纵向主盲沟。

② 支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400mm,上宽为500mm,深为400mm,在支盲沟中埋入DN200穿孔HDPE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即可形成支盲沟。

DN315收集管将穿过垃圾坝,在垃圾坝下游排至永久雨水导排沟,通过雨水导排沟排至下游,DN200及DN315管总长约8公里。

6.10场区雨水排除系统 6.10.1防洪标准

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总容积达110.3万m3,日平均处理量为180吨,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参照现行国家标

50

准《防洪标准》(GB50201)和《城市防洪设计规范》(CJJ50)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该城市的防洪标准。填埋场洪雨水导排系统的防洪标准应符合按50年一遇(P=2%)设计,100年一遇(P=1%)校核。

6.10.2永久截洪沟

根据地形实际情况,为减少进入填埋库区内的雨水量和垃圾渗沥液处理负荷,同时避免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沿垃圾最终堆体边线布置的永久截水陡槽,收集的雨水分别通过主坝和副坝向两侧排出,交汇于主坝下的雨水通过调节池旁的明沟排入下游的小溪沟内。截洪沟采用矩形断面,用浆砌块石砌筑而成。

6.10.3 临时截洪沟

在垃圾填埋过程中高程215m以上山体地表流从永久截洪沟排出,高程250m以下至当时填埋高度的雨水可通过临时截洪沟排出,临时截洪沟初步设计沿山体一周每上升5m各设一条0.6×0.8m土成型临时截洪沟,并与永久截洪沟连通。

6.10.4封场表面排水

填埋场各段服务期满后,填埋库区实施封场,并在马道上设表面截洪沟,截洪沟尺寸为0.6×0.8m,快速排走水流,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渗入填埋体中,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量。

6.11渗滤液收集系统 6.11.1渗沥液的水量

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沥液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地下渗入、垃圾的特性、地下层的结构、表层覆土和下层排水设施的情况等。根据国内填埋场运营经验,渗沥液的来源主要是降水和垃圾自身沥出水分。

51

(1)垃圾自身沥出水分

根据已有填埋场运营结果表面,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约占垃圾重量的10%~20%,本工程设计取15%。

工程平均填埋垃圾量为180t/d,则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为:180×15%=27m3/d。

(2)降水引起的渗沥液量

根据以上分析,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决定。本设计中采用如下经验公式:

Q=C1A1I/365/10-3

式中:Q—日平均渗沥液 (m3/d) A1—填埋作业区面积 A2—中间覆盖区面积 A3—终场覆盖区面积 C1—A1渗透系数 C2—A2渗透系数 C3—A3渗透系数

I—区域年降雨量,1700mm

填埋工艺要求每年雨季到来之前,除填埋作业区外,填埋场其余必须用粘土覆盖好,覆盖层必须压实、平整,具有一定坡度。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C1取0.8。

工程填埋区面积为4.6万m2;

工程渗沥液量为:Q=(4.6万×0.8)×1700/365/1000=171m3/d。 因此工程渗沥液设计规模取为171m3/d。

52

6.11.2 渗沥液收集系统

为了及时排出场内产生的渗沥液,减小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填埋场应设置渗沥液导排系统,渗沥液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和垂直导排系统。

(1)水平收集导排系统

水平收集导排系统包括库底盲沟收集系统和中间层收集系统。 A.库底盲沟收集系统

水平系统铺设在场底水平防渗隔离层之上,包括导流层,导流盲管沟及导流干管。随场底铺设400mm厚碎石(粒径为20-60mm)作为导流层,将垃圾中渗出的渗沥液尽快引入收集导排盲沟及导排管内,导流层的铺设范围与场底防渗层相同,导流层铺设面积约为4.6万m2。

针对本填埋场的特点,为了便于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工程填埋区铺设一条主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最大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600mm,上宽为1200mm,深为600mm,在主盲沟中分别埋入DN315和DN300穿孔HDPE管,导流管周围覆盖直径20-60mm碎石,并由粒径10-20mm碎石组成反滤结构,再回填碎石、中粗砂至沟面,即可形成纵向主盲沟。坡向与场底一致,长度约120m。支盲沟沿库区横向与主盲沟垂直方向,沿主盲沟两侧间距50m布设,主支盲沟的纵向坡度不小于2%,断面也采用梯形断面,其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500mm,上宽为800mm,深为500mm,在支盲沟中埋入DN300穿孔HDPE管,再回填碎石、中粗砂至沟面,即可形成横向支盲沟。

B.中间层收集系统

随着垃圾堆体的逐渐增高,为了增加堆体中填埋气体和渗沥液的导排和收集,在垃圾堆体30m高程处设置中间导气导液碎石盲沟,盲沟内铺设

53

管径DN300软管,外填粒径30-100的碎石,再加150g/m2的反滤土工布。由于中间盲沟铺设于中间覆盖层之上,汇集于该层的渗沥液也可通过盲沟流入竖向石笼井,然后流入库底盲沟收集系统。

(2)垂直收集导排系统

垂直收集导排系统即为设置在垃圾堆体上的气体垂直导排系统――导气石笼井,该井除具有导出垃圾堆体中的垃圾气体外,还兼有把垃圾堆体表面径流雨水,垃圾堆体内部的大气降水及渗沥液迅速的收集,导排至渗沥液导排层或导流盲沟中。具体为沿着支盲沟方向每隔约50m设置ф1000竖向石笼一座。

盲沟和竖向石笼形成一个完整的导排系统。垃圾渗沥液将沿着竖向石笼流至填埋场底盲沟,最后从垃圾坝底部排入调节池。盲沟的纵坡不小于1.5%。

图7-1 填埋场渗沥液收集系统示意图

6.12渗滤液调节池

垃圾渗沥液的产生量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降雨量,根据同类地区的经验,在填埋库区外设置一个渗沥液调节池。调节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储存渗沥液,以确保填埋场运行期暴雨季节渗沥液不外溢,不造成二次污染,二是满足污水在调节池的停留时间,调节进入渗沥液处理场的水质。

由于一年中各季雨量分配不均,也导致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量不均,其中3-9月各月产生的渗沥液量较多,约占全年的70%。调节池的容量

54

按储存夏季的富裕水量计算。当用经验公式Q=C*I*A*10-3计算时Q=0.5×13㎜/d×4.6万㎡×10-3==300吨/d。

考虑到调节池使用年限较长,调节池安全系数取为1.1,调节池有效库容为按300×2×1.1m3=660m3估计。当调节池设计尺寸约为35×8×3.5m,有效水位3.0m,调节有效容积约840m3。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渗沥液产生的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在调节池上设置浮动覆盖膜,覆盖膜采用0.5mm厚的HDPE膜。

6.13 填埋作业

拟建填埋场类型属于坡地型,填埋方法采取从下往上逐级斜坡式填埋作业方式,垃圾按单元分层填埋。垃圾运至填埋库区内,采用“单元式”填埋。垃圾填埋处置作业流程见图6-2。

污水处理沉淀排入管网导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转运 汽车 渗虑盲沟、碎石导流层收计量 卸料 冲洗排水沟收集 排水明沟(截洪沟) 汽载机 确定填埋区域 布设防排渗导气系统 沼气导排(后期回收发电) 推铺 压实 覆土 灭虫 终场生态恢复 备料黏土

55

图6-3 填埋场处置作业流程示意图

进场垃圾分单元进行卫生填埋,每天一个工作单元。每日作业单元根据日垃圾产量确定。填埋作业过程包括场地准备、安装导气石笼井、垃圾的运输、倾倒、摊铺、压实及覆土,最后进行洒药灭菌。

填埋场裸露外坡及终场顶面必须及时进行封场工程,其上加0.6m厚耕植土,压实后进行植被绿化。

6.14 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填埋气体导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主动导排和被动导排。所谓主动导排是指在填埋场内铺设一些垂直的或水平的导气井和盲沟,用管道将这些导气井和盲沟连接至抽气设备,利用抽气设备对导气井和盲沟抽气,将填埋场气体抽出来。主排导系统主要适用于大型填埋场和垃圾填埋高度大的填埋场。其主要特点为导排效果好,但运行成本较高。

被动导排就是指不用机械设备,填埋气体依靠自身的压力沿导排井和盲沟排向填埋场外。它主要适用于小型填埋场和填埋深度较小的填埋场。其主要特点为运行成本低,但排气效率低,有一部分气体仍可能无序迁移,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较大。

本垃圾填埋场属于Ⅱ型垃圾填埋场,近期考虑被动导气。 (1)石笼井布置

56

场区内竖向导气石笼井每隔50m设置一个导气井,随垃圾堆体的填高而上升。导气石笼井井径为1000mm,外围用铁丝网围裹,中心设置有DN200HDPE导气管,在管与网之间填充有粒径30-60mm的级配碎石,导气管靠增气管接头联结不断加高,石笼也随之加高。

(2)中间导气层

随着垃圾堆体的逐渐增高,为了增加堆体中填埋气体和渗沥液的导排和收集,在垃圾堆体30m高处设置中间导气碎石盲沟,盲沟内铺设管径DN200导气软管,外填粒径30-100的碎石,再加150g/m的反滤土工布。中间导气碎石盲沟与导气石笼连接在一起,使堆体中形成立体导排气系统。

6.15 封场覆盖与生态修复 1、 终场覆盖

当垃圾填埋达到填埋设计高度时需进行终期覆盖,其目的在于: a减少雨水的渗入;

b控制排导填埋体内产生的气体; c隔离垃圾,避免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d美化生态环境。

本垃圾场终期覆盖设计分为四层:第一层在压实垃圾堆体上铺设300mm厚的砂砾,作为排气层,第二层覆盖厚400mm,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的粘土,作为防渗层,第三层再铺设一层厚200mm的粗粒或多孔材料,作为排水层,第四层铺设600mm厚营养土以种植草皮或浅根作物。封场后顶面坡度≥5%,以利于降雨排除。

2、生态修复

填埋场的景观建设将结合填埋场的发展规划分期实施,以保证最终恢

57

2

复和覆盖面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填埋库区采用由南向北的发展顺序,通过对达到设计填埋标高的堆体及时封场覆盖,渐进地采用植被实施生态修复,与绿化隔离带共同形成绿色屏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与周边环境地相互协调。

一般填埋场封场后可以做野生动植物区、林地、苗木基地、游乐和休闲场所等。本报告推荐生态型森林,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在噪声、生活污水、渣等方面的控制,生态型经济型森林方案都比游乐场和主题公园方便,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最好。

(2)生态型经济型森林方案的实施提高了土地附加值,为以后发展留下了选择空间。

6.16 填埋机械及设备

垃圾填埋场作业的主要内容有:垃圾的铺平、压实,以及垃圾覆土的取运、铺平和压实。因此为了垃圾填埋作业的正常进行,需配备必须的作业机械设备。

垃圾填埋场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垃圾压实机 推土机 装载机 挖掘机 消毒洒水车 单 位 台 台 台 台 辆 58

数 量 1 2 1 1 1 备 注 国产 取土等

6 7 8 9 油罐车(可加油) 道路防滑装置 工程巡视车 防飞散网 辆 m 辆 m 21 1200 1 400 路基钢板箱体等 高6.0 1. 垃圾压实机

本设备主要用于垃圾填埋场摊铺、破碎、压实生活垃圾垃圾及压实炉渣,选用带推板式压实机。主要包括压实机本体、推板、翻车保护棚、压实轮、压实轮清洁器及缠绕物切断器等。柴油发动机,液压传动,行走速度:最大速度不小于7 km/h,操作重量:≥28吨,压实能力:线性压实力≥60kg/cm(压实机的自重与总轮宽之比),可将普通生活垃圾0.3~0.4t/m3压实到0.8 t/m3左右。

2. 推土机

本设备用于垃圾填埋库区,为摊铺垃圾、覆土、平整变坡。选用湿地型液压推土机。柴油发动机,功率145kW左右,爬坡能力:>40%。

3. 挖掘机

本设备用于垃圾填埋库区生活垃圾填埋单元的覆土的挖掘及装载。选用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柴油发动机,功率110KW左右,斗容积:1立方米,装卸高度:>5米,挖掘深度:>5米,爬坡能力:>50%。

4. 装载机

本设备用于垃圾填埋库区装载填埋对象,覆盖土以及临时筑路材料(如碎石等)。选用轮式装载机,柴油发动机,功率150KW,斗容量:3立方米,装卸高度:>3米,爬坡能力:>30%。

5. 自卸卡车

59

本车用于垃圾填埋区运送装卸覆土(炉渣)、碎石等材料,选用自卸式载货卡车,柴油发动机,载重量5吨。

6. 油罐车

本车用于垃圾填埋场,工程机械的现场加油及运油,四冲程发动机,吸程5米,油罐容量约5m3,扬程24m,流量:>400升/分。

7. 消毒车

消毒车用于垃圾填埋场区喷洒灭蝇药物、绿化洒水等。选用带手持喷枪式洒水,柴油发动机,药罐容量:5 m3,功率:100kw,满载时最大爬坡能力?25%,喷枪射程:30m,喷洒宽度:10m。

8. 吸污车

吸污车用于垃圾填埋场,抽排垃圾渗沥液及剩余污泥,选用抽泥排泥车。柴油发动机,药罐容量大于3.6 m3,爬坡能力:?20%,吸泥深度:6米,额定流量:900升/分,喷水口孔径:20mm。

9. 工程巡视车

工程巡视车用于垃圾填埋库区作业检查,选用越野车,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10Kw,爬坡能力:?20%。

10. 防飞散网

高6m,主要用于防止轻物质的飞散,可拆卸移动。

第七章 渗滤液处理工程

7.1 渗沥液水质、水量 7.1.1 渗沥液水量

根据前面计算知,本工程设计处理量为300m3/d。

60

7.1.2 渗沥液进出水水质确定 7.1.2.1 进水水质预测

垃圾渗沥液的成份受垃圾成份、填埋时间和填埋工艺的影响很大。渗沥液中的CODcr、BOD5主要由厨房中的有机物产生,垃圾中厨房垃圾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污水中的CODcr、BOD5浓度高低。由于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环保意识的不同,各城镇的垃圾组成相差较大,致使填埋场渗沥液中CODcr、BOD5从数千mg/L到数万mg/L之间变化。同时,在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分解主要经历了调整期、过渡期、酸形成期、甲烷形成期和成熟期,一般填埋时间在3~5年以下的渗沥液,其特点是低pH值、高BOD5、CODcr和高BOD5/CODcr值;而时间在5年以上的渗沥液,其特点是BOD5 、CODcr低和低BOD5/CODcr,NH3—N浓度高,pH值通常为7.5左右。表7-1列举了我国部分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的水质监测值。

表7-1 部分城市垃圾渗沥液水质监测值

项目 地区 深 圳 广 州 上 海 苏 州 杭 州 福 州 嘉 兴 BOD5(mg/L) CODcr(mg/L) SS(mg/L) NH3-N(mg/L) 1000~36000 4960 200~4000 1500~11000 400~7000 1545~3080 400 3000~60000 7572 8000~15000 400~11000 1000~14000 2090~2780 2240 100~6000 301 30~500 200~1000 60~650 119~197 400~1500 181.7 60~450 50~590 50~1500 61.8 pH 6.2~8.0 7.98 5~6.5 5.5~7.0 6.7~8.2 7.93~8.21 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沥液水质参考国内已建垃圾填埋场水质监测资料,预测的本工程渗沥液水质见表7-2。

表7-2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预测表

序号 1 2 项 目 BOD5 CODcr 数 值 4000mg/L 8000mg/L 61

3 4 5 SS NH3-N pH 400 mg/L 800 mg/L 6.5~8.5 7.1.2.2 渗沥液出水水质

经过处理的渗沥液出水水质要求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一级B排放标准后通过管网接入输送到宁都县污水处理厂的管网系统,由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渗沥液出水水质要求如表7-4中的一级B标准。

表7-3 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 单位mg/L

预期项目出水质如下表:

表7-4 项目预期出水水质表

参数预测位置 调节池 氨吹脱去除率% 氨吹脱出水 混凝池去除率% 混凝池出水 UASB池去除率%

CODcr mg/L 8000 8000 20 6400 85 BOD5 mg/L 4000 3000 10 2900 80 62

NH3-N mg/L 800 85 120 10 108 40 SS mg/L 400 400 70 120 60

UASB池出水 A/O池去除率% A/O池出水 沉淀池/高效 吸咐出水 960 85 140 50 580 85 87 19 65 80 13 10 48 50 24 15 7.2 渗沥液处理方法 7.2.1 设计的原则 本处理工艺遵循以下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范、标准。

(2)积极稳妥地采用国内外先进处理技术,选用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因地制宜地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技术可靠、运行稳定。

(3)妥善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避免二次污染。 (4)选择国内或国外先进、可靠、高效、运行管理方便、维修简便的污水专用设备和控制系统。 7.2.2 UBF厌氧反应器+A-ICEAS法

渗沥液

PH调整(1) 超越管

格栅初沉池 石灰投加系统

风机 氨吹脱63

加酸 PH调整(2) 引燃 UBF反应器 液污泥调节池 生物选择池 污泥回流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 ICEAS反应池

鼓风机 外运填埋 出水池

接至污水管网送污水处理厂

污水管 空气管

污泥管

图7-2 “ UBF厌氧反应器+A-ICEAS法”工艺流程图

调节池的渗沥液首先进入格栅井及初沉池,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渗

沥液经PH调整至11~12后,进入氨吹脱塔去除渗沥液中绝大部分氨氮。氨吹脱塔去再次经PH调整至7~9后,进入UBF反应器。在UBF反应器中去除部分有机物,同时提高渗沥液的B/C,UBF反应器相继进入生物选择池和ICEAS反应池,在此去除绝大部有机物和剩余的氨氮,ICEAS反应池进入出水池,最后排入接水阁工业园区的污水管网。

本工艺的核心技术为“脱氨、UBF和A+ICEAS”工艺。由于渗沥液中氨氮浓度很高,采用一般的生物脱氮难度很大,并且效果不稳定,因此本

64

方案采用氨吹脱塔脱氨,一般氨氮去除率在90%以上。

UBF厌氧反应器是一种目前在高浓度污水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工艺设备,经调节后PH渗沥液首先进入UBF厌氧反应器内,水从底部布水管进入,均匀布水,反应器内部装填厌氧菌种和填料;在反应器内去除大部分CODcr、BOD5;其装置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反应器内能维持较多的生物量,厌氧菌种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很长,而水力停留时间较短,其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率,从而具有良好的处理能力;设计COD去除率65%~75%,BOD去除率在60~70%。在其顶部设置了一个气、固、液三相分离器,使沼气从顶部排气管分离出去,采用点火器燃烧。泥水混合液则进入沉淀区,通过沉淀作用,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不断从顶部溢流口溢出,而污泥被截留下来,再返回反应区内。

生物选择池(A)功能相当于反硝池,作为一个预反应区,它存在了大量的BOD物质,形成了很高的F/M,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微生物对食物的生物吸附,加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它也有利于絮凝状细菌的生长,并能抑制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的生长。池内安置了高效组合填料,此填料比表面积好,使用寿命长,容易挂膜,脱膜也容易,并在填料内部形成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共存状态,对本垃圾渗沥液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抗冲击负荷能力。

ICEAS工艺是采用间歇反应器体系的连续进水,间歇周期排水延时曝气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它将均衡、初沉、曝气、 二沉、生物脱氮好氧稳定化处理等过程都在ICEAS反应器中交替进行,而传统的设计则需用单独的均衡、初沉、曝气、二沉、脱氮等构筑物及复杂的设备和控制系统,因此,ICEAS 工艺流程简洁、 布局紧凑,是对传统的好氧活性污泥法的根

65

本性变革。本报告采用ICEAS 工艺方案。

7.2.3 渗沥液处理方案比选

表7-5 工艺方案比选表

比较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前几年运行效果较好,随着进水水质变化,后期运行效果很难保证 工艺先用吹脱法去除污水中绝大部氨氮。生化工艺采用的 ICEAS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运行管理经验成熟,对自控要求较高 有机物处理效果 出水BOD、COD指标低 污泥停留时间长,为消化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有较为成熟管理经验,运行可靠,膜分离器的维护管理较复杂 氨氮处理效果 运行管理 厌氧与好氧工艺的衔接 有机负荷 污泥量 占地面积 装机功率 年耗电 投资 运行费用 厌氧段提供了B/C,后续好氧处理负荷降低,厌氧段提供了B/C,后续好氧处理负可生化性提高 荷降低,可生化性提高 好氧段容积负荷高,1.1kgCOD/m.d 采用膜分离器进行固液分离,泥龄提高,污泥产量少约为125kg。 负荷高,占地面积较小,约为3.46亩(绿化率45.1%) 47kW 8.8万度 350万元 直接运行费用: 20.3元/吨 3好氧段污泥浓度较低,容积负荷较小,30.39 kgCOD/m.d 物化污泥量多,生化污泥量较少,约为900kg ICEAS占地相对较大,约为3.83亩(绿化率35.5%) 31kW 5.4万度 286万元 直接运行费用: 18.6元/吨

根据上表分析,两个方案各有优势和不足,虽然方案一运行效果好,管理简单,但其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方案二占地相对较大,前几年运行效果较好,随着进水水质变化,后期运行效果较难保证,投资及运行费用比方案一低。

66

第八章 辅助工程

8.1建筑设计 8.1.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7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国家及地方有关规程、标准及规定。 8.1.2建筑设计 (1) 平面设计

本工程中设有一座办公及生产用房,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主体四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办公及生产用房中设有生产车间、餐厅,厨房,卫生间,化验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等。办公及生产用房设计成单廊式。

(2) 立面设计

办公及生产用房为平屋顶形式,外墙刷乳白色外墙涂料,办公及生产用房外门窗均做欧式门窗套,使办公及生产用房整体造型典雅大方。

(3) 室内外装修

办公及生产用房外墙刷涂料,内墙刷乳胶漆,卫生间,厨房处内墙粘面砖,楼地面面层为地砖。墙体材料为多孔砖。

8.1.3其它建筑物设计

其它建筑物包括门卫及地磅房,仓库及机修间(合建),车棚,水泵房等建筑物。其中仓库及机修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材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其余建筑物为砖混结构。建筑风格与办公及生产用房相协调。

8.1.4垃圾场建筑物一览表 本垃圾场建构筑物见下表: 表8-1 垃圾场建建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1 名称 办公及生产用房 占地面积 2(m) 250 建筑面积 2(m) 1000 层数 四 结构 形式 砖混 耐火 等级 二 防火 分类 68

2 3 4 5 6 小车库/仓库及机修 清水池及给水泵房 门卫 地磅房 柴油机房 合计 绿化及道路 203 108 36 50 21 668 406 108 36 50 21 1621 3000 一 一 一 一 一 框架 砖混 砖混 砖混 砖混 二 二 二 二 二 戊 戊 戊 8.2结构设计 8.2.1设计原则

遵守国家现行规范,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在满足国家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地方标准,规范及习惯做法。

8.2.2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6—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8.2.3结构设计

1、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五十年。建筑基础设计等级三层为丙级,砌体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69

项目位于宁都县,属6度抗震设防区,建筑场地为Ⅱ类,基本风压0.30KN/㎡;基本雪压0.35KN/㎡。

2、主要设计荷载取值

区域 荷载KN/㎡ 1)卫生间 2.5 2)楼梯 3.5 3)上人屋面 2.0 4)不上人屋面 0.5 5)阳台,走廊 2.5 6)办公室 2.0 7)卧室 2.5 8)会议室 2.0 9)其它 2.0 3、结构材料

1)钢筋采用HRB400,HPB300; 2)焊条型号:E43、E50、E55; 3)墙体:采用200mm厚页岩多孔砖; 4)钢筋砼:强度等级为C25、C30。 8.3给排水设计 8.3.1设计依据

①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10 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③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70

④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14 ⑤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14 ⑥相关专业所提条件及市政条件 8.3.2给排水设计

水源:采用打井取水作为本工程的水源,设置清水池一座,将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池进行合建。设置水泵房,泵房内设置气压给水系统,负责对全厂的生产及生活用水进行供给。

(1) 生活用水

生活综合用水量按0.25 m3/人·班计算,每班8小时,用水量为18m3/d。包括职工淋浴用水,供热方式可采用太阳能或电热水器。

(2)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仅为地面冲洗水,用水量为7m3/d。 (3) 洗车用水

生产用车冲洗用水8 m3/d。 (4) 道路喷洒及绿化用水

厂区内绿化用水可按1L/m2·d计算,每天绿化次数为1次,道路浇洒按2L/m2·d,每天浇洒次数为1次,总用水量为8m3/d。

(5)未预见水量取20%,水量为3.15m3/d。 (6)总用水量

根据以上计算,总的日用水量见下表: 表8-2 给水用量一览表

序号 1 2 用水项目 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 用水量m/d 18 7 3平均小时用水量m/h 2.25 0.875 3 71

3 4 5 合计 厂区绿化及道路冲洒用水 洗车用水 未预见用水量 8 10 4.3 47.3 1 1.25 3、系统说明

在管理区内自打深井一口,设150m3清水池一座,再由给水泵加压后供生活、生产使用。消防用水平时也储存在清水池内,火灾时由消防车取用进行灭火,水池设置水位控制,保证消防水量。

8.3.2排水系统 1、污水系统

生活、生产污水直接进入管理区污水管网,最终由吸污车抽排到填埋库区调节池,再与填埋区的渗沥液一并处理。

生活污水:水量是生活用水量的80%,经化粪池后进入污水管网。 生产污水:包括车辆冲洗水地坪冲洗水等,也由污水管网进行收集。 2、 雨水系统

雨水直接排入雨水收集系统,最终接入附近截洪沟。 8.4电气工程 8.4.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l6-2008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0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6、相关专业所提条件及市政条件

72

7、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 8.4.2设计范围

本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区、填埋场、填埋场内管理区的各建构筑物的动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

8.4.3负荷等级

本工程除渗沥液处理站用电负荷为二级用电负荷外其余一律均按三级用电负荷设计。

8.4.4供电电压等级及供电电源

为满足本工程用电需要,从附近10kV高压线路架空引来一回10kV线路进入管理区,再以电缆直埋形式引入厂用箱式变电所,作为全厂外部电源。

8.4.5供电系统

本工程在管理区内设箱式变电所一座,从厂区外引来的10kV架空电源经箱式变电所变压器降压至~380/220V后,放射式配给各生产车间及辅助设施负荷。

8.4.6备用电源

本工程渗沥液处理站部分设备、消防报警系统、消防设备、事故照明、疏散照明等为二级负荷。为保证这些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在箱式变电所旁设应急柴油机发电机房一座,内设快速启动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当外部电源事故停电时,迅速启动备用柴油发电机,通过双电源切换装置使二级负荷迅速恢复供电。

8.4.7无功补偿

为了改善供电质量,降低线路及变压器损耗,在杆上变电所变压器低

73

压侧设无功补偿电容器,集中对全厂负荷进行无功补偿,并要求全厂功率因数较低的灯具加装补偿电容,保证补偿后功率因数cosφ≥0.9。

8.4.8电能计量

在箱式变电所变压器10kV进线侧设专用计量柜,对全厂电能损耗进行计量,高供高计。

8.4.9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变电站内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接地采用TN- S系统。 8.4.10照明设计 1. 照明系统说明

本工程照明系统采用低压~380/220V三相五线制供电。工作照明均采用~220V电源。为了保证安全,检修照明电压等级采用12~36VAC。

2. 照明灯具选型

综合处理车间室内照明采用节能灯、普通型防水防尘型荧光灯,部分房间采用防爆灯。办公楼、单身宿舍、门房、地磅房等办公及管理用房照明采用荧光灯、白炽灯,走廊、楼梯照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声光延时控制;机修车间采用荧光灯;渗沥液设施、地磅房及洗车台的室外照明及填埋场道路照明采用高压钠灯,以满足夜间生产、生活需要;管理区室外部分照明采用庭院灯或草坪灯,为夜间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照度并美化环境。

8.4.11电力线路敷设

变电所至其它子项的室外电源电缆均采用YJV22-1kV金属铠装电缆,电缆沟或电缆直埋敷设,电缆穿墙、横穿道路及与其它管道线路交插时穿镀锌钢管保护。

8.4.12继电保护

74

(1) 10kV进线设过负荷及过电流速断保护; (2) 变压器低压侧出线设过电流速断保护;

(3) 低压用电设备及馈线电缆设短路保护及过载保护。 8.4.13防雷与接地

本工程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置防雷保护设施,采用避雷带作为防雷接闪器,在场内建筑物屋顶沿女儿墙、屋檐、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设置避雷带,避雷带与柱内两根引下主筋可靠焊接,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建构筑物设总等电位联结,所有进出建构筑物的金属管道均应与之联结。所有配电柜(箱)正常工作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三孔插座的接地触头以及防雷接地均须与PE线可靠连接并保持良好的电气通路。

在接地网附近或通道交叉处均采取降低跨步电压的措施。 8.5自控仪表 8.5.1设计依据

本工程自控系统遵循“集中管理控制”的原则,仪表自控系统遵循“工艺必需、先进实用、维护简便”的原则。

设计方案力求满足本工程的工艺特点,保证渗沥液处理场生产的稳定高效,减轻劳动强度,改善操作条件,实现渗沥液处理厂的控制管理。主要的设计标准、设计规范如下:

(1) 《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573-95 (2)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 20509-2000 (3) 《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T20507-2000

(4) 《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 (5) 《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

75

(6)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3-2002 8.5.2设计范围

本工程涉及自控仪表的部分处地磅房监控外,只有污水处理部分:涉及工艺子单元有:粗格栅及进水提升水井、厌氧反应器、氨吹脱吸收塔、生物处理/滤池、过滤池、出水池以及各工艺单体之间的工艺管道等。

根据工艺生产流程及测控要求配置物位、流量、水质分析等仪表。 根据工艺设计运行要求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报警、安全保护装置。 仪表信号的传送显示、设备状态信号控制命令的传送。 8.5.3设计方案

根据本工段测控对象特点,选取计算机控制方案(PLC+工控机)。该系统将所有测控信号引至污水场控制室PLC控制柜内的PLC控制单元,在PLC控制单元内集中检测控制,采集各设备的工艺参数,并进行分析处理。在工控机的CRT上动态显示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且将这些数据不断保存、更新。且可随机完成打印、报表、超限报表等工作。计算机还可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操作人员修改控制的指令提供数据依据。操作人员可通过工控机的鼠标或键盘发出控制指令。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为优化系统控制、提高经济指标提供可靠依据。

控制方式描述:

控制方式设计为:就地手动控制、远程遥控控制、自动控制,三种方式的控制级别由低到高为现场手动控制、遥控控制、自动控制。

现场手动控制:在现场控制设备上的“就地/远程”开头选择“就地”方式时,通过现场控制设备上按钮实现对设备的启/停、开/关操作。

遥控方式:即远程手动控制方式。现场控制设备上的“就地/远程”

76

开关选择“远程”时,操作人员可通过仪表控制室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监控画面用鼠标或工业键盘选择“遥控”方式对设备进行启/停、开/关操作。

自动模式:现场控制箱选择“远程”方式,在控制室工控机上“自动/遥控”设定为“自动”。这时,设备的运行完全由控制系统根据工况及生产要求自动地完成对工艺设备的运行或开/关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放置于控制室内。 8.5.4控制系统功能

(1) 控制系统采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参数、电气参数及电气运行状态。

(2) 在CRT上显示工艺流程图、工艺参数、电气参数及电气运行状态。 (3) 设定工艺参数、调节重要工艺过程参数、控制工艺设备的运行。 (4) 完成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数据统计、建立数据库、生成报表打印功能。

(5) UPS将保证突发停电后控制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 8.5.5仪表及自控设备的选取

现场测量仪表(液位、流量、PH计、溶解氧)选用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或国内具有代理能力的进口产品,计算机控制系统选用技术成熟可靠产品。

总之,现场仪表及测控系统选用可靠、耐用、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来满足工艺需求。

77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1.1编制依据

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修订版)

9.1.2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1、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本项目主要隐患为财物安全、生命安全、质量安全、消防安全。财物安全涉及建筑材料、设备设施、工程资金、工程合同、财务账簿凭证及招投标等文件;生命安全涉及现场施工安全、用电安全、机械操作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后勤服务安全;质量安全涉及建筑材料标准、设计标准和施工技术标准。危害程度中等。

2、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本项目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因素。 9.1.3安全措施方案

业主和施工企业、监理人员、项目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观念,严格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监管,做到业主负责,专人专管,各尽其责,层层把关,文明施工,谨慎作业,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此外,强化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规范建筑工人的行为;非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施工区,为项目建筑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78

对于噪音超标的部位,采用隔离、减震等措施,保证其噪音值达到劳动部门要求,并对上述车间内工作的工人辅以防护工具确保工人身体健康。

供电安全。根据要求,用电负荷确定为三级负荷。综合考虑安全和电力设备经济运行等因素,拟建一配电室,安装防雷装置接地。

9.2消防 9.2.1编制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9.2.2消防措施 1、填埋区

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第8.0.3规定:填埋库区除应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中戊类防火区采取防火措施外,还应再填埋场设消防贮水池,水池与生活水池合并,水池容积150m3,内设水位控制,保证消防水量。配备洒水车,储备干粉灭火器灭火沙土。

同时,应配置填埋气体监测及安全报警仪器。 2、总平布置

平面布置中,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标准》GB50016-2014等规范的要求。

同时在场区周围留出不小于8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同时在管理区中设置了消防泵房水池,并在库区周围设置了防火垃圾管道。

3、建筑设计

填埋场建、构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砖混结构建筑墙体材料为多

79

孔砖,框架结构墙体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满足《规范》第2.0.1 条规定。

消防水泵房为戊类,满足《规范》第3.1.1 条规定。

生产及办公用房为四层,设有两部疏散楼梯,以及其它建筑物安全疏散均满足规范第3.5.1,5.3.1条规定。

4、给排水

本工程最大体积的建筑物为生产及办公用房,建筑物耐火等级为Ⅱ级民用建筑。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物内可配置相应的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若干。管理区室外消防用水量10l/s,消防管网可与生活管网合并,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

5、电气工程

1)全厂建构筑物均为一般环境。

2)线路敷设采用铜芯电缆、导线穿钢管或阻燃型PVC管保护。消防电源为独立电源回路,室外部分电缆外护套,材质均应采用绝缘非延燃型材料。

3)为防止直击雷,对较高、体积较大建构筑物设置明装避雷带。 6、暖通工程

机修间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必须设置机械通风设备,对于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采用防爆阻燃型的通风设备,换气次数应大于12次/时。

化验室含有易燃物质,设有通风装置,换气次数为8-10次/时。

80

第十章 节能

10.1节能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节能技术规定,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

2、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严禁采用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已淘汰的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3、在规划中引进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利用太阳能减少非可循环利用能源的消耗。

4、设计时,在保证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供水、供电线路,减少线路能耗损失。

5、总平面布置:各建筑根据用地条件尽量合理布局,使其采光通风良好。

6、建筑设计尽量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减少采光、暖通耗能。 10.2编制依据

10.2.1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3、《江西省节能监察办法》 4、《江西省节约能源条例》 5、《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10.2.2指导性文件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

81

2、 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

3、《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 2011]第6号令);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年修订); 10.2.3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

1、《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 2、《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改委 2005.04.21 3、《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GB17167- 2006 4、《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2589-2008 5、《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2004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 8、《道路节能灯具系统节能认证技术规范》CQC3105-2009 9、《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43号令) 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11、《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 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

82

10.3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本项目属市政基础设施,由于耗能环节或工序少,相对于一般的工业项目而言,它的能耗指标是很低的。本项目主要的能耗环节或工序是填埋工段及渗沥液处理站。

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耗能环节及工序为:

整个填埋场除生活、绿化、洗车用水外,主要有耗电、耗油、耗药场所以下几部分。

(1) 填埋区

填埋工段是全场最大的耗能工段,以消耗柴(汽)油为特征。主要的耗油设备有压实机、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及自卸汽车等填埋机械。

(2) 渗沥液处理站

该生产区负责对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有耗电及各种药剂。 (3) 管理区

管理区为整个场区的行政管理、集中活动场所。主要为用电负荷,有照明、空调机、深井泵房。

10.3.1用电量

项目耗电主要用于渗滤液处理及生活用电,项目装机负荷为200KW,建筑需要系数取值为0.8;按功率因数cosΦ=0.92计算,则项目的装机负荷为177.78KW,有功计算负荷为160KW。

项目年用电时间为365天,日均用电时间为8小时,即年用电量为160KW×365×8=46.72万KWH。

10.3.2用水量

项目设计用水量主要为生活用水量、洗车用水、道路及绿化用房,项

83

目日用水量为47.3m3/d,用水天数取365天,即项目年用水量为1.73万吨。

10.3.3用柴油

项目柴油主要为填埋工段,主要的耗油设备有压实机、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及自卸汽车等填埋机械。项目年用柴油量为30吨。

10.3.4综合能耗分析

项目投入使用后,年用电量为46.72万kWh,年用水量为1.73万吨, 年耗柴油为30吨,项目能源消耗折算标准煤总用量为102.61吨标准煤/年,项目主要能源品种及年需要量见下表。

能源消耗综合表

能源种类 电 年 耗 能 量 柴油 计量单位 Kwh 吨 年需要实物量 46.72万 30 参考折标系数 0.1229 kgce/kWh(当量值) 0.334kgce/kWh(等价值) 1.4571 kgce/kg 年耗能量(吨标准煤) 57.42(当量值) 156.05(等价值) 43.71 101.13(当量值) 199.76(等价值) 年耗能量(吨标准煤) 1.48 1.48 102.61(当量值) 201.24(等价值) 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 耗能工质种类 水 计量单位 年需要实物量 参考折标系数 T 1.73万 0.0857 kgce/t 耗能工质总量(吨标准煤) 项目年耗能总量(吨标准煤) 10.4节能措施

为节约能源、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对于不同的耗能环节、耗能设备采取以下措施。

(1) 填埋作业尽量选用油耗少的车辆及填埋机械;

(2) 所有泵、风机、电气设备等均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 (3) 场(站)区道路照明采用感光自动控制,建筑物内灯具控制根据生产运行要求及自然采光情况分组控制。

84

供电设计采用新型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

(4) 场内排水尽量采用重力流导排,必须要提升时,选用效率较高的渗沥液输送泵。

(5) 选择合理有效的渗沥液处理工艺,降低能耗。

(6) 合理组织场内交通,减小厂区内车辆运输距离,降低油耗。

85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11.1概述

拟建项目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工艺处理过程中,要力争不再造成二次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

11.2编制依据

(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4554-93 GB3838-2002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4)《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4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11.3污染源 1、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填埋气体、粉尘。 (1)填埋场气体

垃圾填埋后,其中的有机物逐渐生物降解并产生一定量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H4和CO2,约占填埋气体的95%~99%,其对人体无害,但CH4在空气中的体积占5%~15%,容易引起爆炸。另外还有填埋气体中还含有NH3、H2S、N2和H2等,NH3和H2S气体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为强烈刺激气体,大量气体逸出的地方有恶臭,且H2S对人体有毒。

(2) 填埋场粉尘

车辆行驶扬尘;垃圾、覆盖土运输、装卸、压实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大风扬起路面及填埋场作业面的尘土。

86

2、场区污水 (1)污水来源

场区污水主要来自填埋区产生的垃圾渗沥液、生活污水及冲洗车间地面和垃圾运输车的污水。

(2) 污水排放量及去向

填埋场的渗沥液和其他生活、生产污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一级排放标准。

3、固体废弃物

主要来源为填埋场的废纸、塑料等能被风吹起的轻质物。 4、噪声

噪声主要来源于填埋区的作业机械噪声及运输车辆交通噪声。 5、臭气

臭气污染主要来自垃圾填埋区的渗沥液以及垃圾本身等散发出的气味。 11.4环保措施

1、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 (1)填埋气体

填埋场建立由导气石笼和渗沥液排导系统组成的气体导出系统。填埋气体可经该系统排入大气或采用燃烧装置,用甲烷报警器和燃烧装置监测控制填埋气体。

(2)扬尘

为了防止大风天气塑料袋、废纸等轻质垃圾飞散,除及时覆土外,还应设置移动式罩网控制垃圾飞散;对于填埋场扬尘的控制,必须在进出道路和作业面进行洒水和及时清理。

87

2、污水处理措施 (1)填埋场防渗

为了防止填埋区垃圾渗沥液污染地下水,用GCL+HDPE土工膜对填埋库区进行水平防渗。

(2)垃圾渗沥液处理

为了减少垃圾渗沥液的量,应防止填埋库区周围雨水进入库区,因此在雨水有可能进入库区的地段设置截洪沟,以便即时、有效排导雨水。填埋区垃圾渗沥液通过渗沥液排导系统和石笼收集并统一进行处理,最终由污水处理区处理。在渗沥液处理站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仪器,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

(3)生产管理区生活污水

生产管理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排放标准时再与经过处理后的渗沥液一并处理。

3、固体废物处理

为防止在强风天气中垃圾飞散,除采取覆盖措施外,还需考虑设置移动式栅栏,如钢丝编制网,防止轻质物飞散。另外,为防止填埋作业尘土飞扬,可以利用垃圾渗沥液进行喷洒。

4、噪声控制

垃圾填埋场大部分机器设备噪声在选型上均控制在85dB以下。对噪声较大的机具和设备,可以采用消音、隔音和减振措施,这样可以减少机具和设备的噪声污染。

5、臭气控制

除加强日常管理外,夏天可以适当喷洒除臭药剂。

88

6、环境绿化

填埋区应当边填埋边绿化,除种植树木外,可种植经济作物或草皮扩大绿化面积,改善环境。

11.5环境监测

从垃圾进场开始,即应密切注意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为确保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目前填埋场要求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制度。本填埋场设置监测井。位置分别在主坝附近、副坝东面、填埋区南面、北面、渗沥液处理区下游。本填埋场还需设置专职监测分析人员,设置出水口在线监测系统,增添环境监测仪器,且监测数据定期送至管理办公室,使监测站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环境监测站的任务是定期监测填埋场渗沥液、渗沥液处理区出水、填埋场监测井井水以及监测场区大气环境、填埋气体、土壤等。同时做好监测数据的归档工作。

填埋场的环境监测项目、采样及分析方法均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99-2008)执行。主要内容如下:

1)渗沥液水质、水量

监测项目:PH、COD、BOD5、NH3-N、SS和大肠菌值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个月一次,第二年后每季一次。 监测布点:库区渗沥液导出管出水口,调节池出口,渗沥液处理站排放口。

2)地下水水质

监测项目:PH、COD、NH3-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硬度、氯化物、硫酸盐、大肠菌值和重金属离子等。

89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前进行一次本底监测;启用后,丰、平、枯水期各一次。

监测布点: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设监测井。 3)填埋气体成分

监测项目:CH4、CO2、CO、O2、N2、H2S和其他可燃气。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月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导气石笼排出口。 4)填埋场的噪声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年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渗沥液处理区设备及场界、填埋区设备及边界。 5)大气环境

监测项目:TSP、CO2、NO2、CH4、CO、H2S和臭气。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后每月监测一次。

监测布点:年主导风向上风向、场区内、年主导风向下风向。 6)地表水

监测项目:PH、COD、BOD5、NH3-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硬度、大肠菌值和重金属离子等。

监测频率:填埋场启用前进行三次本底监测;启用后,丰、平、枯水期各一次。

监测布点:场区天然排水沟。 7)蚊蝇监测

监测项目:蝇指数以只/h表示

监测布点:填埋场内每隔50m设置一点。

90

8)后期监测

在封场后的10~13年内要继续对场内大气、渗沥液、噪声、填埋堆体内气体及蚊蝇进行监测,监测周期视测试结果而定,从每季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当监测结果表明填埋物已稳定无害后,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宣告结束维护。

11.6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设备

根据建设部主持编写《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有关规定,拟定该场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如表11-1。

表11-1 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

序号 1 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名称 溶解氧测定仪 化学需氧量测定仪 生化需氧量测定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物理天平 酸度计 生物显微镜 恒温培养箱 恒温干燥箱 高温炉 电热水浴锅 蒸馏水器 电炉 离子交换纯水器 电动离心机 真空泵 灭菌器 磁力搅拌器 电冰箱 大气采用机 空气采用机 便携式气体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 规格 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数量 2 1 1 1 2 2 2 1 1 1 1 2 1 1 1 1 1 1 4 1 1 1 2 1

91

11.7防治灾害

本垃圾处理属环境治理工程,其成功建设运行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因此工程的前期应对工程建设及建设完成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进行评价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工程前期考虑不周、缺少预见性,或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工程实施的灾害处理不当,都将有违工程建设的意义,对附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浪费。

本工程设计已经充分考虑了下列问题:

1、建筑物的抗震,尤其是垃圾填埋场,参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必要的抗震验算。

2、尽管场区的自然边坡是稳定的,但基岩开挖后不可避免地存在人工边坡的稳定性及支护问题,本工程设计和投资概算中已经考虑了上述问题。

3、场区内设置永久截洪沟,减少了填埋区内的雨水汇集及渗沥液量,也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4、垃圾填埋作业中及封场后,填埋气体导气系统将垃圾厌氧发酵后产生的甲烷等危险气体进行了有组织的导排最终处理,能够防止爆炸燃烧等灾害发生;而渗沥液导排系统能将渗沥液中有害污染物有组织地收集至调节池,送至渗沥液处理站加以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城市污水管网,不造成二次污染。调节池采取浮盖措施,确保渗沥液不外溢。

11.8水土保持

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必然会对附近区域的自然条件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本设计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问题,采用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在库区周围设置永久截洪沟,保证清污分流,将

92

填埋区以外的雨水直接收集外排;其次在场区内、场区四周及封场后的垃圾填埋体上进行绿化种植,形成优美的环境;在填埋区周围设计了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填埋所用覆土的取土场,在挖掘过程中做好边坡的稳定,挖后场地可做为绿化用地;在渗沥液调节池与垃圾坝之间留有较大的绿化场地;在生产管理区进行重点绿化,以营造优美宜人的环境。

93

第十二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12.1企业组织

宁都县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单位宁都县城镇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后隶属于宁都县环境卫生管理处,上级职能主管部门为宁都县城市管理局,宁都县垃圾处理场属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宁都县城市管理局主要领导负责协调解决实施中主要问题及外部事务,下设计划部和工程部等主要职能部门:

计划部负责项目实施前期工作,征地、拆迁、三通一平等; 工程部负责项目实施中具体施工问题; 财务部负责项目的资金管理;

经营管理部负责竣工验收后的运营及日常管理。 12.2生产组织系统

本垃圾处理厂生产组织系统实行场长负责制,整个组织系统见下图: 组织系统结构见图12-1:

生活垃圾处理卫生填埋场 生 产 技 术 部门 环境监测部门 后勤保障部门 综合管理部门 卫生填埋区

渗沥液处理站 机修车间 其他 图12-1 垃圾综合处理场组织结构示意图

94

12.3工作制度与劳动定员 1、工作制度

垃圾场建成后全年365天运行,除污水处理及值班人员三班工作制外,其余均为一班制工作。

2、培训管理

在填埋场的设备安装及试运行阶段需要聘请有关技术专家指导,对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同时总结一期工程运行经验,并组织有关人员参观、考察国内外卫生填埋较成功的城市、地区,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熟悉垃圾填埋工艺,掌握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培训还应不断发展,根据任务的难度区别对待,但须保证大多数员工每年至少经过一次培训、再培训。所有新员工必须接受正规的入门培训,使他们了解岗位责任及操作规范。

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使填埋场得到有效利用,保证作业安全,并不引起环境的问题。针对填埋场实际情况、结合填埋工艺,得出如下管理措施:

(1) 作好填埋计划工作,使填埋作业在尽量小的工作面上进行; (2) 合理进行推铺、压实工艺,各填埋层尽量薄,保证使填埋的垃圾量最多;

(3) 落实填埋场日覆盖、中间覆盖和终场覆盖措施,从工艺上防止垃圾飞扬、蚊蝇孳生、臭气扩散,确保雨污水分流,减少渗沥液产生量;

(4) 维护好填埋作业机械,确保填埋场内交通组织畅通; (5) 保证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填埋场内交通组织畅通;

(6) 加强对降雨、暴雨排出水等地表水的管理,并及时将其排出。 (7) 提高渗沥液收集与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水平,并通过加强监督

95

等手段即时对该系统运行状况作出判断,指挥现场操作人员及时调整;

(8) 由于填埋气体的控制问题将逐步显现,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加强对填埋气体的管理;

(9) 及时清除散落垃圾,避免垃圾有碍观瞻,污染周围环境。 (10) 时刻注意防止火灾发生,如果一旦发生火灾,应及时采取灭火措施。

以上管理措施具有原则性,它们应在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得到细化、深化。另外,所有管理措施的落实必须建立在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高标准员工队伍基础之上,与此相适应,应该建立高效的监督、惩罚、激励管理机制来保证。

3、劳动定员

根据建设部有关规定进行编制,项目建成后,企业在册职工人数为21人,其中生产人员15人,服务人员6人。

96

第十三章 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13.1项目建设工期

根据工程资金筹措情况及设备材料招标进度安排,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

13.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为了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严格要求按照基本建设的程度,循序渐进来安排实施。本项目计划从以下三个阶段实施。为加快建设速度,缩短建设周期,各阶段允许有一定交叉。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编制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计划任务书;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进行项目工程设计等工作。

第二阶段:施工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建设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准备、具体工作内容:

1)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建设进度安排、资金使用安排、主体与设备配套相互衔接、编制招标文件、进行施工阶段招标、选择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

2)建设准备。作好技术准备,搞好“四通一平”工作;修建临时生产和生活设施;协调图纸和技术资料供应。

组织施工:按计划、设计文件的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 生活准备: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培训。 第三个阶段:竣工投产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工作。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