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检测七 下载本文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高二语文同步检测七 期中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濒危(pīn) 粗糙(cüo) 摒弃(bǐnɡ) 谑而不虐(n?a) ....B.佳肴(yáo) 抹布(mü) 癖好(pī) 惫懒(bai) ....C.滂沱(pánɡ) 狙击(zǔ) 毗连(bǐ) 怙恶不悛(ɡù) ....D.黯淡(àn) 丛冢(zhǒnɡ) 攫取(ju?) 模样(mó) ....答案:C

解析:A项“濒”应读“bīn”,“谑”应读“xua”;B项“癖”应读“pǐ”;C项“滂”应读“pünɡ”,“狙”应读“jū”,“毗”应读“pí”,“怙”应读“hù”;D项“模”应读“m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

B.对这两支球队之间多年的积怨,球迷们早已讳莫如深,无需赘言;究竟哪队技高一筹,今....晚比赛可见分晓。

C.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D.听说此次软件开发大赛强手如林,王刚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自己的基本技能虽然过硬,但身无长物,如何取胜? ....

答案:C

解析:A项“暴殄天物”指任意糟蹋东西,“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在此句中使用对象错误;B项中“讳莫如深”是紧紧隐瞒之义,在此不合语境;D项“身无长物”形容贫穷,除必需品外,没有别的东西,用在此不合语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极光的亮度变化很大: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月亮的亮度。 B.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C.陕西五位农民为国家文物部门献出的数十件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D.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尽管是老问题,却依然是今年“两会”委员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答案:D

解析:A项中“亮到”赘余;B项中“财产”包括“房屋”“庄稼”等;C项中修饰部分中心词位置不当,“青铜器”应移至“价值”后,中间加“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________。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中年完成他们的思想体系。 ①出自青年之口比出自老年之口轻薄百倍 ②出自老年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③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人

④因此中年人更受到它的钟爱 ⑤世上一切真正杰出的人

⑥世上一切真正杰出的哲学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第一句所引的话的话题是“老人”,要保持话题一致,因此选②;第三句的话题是“哲理”,因此选③;最后一句应选⑥,因为只有哲学家才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课文,完成5—8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5.周朴园制止打大海的原因是( ) A.用虚伪的仁慈来掩盖他的残忍。 B.他怕事情闹大,打伤了人不好收场。

C.显示他的威严,表明周家上上下下都要服从他。

D.鲁大海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他不愿意当面看他挨打。 答案:D

解析:周朴园虽然很坏,但从与侍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上也有一些真情的。 6.“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反映侍萍怎样的心情( ) A.痛苦不堪,悔恨莫及 B.满腹心酸,欲说不能 C.随机应变,不露痕迹 D.惊疑不定,闪烁其词 答案:B 解析:这句话反映了侍萍心里由矛盾到痛楚到愤怒的复杂变化过程,其中潜台词的容量大大超过了有声语言。

7.鲁侍萍欲言又改口的原因是( )

A.周萍毕竟是她的儿子,亲子之爱不愿意周萍处在“哥哥打弟弟”的尴尬境地。

B.不愿意伤害刚强、正直的儿子鲁大海,让他知道居然还有一个“强盗”似的父亲和哥哥。 C.残酷的现实使她觉悟到周鲁两家是势不两立的,阶级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D.阶级对立的现实使她感到周鲁两家完全是两样的人,亲子之爱也无法改变对立的现状。 答案:D

解析:经过三十年的苦难,鲁侍萍已经成了一个很理智的人了,面对着狠心抛弃她的周朴园和不认识的变坏了的亲生儿子周萍,虽然欲言,但她没有冲动,认识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和自己不是同类人了。所以D项更确切。

8.周萍与大海同是周朴园的亲生儿子,二人反目为仇,其立场、思想、性格对立,根本原因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是( )

A.因为周萍生活在周朴园身边,大海生活在侍萍身边。 B.二人的阶级地位不同。

C.周萍能继承周朴园的遗产,鲁大海不能继承。 D.二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回答与上题有些相似,但角度不同。看完剧本之后,会引起读者思索,同是亲兄弟,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并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须对照全文思考问题。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一枚古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还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素来自尊心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聚会一次。有一年,他们在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边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辞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弄杯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了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众人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了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毫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格兰汀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金币。真相大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呢?”格兰汀嗔怪道。雷勃那呆滞的目光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9.下面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一是交代了雷勃的性格特点,二是为故事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 B.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弗朗科·雷勃素来自尊心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写和结尾所写并不矛盾,这样写的目的是前后形成对比,表现了主人公性格的变化,揭示了作品主题。

C.小说结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搜身的。对此,前文至少有三处伏笔,一是雷勃红着脸拒绝搜身;二是雷勃说他没有偷金币,所以不允许搜身;三是雷勃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D.小说以一枚古金币为线索,通过金币的失而复得,展现了返乡老战士之间的友情。 答案:D

解析:分析小说的主题必须要联系具体情节,本文讲述的是雷勃被误解的故事,并不能表现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出返乡老战士之间的友情。

10.下面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短小而意蕴深刻,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并含蓄地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罪魁是战争。

B.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悲惨境遇的描述,高度赞扬了雷勃这样的穷人的自尊与坦诚。 C.小说讲述了一枚古金币失而复得的故事,批评了人们常犯的主观臆断的错误。

D.小说主题鲜明深刻,通过一个微小的故事,揭露了互相猜忌的人际关系,指出雷勃的悲剧就是这种关系的必然。 答案:A

解析:战争已经结束,虽然雷勃受到了战争的伤害,但具体到本文却不是谈的主要方面,他被误解并非战争造成的,所以说“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罪魁是战争”是错误的。

第Ⅱ卷(综合题 共90分)

四、(10分,每小题5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2)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

答案:(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2)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3)玉不琢 不知道 五、(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催泪手绢

W先生将要进入他一位朋友的追悼会现场,忽然被一个陌生的男子拦住了去路。陌生人满脸皱纹衣衫破旧,像个叫花子。W先生下意识地把手伸进兜里摸出几枚硬币,陌生人却制止了他。

“对不起!先生,我想打扰一下好吗?”陌生人一脸诚恳地说。 W先生站住了。

“您需要帮助吗?”W先生彬彬有礼地问。 “哦,先生,是这么回事。”陌生人说,“我是个考古学家,近来我考证到我们现在人类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