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下载本文

流。“飞行表演”除了练习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外,还应用了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提供减法算法的思路(事实上这一思想在教材第5页的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即在较大的集合(与被减数对应)中找出与另一个集合(与减数对应)一一对应的子集,这时较大集合的余集就对应着所得的差。应该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数学思考过程,那么,学生面对类似第81页第2题时,就可能会用更简捷的算法算出谁多和多几只。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

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

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

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教师一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通过组织“玩一玩”,使学生具体感受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立体图形,介绍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第一课“前后”(第56页),首先,要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惟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如果你坐在第三排,那么你的前面有两个同学。所以,如果只说5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不能确定5号车的位置,同时还要指出5号车在3号车的前面,那么5号车的位置才被惟一确定。其次,第57页第3题,汽车从公园出发,下一站是哪一站如果不明确行车的方向,还不能确定下一站的位置;明确了车是往动物园方向开的,所以下一站一定是太平路,不是火车站。

第二课“上下”(第58页),用上、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用上、下描述三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59页第5题,就涉及确定3个女孩上、下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需要结合简单的数学推理。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学习“前后”“上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识别左右比较难。第三课“左右”(第60页),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和“右”,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

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第四课“教室”,结合现实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室里、家里,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第一课“物体分类”(第64页),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而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把物体按形状分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要注意物体、几何体(长方体等)和立体图形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说“课本是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形状是长方体”;立体图形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物体或几何体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本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你说我摆” (第66页),是为五、六两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摆”的都有一定的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几个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摆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里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几何体的模型把它摆出来,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相反的干扰,可以组织相邻或前后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活动。双方还要就摆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双方要交换

说与摆的角色,进行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第67页第4题,能够看懂立体图形中有几个正方体,是需要空间想像力的,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正是因此,这道看似简单的练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分类与统计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第四单元第一课“整理房间”( 第52页),从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做的事情――整理房间,体验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的必要性。本课练习的分类对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并且给定了分类标准;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对照答案,进行讨论交流,体验分类结果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是一致的。

第二课“整理书包”(第54页),这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可以按课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一起,数学本和语文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放在一起,把语文书和语文本放在一起。本课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一遍自己的书包,然后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再跟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会整理书包。本课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互相对照各自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样的。

第九单元“统计”教学,一是要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第94页“最喜欢的水果” (第94页),一(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准备一些水果,小明调查了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这就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每个同学选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用图片表示,进行分类排队(班额人数多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再在全班进行归总),就形成一幅象形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