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茶具供人使用,使用产生动作
741、现代流行茶话会,唐代流行清明宴,清代流行吃讲茶
742、唐朝诗人李郢诗写道:“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需及清明宴。”
743、茶席情感美主要体现于真、善、美的情感内容。1)真。真即茶席内容所体现的纯真、率真、真实的感受和茶席形式表现中的真诚及人格力量。2)善。善即茶席内容所体现的某种道德因素。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及人性关怀诸内容,都是善的具体体现。 3)美。美在情感美的特征中,表现为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化,是情感美中最动人的一面,也是情感中保留最长久的一种感觉。总之,茶席之美,既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又要适应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做最大程度的美感创造。
744、台湾乌龙茶经改良后,首先在茶具上有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形态。其次在茶具的个件上,无论是形状、功能、演示、文化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茶艺在使用上更快捷、方便;在功能演示上更富有情趣;在文化内涵上也体现出一定的新意。 745、名茶的色泽是指干茶+汤色+叶底
746、茶会由来,早期记载 会,古时指盖子。《仪礼·士虞礼》载:“命佐食启会”。郑玄注:“会,合也”。合后引申为:会合、聚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五人共会其礼,皆是”。正式出现“茶会”一词,是唐代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的诗。 747、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
748、蒙顶石花和蒙顶甘露都是蒙顶山的历史名茶,原料都是采用嫩芽制作而成,区别是加工工艺不一样,蒙顶石花是扁平形绿茶,蒙顶甘露是卷曲形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多了揉捻这个工序
749、时尚茶艺流行于上海等大都市
750、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751、明朝立国后,太祖朱元璋发出了“罢造龙团,唯采茶以进”的诏令,停止了团饼茶的制造。于是,将散茶直接投入壶中沏泡饮用,逐渐成为饮茶的主流。适合直接沏泡的龙井茶也因此成为当时的贡茶。
752、风炉是唐代专用于煮茶的炉子。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订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质的用于承接炭灰。唐·陆羽《茶经》之器篇: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 753、龙井茶-虎跑泉 君山银针-柳毅泉 黄山毛峰-人字瀑布 武夷岩茶-九曲溪
754、黄龙山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1990以后黄龙山矿源细分为:紫泥、底槽清、红皮龙、白皮龙、本山绿泥、红麻子、白麻子、乌泥等,是炼制净水泥的最好原料。黄龙山底槽青矿料中的绿色“鸡眼”,在高温烧制后呈金黄色小颗粒,即“金砂隐现”的说法;而且颗粒分布平均、圆润,杂质少。
755、香料的种类繁多,茶席中所使用的香料,一般以自然香料为主。在自然的香料中,又注重从自然植物中进行香料的选择。因为自然界中具有香成分的植物十分广泛,采集也比较容易。例如,紫罗兰、丁香、茉莉等,可采其鲜花;柠檬、橘子等,可取其果皮;樟脑、沉香等,可采其树木枝干;龙脑等,可采其树脂;丁香、肉桂等,可采其果实。这些原料采集后,用蒸馏、压榨、干燥等方法即可取得。
756、茶席中的香品,总体上分为熟香与生香,又称为干香与湿香。熟香指的是成品香料,一般可在香店购买到。熟香的样式有柱香、线香、盘香和条香等。另有香片、香末等作熏香之用。生香是指在做茶席动态演示之前,临场进行香的制作(又称香道表演)所用的各类香料。生香的临场制作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具有可观赏性,对于香道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757、焚香的香炉种类十分繁多,大多为仿古的样式,如鼎、乳炉、鬲炉、敦炉、钵炉、洗炉、筒炉等。在类别上又分为香炉、熏炉和手脚炉等。在质地上有铜、铁、陶、瓷等。茶席中的香炉,应根据茶席所表现的题材和内涵来选择。香炉在茶席中的摆置,应把握不夺香、不抢风、不挡眼三个原则。
758、名茶概念,流行看法有6种:一,历史上的贡茶至今还有的;二,参加各种评比而获奖的;三,已在出口或内销商品茶中列为名牌品目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四,有特殊的外形、香味,为部分消费者所偏爱,且为其他茶叶所不能代替的;五,使用价值特别突出的;六,产区自然条件和茶树品种优越,茶叶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且为世所共知的。也有人认为名茶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外形独特美观,品质优异;②被社会公认、消费者接受;③有一定的商品数量。
759、节日茶会比如有国庆茶会、五一茶会、迎春茶会
760、顾景舟大师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 “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 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
761、龙凤印包壶 明 时大彬 此壶材质为紫泥掺幼砂,紫黑相间,泛出星星白点,俨如繁星在天。壶体造型为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裥,杂砂 铺上,反映出紫砂的肌理质感,而壶盖正是一个印包花结的顶端。印包各个细部剔刻精细,线条流畅,壶腹中部伸出的壶嘴弯曲塑成鸣状凤首,形态生动,以示呈 祥;设龙首纹饰为壶把,有龙眼、鬣鬣奋张,对称均衡,端握顺手。通体刚柔相济,韵致怡人。整器设计协调,制作严谨,不愧为大家名作气度。壶底刻有“万历丙年申时大彬制”八字楷书款,此壶作于公元1596年。龙凤呈祥,蕴藏官印,这是封建社会仕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紫砂壶虽小,步入文化殿堂,成为高雅艺术,品赏之余,令人遐想,玩味无穷。此后,各种款式的印包壶相继出现,成为紫砂艺人竞相模仿的“佳作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