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基础知识(音乐篇)核心笔记 下载本文

音乐篇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但它采用的声音材料具有非语义性的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音乐是一门非描绘性的艺术,不可能描写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而是通过时间展开音响构成的各种要素,以直接激发和呼唤听者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更注重严谨的形式和结构,因此有人称其为形式的艺术。

音乐的几种社会功能:

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可能出论述题 详见书5页)

第二章

音乐的声音材料

音乐建立于特殊的音响——乐音。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它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乐音是音乐构成的最主要的物质材料。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声乐和器乐(人的嗓音和乐器发出的乐声)

节奏、速度与旋律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任何音乐都具有节奏。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延续,强拍和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性格。音高和节奏构成了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几个不同高度的乐音和某种样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获得了最简单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旋律。对于传统的音乐概念来说,旋律是音乐的根本。

曲式

曲式涉及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

曲式的最小完整单位被称为乐段,一个乐段内部可以包含若干个乐句。

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 (详见书 10 页)

第三章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远古

中国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有物证可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18支用猛禽腿骨制成的笛子。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骨哨和陶埙证明中国的音乐文明不仅产生在黄河流域,同样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原始时代的音乐往往是与生产劳动、巫术联系在一起的。

夏代的乐舞《大夏》和商代的乐舞《大濩》成为昭显统治者功德的工具。

求雨的《無舞》、驱鬼逐疫的《魌舞》。

音乐教育始于周代 “大司乐”,产生于春秋末期的《诗经》是当时的一部音乐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末期共 500 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的《国风》160 篇,包括了当时北方 15 国的民歌,音乐结构多样,表演形式新颖。

《楚辞》所收集的是以屈原辞赋为主的楚国音乐作品。

先秦时期的中国音乐成就是 1978 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

中古

乐府始建于秦朝,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的加强。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是鼓吹乐、相合歌和歌舞百戏。

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总称,其中民间音乐吴歌和西曲多数为爱情题裁,风格清新自然,后来为隋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阮籍、嵇康等著名琴家,琵琶是此时由印度传入华夏。

宫廷燕乐是隋唐时期音乐成就的代表。燕乐大曲结构复杂多变、艺术精细,代表作《霓裳羽衣》。

唐朝政府建立多种音乐管理机构,梨园(创始人唐玄宗)是由艺术水平最高的音乐舞蹈家组成。

近古

南宋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现存的宋代歌谱。

宋元时期最重要的说唱体裁是鼓子词和诸宫调。

杂剧在元朝达到鼎盛。

南戏在北宋形成,元末达到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郭沔创作古琴曲《潇湘水云》

元代反映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昆山腔经过魏良辅改良创造了被称为“水磨调”的清丽委婉唱腔,风靡全国。

昆曲明末清初趋于衰落,“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18 世纪末四大徽班艺人进京,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的诞生

近代

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催化剂。戊戌变法倡导废科举、兴学堂,导致学堂乐歌的诞生。梁启超主张借西洋音乐创造中国的“新乐”,当时留日学习西洋音乐的有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忞,采用西洋去掉填配新词创作《送别》。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以萧友梅为首的留学生在北京成立了多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随后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音乐院。萧友梅、赵元任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活动《教我如何不想他》《问》。

黎锦晖创作《可怜的秋香》、 刘天华创作《光明行》、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黄自创作《旗正飘飘》、 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

冼星海 1939 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1945 年鲁迅艺术学院的革命艺术家们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作者和作品曲目详见第五章)

现代

1950 年无锡民间艺人华彦均(阿炳)《二泉映月》,通过打谱和录音使《碣石调幽兰》、《广陵散》复现。 “十二木卡姆”和“侗族大歌”被挖掘。 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 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 大型声乐套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管弦乐:《瑶族舞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长征交响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详见书15页)

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古代与中世纪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最长的时段。

中世纪音乐主要是基督宗教礼拜音乐,广泛传播的音乐是教堂礼拜唱歌的格里高利圣咏、赞美诗等。

12 世纪左右,复调音乐开始广泛传播,记谱法、唱名法以及调式体系也逐渐成熟,音乐开始逐渐脱离宗教礼拜仪式走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

文艺复兴时期

15—16世纪两百年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属于文艺复兴时期。起点不是意大利,而是英国和欧洲大陆偏北地区。

文艺复兴音乐是一个声乐的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声乐复调,尤其是无伴奏的多声部歌唱是这一时期的音乐的主要风格样式。

早期有布艮第乐派以及更加重要的弗兰德乐派,弗兰德乐派成员主要来自尼德兰地区和法国北部,盛行于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有:J·奥克冈、约斯堪,成就:弥散曲、经文歌和世俗复调歌曲。

16世纪是文艺复兴音乐成就最高时期,世俗音乐得到很好的发展,世俗音乐的典范:法国尚松和意大利牧歌。

晚期文艺复兴,音乐中心转向意大利,罗马乐派的帕勒斯特里那的无伴奏声乐复调将文艺复兴宗教音乐推向顶峰,威尼斯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则发展庄严宏大的带有乐器伴奏的合唱音乐。

巴洛克时期

17 世纪开始,1600—1750年,记谱法以完全成熟,调性体系得到确立,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复调音乐达到巅峰,代表新趋势的主调音乐正在兴起,标志:歌剧、清唱剧、康塔塔。

歌剧产生于佛罗伦萨,经过早期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以及威尼斯和那坡里的众多作曲家的努力,意大利歌剧在 18 世纪前后发展成型,并传播到整个欧洲。

巴洛克时期器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一次与声乐处在了平等的地位。这一时期器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