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加成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详解】A、某DNA病毒把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B、线粒体肌病为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为母系遗传,若夫妇中丈夫患该病,则子女均正常,若妻子患该病,则子女全部患病,B正确;
C、皱粒豌豆的染色体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使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结构改变,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
因控制,而多对等位基因不一定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可以在肺炎双球菌的核糖体上进行
B.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通过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
的C. 在没有受到抗原刺激的情况下,少数B细胞经淋巴因子作用后就可开始增殖、分化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信息分子的来源及作用的靶细胞: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作用;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作用于相应靶细胞膜上或胞内受体;淋巴因子----T细胞产生,作用于B细胞。
【详解】A、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故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可在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进行,A错误;
B、有的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的,如性激素,B错误;
C、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并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此种防治措施为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D。
7.科学家以真核生物绿藻为材料,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下图为部分实验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
(2)绿藻和蓝藻都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小球藻属于常见的一种绿藻。小球藻和蓝藻在细胞结构上的显著区别是后者 ___,两者在ATP的合成场所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不同于后者的场所是 ___,两者细胞内的____(填“吸能”或“放能”)反应一般都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
【答案】 (1). 用红光(或波长为660nm的光)和远红光(或波长为710nm的光)单独照射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基本相同,两种光同时照射植物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且大于单独照射的总和 (2).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线粒体、叶绿体 (4). 吸能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相结合,而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绿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详解】(1)由题图可知,单独用波长为660 nm的红光照射绿藻和单独用波长为710nm的远红光照射绿藻时的光合速率基本相同,而用两种光同时照射绿藻时光合速率增加,并且远大
于单独照射的总和。
(2)小球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因此两者在细胞结构上的显著区别是原核生物蓝藻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生物小球藻细胞中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而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和叶绿体,故小球藻不同于蓝藻合成ATP的合成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ATP水解反应伴随能量的释放,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ATP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图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图中通过③一④一⑤一胃粘膜壁细胞一胃酸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调节,与通过①一②一胃粘膜壁细胞一胃酸的调节过程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分析,后者的调节特点是____ .
(2)市民在参加城市冬季马拉松运动中,起跑前皮肤的 ___感 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开跑一段时间后,选手的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红,直接原因是____。
(3)在丛林探险中,人体容易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它是一种嗜神经性较强的病毒。某些位于突触间隙的病毒与突触结构中 ___上的受体识别后进入神经末梢,在细胞中移动方向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最终入侵到神经中枢,引发病毒血症。机体在再次抵御某种病毒的攻击时,体内由____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该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这种细胞死亡属于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 (3). 冷觉 (4). 皮
肤毛细血管舒张(流到体表的血流量增多) (5). 突触前膜 (6). T细胞和记忆T细胞(或记忆细胞) (7). 细胞凋亡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免疫调节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两种。 【详解】(1)由图可知,③→④都是神经细胞参与,所以这段属于神经调节,然后通过③④过程进而控制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出来胃泌素,胃泌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在胃粘膜壁细胞,也就是⑤过程。所以从③→④→⑤为神经-体液调节;而①→②→胃粘膜壁细胞分泌胃酸,这个过程都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
(2)参加冬季马拉松运动,人体感受寒冷刺激的是分布在人体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开跑一段时间,选手体内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同时也要增大散热,所以此时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流到体表的血流量增多。
(3)正常情况下,兴奋在突触间只能是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而这个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导致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所以病毒作用在的是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前膜;如果病毒是再次侵入人体内而引起的免疫即为二次免疫,所以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T细胞,一个是第一次免疫时所产生的记忆T细胞;而体内对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及图示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某二倍体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分布未知。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