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生态系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生物的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形成生态系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因此本节课是本章重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1)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自己身边的生物和环境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初一学生缺乏理化知识,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5.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设疑、合作探究 、总结情感提升

6.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疑启思;情境探究 总结提升

7.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 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探索自然的情感,并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8. 课时安排

2 课时

9.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景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十九大报告视频定格在: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图片。 师明确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引入课题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 系统 学生活动 观看十九大报告视频定格在: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图片。认真倾听老师的解读。体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当前新闻导入,注重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阅读本节课的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三、探究新知 1. 什么是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以及各部分的组成是什么?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 3.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怎样形成的? 习能力。 认真阅读, 圈画(重点) 重点。 认真阅读教材P25-27 页,注意圈 划。 教师出示学校风景图,并提出问认真观察思考回答:选取学生身边的 题: 植物、人等生物和 风景,体会生态说出图中的物体(物质),并对 水、阳光、空气等非1、生态系统的系统的和谐美, 概念 生物部分。 他们进行区分? 激发学生探究学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习兴趣。 ” “ ” “ ” 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 “统一”“整体”。 认真思考后回答: 师出示常见的描述: 一个湖泊、一个水培养学生独立思一个湖泊、一群鱼、一个水族箱、族箱、一块农田、一考、运用知识解一块农田、一群人、一片森林。片森林。 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判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 教师出示森林中常见的生物现象 图: 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许多真菌 并借助课本相关内容积极参与讨论, 调动学生参与的 以问题形式呈现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快速投入本课学习中去。 2、生态系统的 组成及各成分之 间的关系 并交流合作成果。 积极性,培养学并出示讨论题: 生的表达能力和1、树、虫、鸟之间的关系怎样? 团队意识。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树桩中的物质腐烂后到哪里去了?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 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释疑。 组织学生交流合作成果,并及时点拨提示。 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组成 师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 思考回答 下列问题: 认真观察思考, 1. 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积极发言。 2.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 系? 学生交流成果,师及时鼓励点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 依 存。 结合刚才的交流成果继续让学生 学生思考后交流。 思考: 1. 生物成分中的哪个成分是最 通过熟悉的谚语基本、最关键的? 分析常见的埔食 , 2. 哪两个成分能将无机环境与进行知识迁移, 生物成分联系起来 食物链形成原因3. 哪些成分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必 明确食物链形成原 轻松获得。 不可少的? 因。 学生交流成果,师及时鼓励点拨, 教师的友情提示使学生快速掌握指导学生再次明确:生态系统是 食物链的写法。 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教师出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导学生思考:螳螂、蝉、黄雀三者之间的关系。蝉又吃什 生认真观察, 思 么:引出:树并呈现: 树→ 蝉 → 考后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

螳螂 → 黄雀 教师点拨:“这样形成的链就叫食物链。” 你能正确书写食物链吗? 教师提示食物链书写要领: 注意:食物链的写法:1、起始者 生认真观察, 思 是植物(生产者),2、箭头方向 考后交流。 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能力,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平常要爱护、保护动物。 3、食物链、食物网 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3、不包括分解者。 教师出示课本 27 页某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生回答以下问题: 认真观察, 心灵1.连出多少条食物链? 触动学生心灵,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受到触动。 增强保护生态系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 统、保护环境的怎样的变化? 意识,使得本课生汇报,师及时点拨引出食物网的知识目标与情学生交流 概念,生物数量的变化,及时渗感目标得到完美透情感教育。 结合。 教师出示:常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起共鸣:时刻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四、满载而归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 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所以本节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 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 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情感得到升华 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生物学中重难点教学有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开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