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下载本文

3. 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A Rx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R′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V 变阻(“一上一下”) 滑动变阻器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

“-”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减小误差。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U R1 ⑵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 R2

I

4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1)原理: R?U I(2)电路图如右图:

(3)灯丝的电阻在不同的亮度时测出的电阻不同,说明灯丝的电阻与灯丝的温度有关。 三、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理解: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

37

度。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nR0 .

4、分压定律:文字: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字母:U1/U2=R1/R2 U1:U2:U3:…= R1:R2:R3:… 四、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理解: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

增大。

特例: 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R0/n .

RR 求两个并联电阻R1、R2的总电阻R= 12R1+R2

4、分流定律:文字: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 字母:I1/I2= R2/R1

五、解电学题的基本方法: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第十三章 《机械功和机械能》

一、机械功(用字母W表示)

1、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3、功的单位:焦耳,用字母J表示,把两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1J 。 4、功的计算公式:W=FS 使用公式时要注意:

①各量的单位:W用J,F用N,S用m ②其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

38

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 二、功率(用字母P表示)

1、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其物理意义:用来表示做功的快慢。

2、主单位是W,常用单位是kW 换算关系:1KW=103W,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公式:P=W/t 各量选用的单位:功率P用W(瓦),功W用J(焦),时间t用s(秒)。 对于匀速运动可用P= Fv 各量使用的单位:功率P用W(瓦),力F用N,速度v用m/s 4、有公式P=W/t可知,功率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分析功率的变化时,两个因素不能顾此失彼。比如“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的说法错误,原因是做功时间不确定。 三、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1、把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用W有表示。把对人没用,又不能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用W额外表示。导致做额外功的因素一般有机械自重和各种摩擦。 2、有用功和额外功总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则W总=W有+W额外 3、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 4、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器 材: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子移动的距离S ③原 理:η=G h / FS(因为W有=G h 和W总=FS )

④步骤: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钩码,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不变。 ⑤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有:动滑轮的重、机械、绳子之间的摩擦、提升重物的重力。 A同一重物,动滑轮越重,则额外功相对就多。机械效率越低 B同一套装置,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机械效率越高。 C 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机械效率越低。 ⑥绕线的方法和重物提升的高度不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⑦用同一套滑轮组提升的重物重力增大时,机械效率变大。

⑧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动滑轮和绳的重力、减小摩擦、增大提升重物的重力

39

⑨根据S?nh,可以推出??G?hG?hG??,可见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只要测出物F?SF?nhnF体的重力G和绳子的拉力F,数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段数n,也可以计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样就不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上升高度h和绳子移动的距离S了。

5、沿斜面拉物体时的机械效率η=G h / FL 其中的F是沿斜面方向的拉力;L是斜面的长;G是沿斜面所拉物体的重力;h是斜面的高度。 6、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总功中有用功所占的百分比。可见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功率与机械效率二者互不影响。 7、机械效率的计算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W有用

= η ② 公式: W总 Gh

=

FL 斜 面: η

Gh Gh G = 定滑轮: = = η FS Fh F Gh Gh G = = η = 动滑轮: FS F2h 2F Gh Gh G = = η 滑轮组 = FS Fnh nF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五、机械能

1、能量:一个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各种能量的单位都是是J 2、知识结构: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

机 械 能

势能

弹性 势能

决定其大小的因素: 重力 势能

物体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势能就越大 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决定其大小的因素: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40 决定其大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