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下载本文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加,同) .五、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与难相对) .3.长跪而谢之(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

4.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成直线) .5.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1.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2.休祲降于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休祲于天降”) 七、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

⑶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⑺逆寡人者(抵触,不顺从) ⑻非若是也(这样) ..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 碰,撞;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 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

5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错同“措,放置”)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八、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九、常考点

6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注音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衾(qīn) 容臭(xiù) 烨然(yè) 緼袍敝衣(yùn) 二、文学常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有赠序和书序之分,这是一篇赠序。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表行走。 .

7

2.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4.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文中指香气 今义: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 .5.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五、一词多义 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3.俯身倾耳以.

请(相当于“而”)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以是,即“因此”词,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从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2.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 足

1.以中有足.乐者(副词,足以,足够) 2.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至

1.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底) 若

1.烨然若.神人(好像)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之

1.弗之.怠(代词,抄书) 2.走之.

送 (代词,它,指书) 8

;第二个“以”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