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下载本文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有关“和”的哪些含义?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有人认为,轰轰烈烈读国学,这很好,但也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不然效果适得其反。请你结合下面两句话中的其 中一句谈谈如何真正地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选自《三字经》。意为:三纲就是,臣民服从君主,子女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选自《论语》。意为: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订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二、寻和之用

1.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又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2.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享和之用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小组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议事规则

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 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

2.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微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3.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四、作业: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以和为贵》教学后记

喜欢“和”来源于这篇综合性学习。以前总是片面的认为,“和”阻碍了自己前行的脚步,是一种负累。这种认为,来源于无知。教学相长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体现最为明显。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将相和》,只是感动,总以为这是古人杜撰出来迷惑今人的幌子。对于“和”存在着很多偏颇的认识。或许是对现状有些失望吧。

走近“和”,才发现“和”的美妙:

中华文字中“和”字的构字法就能看出其中给予多少美好的愿望。“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和”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正在丰富者我们的处世行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承给孩子们。使他们能将这种思想发扬,让我们的社会和谐而富有生机。

走近学生,才发现学生需要“和”的熏陶:

学生对于“和”字的理解,仅仅来源于一些词语,比如:和谐、和睦、和美等。至于什么是和谐,怎样才能和谐,一概不知。对于“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点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传承了。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和”的含义,“和”的发展历程以及“和”在中华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他们说受益匪浅,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大型的演出,比如春晚,运动壶开幕式,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和”的文化元素了。

通过教学,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学习中,真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孩子们很热爱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

对于自己,亦是有重要的作用。学无止境,需要自己沉下身来,沉下心来,做好工作,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

和学生在学习中,一起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与幸福。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