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棒的右端至少应施加 ▲ 牛的竖直向下的力,才能让它的左端离开桌面。
23.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充分燃烧后生成
① ②
③ ④ 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 (选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三、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24题7分,25题6分,26题8分,27题8分,28题6分,共35分) 24.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及灯泡亮暗的因素时,做了如左图所示的实验:将鳄鱼夹从较长的镍铬合金丝的A端逐渐滑向B端时,发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同时灯泡逐渐变亮。
(1)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 ▲ 有关;灯泡的亮暗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有关。 (2)小明认为,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只是电流大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否定小明的观点(只需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实验材料: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L1和L2、电池组、开关S及导线若干。
(3)接下来,小明又做了如下实验:将整条镍铬合金丝AB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档对镍铬合金丝吹冷风。在整个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小明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
25.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2KMnO4 + 5 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8H2O + 10CO2↑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第 5 页 共 11 页
把经过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用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
26.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左图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右图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 ▲ (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 ▲ 能。
(3)从右图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 ▲ 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27.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和有道理,因为 ▲ 。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丽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左图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
第 6 页 共 11 页
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 ▲ ;② ▲ 。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2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 (选填“V1—V2”、“V1—V3”或“V2—V3”)。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29~30题4分,31题6分,32题7分,33~35题8分,共45分) 29.下面是两个有关热学方面的观点,请用实例说明它们是错误的。
(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 。(2)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 。
第 7 页 共 11 页
30.小华学习了“生物类群”后,对生物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编造了一张植物分类检索表:
请回答:
(1)a和b处应分别填上 ▲ 。
(2)小华在一次野外活动时,采集到甲、乙、丙3种植物,通过观察标注了它们在检索表中的位置。这3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 。
31.从古代到现代,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请回答: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湿法炼铜的记载,将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该反应属于 ▲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现代社会,玻璃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材料,SiO2是生产玻璃的原料之一。SiO2属于 ▲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未来,人类在生产材料时会更注重环境保护,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应用于“绿色”化学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每年因能源消费而向大气排放约200亿吨的CO2,若这些CO2按化学方程式“CO2 + H2 → CH3OH + H2O”进行反应,理论上可以将转化为 ▲ 亿吨甲醇[CH3O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2.在拓展课上,小泉同学模拟某建筑工地上拉动工件的情景,设置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他用该滑轮组在4秒内将一个重为100牛的物体,沿着水平地面匀速拉动了2米。人的拉力为18牛,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倍,不计绳重及机械的摩擦。求:
(1)人的拉力所做的功。(2)人的拉力做功的功率。(3)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33.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可作调料,还可作化工原料。氯碱工业就是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 2H2O
通电
Cl2↑ + H2↑ + 2NaOH。某科学兴趣小组模拟氯碱工业,将
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只发生上述反应),收集到0.02克H2。停止通电,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0克盐酸后,溶液恰好为中性。求:
(1)电解过程中消耗氯化钠的质量。(2)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第 8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