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下载本文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岳麓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各大经济区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解析:A、B、C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故选D项。 答案:D

3.人口迁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我国古代人口流动也比较频繁。纵观中国古代人口流动,其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答案:C

4.“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 A.两晋之际 B.秦汉时期 C.中唐以后 D.两宋之际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答案:A

5.《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 B.宋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 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宋书》”,可知材料所指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刘宋政权统治时期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此时南方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故A项正确。 答案:A

6.《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1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可知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 答案:B

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江苏 唐 15 7 宋 16 8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材料反映了从唐朝到清朝时期河南地区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中心的转移,这与自唐朝起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一致,故B项正确。A、C、D两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B

8.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开疆拓土移民戍边 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 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 D.安史之乱使得北人南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排除A项;经济重心移至江南是在宋代,排除B项;贞观年间尚未出现安史之乱,排除D项。 答案:C

9.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解析:据材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可知A项符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A

10.对下列人口统计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朝代 西汉 唐代 北宋 南方 人口(户) 2 470 685 19.8% 3 920 415 43.2% 11 224 760 62.9% 北方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9 985 785 80.2% 5 148 529 56.8% 6 624 296 37.1% 明 2 17 清 1 49 2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材料中的人口比例,不足以说明南北经济是否平衡,A项错误;由人口分布情况推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逻辑不严谨,B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了,故C项正确;北方人口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发展缓慢,D项错误。 答案:C

11.辛弃疾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解析: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贫富差距不大,从中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这是南方贫富分化的原因,但并非根源,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则强调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故选C项。 答案:C

12.“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解析:题干中“这一反差”指“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与“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由此可知从前北方“大族”文化兴盛,现在南方作为“寒士之新土”,在书籍数量方面超过北方,这体现出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

朝代 西汉 唐朝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38 256 28 898 7 871 12 137 4 364 8 081 698 2 484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

(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3

参考答案:(1)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3)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从南方征收的“上贡”布帛

种类 全国“上贡”匹南方“上贡”匹南方所占百分比 数 数 760 106 468 22 905 2 096 421 6 219 383 726 477 303 48 942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籍贯分布表

南方 南直 浙江 66 215

——刘德增《山东人》

材料三 清代状元籍贯分布表 南方 江苏 浙江 48 97

——刘德增《山东人》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时期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状况? (3)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国家财政仰仗南方。

(2)中国文化重心在南方,南方人才密集。

(3)正是因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才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0 安徽 9 广西 4 广东 3 湖北 3 福建 3 江西 3 贵州 2 湖南 2 北方 直隶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4 12 6 0 1 1 48 福建 31 四川 6 广西 2 贵州 0 江西 48 湖广 8 6 0 北方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7 28 7 4 2 陕西 8 65 99 51 72 94 81 82 99 106 481 44 906 2 876 105 6 611 468 744 555 829 48 951 锦、绮、鹿胎、透背 1 010 罗 绫 绢 纱、隔织、通贝等 绸 布 什色匹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