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下载本文

臣自比(或“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才能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自以为西去长安就可以像朱买臣一样风云际会、青云直上,实现远大抱负。其自慰自信、满怀希望之情溢于言表。③直抒胸臆。末两句激情洋溢,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踌躇满志、慷慨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其自傲自负、高昂乐观、坚信未来的心理。诗人急切求用、渴望功业(积极进取、豪迈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每点分,手法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内容和情感分。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分)

寄湖南张郎中旅次 昱戎 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寒江近户漫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

洛阳城。 梦春 参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①次:途中止宿的

处所。②漫:放纵。③美人:古诗文中多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注] [ 人。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既可指容色美丽的人,也可指品德美好的人。) 这一核心意象营造诗境。 (分 ()这两首诗都选择了 诗中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参考答案:梦) 答:

而岑诗题目就叫“春戎诗中“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直接写“梦”;解析: 梦”,

分析这两首诗前两句抒情方式的差异。(分()

解析: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前人评说,戎诗借景抒情。“归梦”是本诗的诗眼。诗中6 / 15 的“归梦”写梦中返乡容易,突出乡思之深切。“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第一句里的寒江点出天气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这江水触动诗人的思乡情。第二句中一个“乱”字激起诗人情感的波澜。岑诗侧重即事抒情,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风入洞房,春色人间,引起感情的波动。在这美好的季节,怎能不怀念远方的美人?本题应从表现手法的使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再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戎诗以景烘托怀人之情(或“借景抒情”),极写江畔寒气逼人,江水恣意流淌、声声入耳,竹影临窗、乱月穿户,以环境的寒冷、纷乱烘托羁旅之人心境的纷乱,自然引出羁旅之人梦中怀人的诗行。岑诗侧重即事抒情,写季节的更换引起感情的波动。“美人”“湘江”,用典抒情,不点明所思之人为何人,所处之地为何地,使诗歌意境朦胧,情感含蓄蕴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分) 采 玉 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采 桑 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韦诗中以 ,唐诗中以 ,分别揭示了人物

“泪”的根源。(分) “哭”

参考答案:征白丁 收新丝

()《采桑女》这首诗中,在塑造采桑女的形象上有何艺术特色?试结合全诗分析。(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艺术特色。指向性非常明确,塑造人物形象可从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②通过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的无奈焦灼。 7 /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分) 晚归山居 刘 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颔联中“频忆”和“独寻”分别表达了诗人 和 的思想感情。(分) 参考答案:思念故园 孤寂惆怅 ()赏析后两联的艺术手法。(分)

答:

参考答案:①以声衬静(衬托、反衬),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随云水而动,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悠远而微茫,以此感受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仿真综合练(二) 宋代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分) 卜 算 子

[注]

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词的前两句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海棠花之美的?(分)

答:

参考答案:花之态、花之色。

()词的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请分析这首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分)

答:

参考答案: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词中明写惜花,实际上8 / 15 是用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分) 初见嵩山

[注]

耒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诗中的“清瘦”形容山峰,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

的特点。(分)

参考答案:拟人 高峻挺拔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分) 答:

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分) 半 山 亭 于 石

[注]

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万叠岚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 岚:山间雾气。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半山亭周围环境 的主要特点。(分) 境特点。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了解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然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描写的环

参考答案:幽静

()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活用现象或使用了修辞方法9 / 15 的,都要点明),然后结合诗句展开联想描述字的具体景象,最后揭示字营造的意境、照应的结构或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忽:忽然,突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②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分) 贺新郎·秋晓 蒋 捷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注] 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词。 ()上阕通过“鸦啼凄,鱼肚白的天色;屋外点点残星,淡淡月光;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等景物,描绘了一幅 的清晓秋景图。(分) 造的是一种萧瑟凄凉的秋晓图景。 参考答案:萧瑟凄凉

()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分)

答:

解析:从上阕的词句看,啼鸦、寒峭、秋晓、灯梦、嘶马、搔首、窥星、微黄、数朵等,一起营

解析:从下阕看作者的感情,注意题目已经明确其感情“复杂”,答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词中借对秋晓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愁”“恨”:①悲秋之情,写出时光流逝,岁月易老的中年怀抱;②沦落天涯和故里难归之愁;③亡国之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分)

南康望湖亭 轼苏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术已虚。许国心

犹在,康时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10 / 15

[注] ①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本诗首联通过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 的情感基调。(分) 参考答案:凄凉感伤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从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由意象分析得出意境,再判断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