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试题 下载本文

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应物象形(造型,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随类赋彩(设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经营位置(章法,构图和构思)

·传移摹写(临摹及对前代绘画意境的追求)

六.简述嘉峪关砖墓壁画的艺术特点

答:·线描具有表现力,用笔轻松自然,强劲有力,粗细有致,飞流相渗,色线相具,收放自

如。

·构图采用平面散点透视,一框一画,一砖一画。即自成独幅,又形成连环色势。 ·用色热烈、明快、单纯

总体:质朴雄健,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

七.简析《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艺术特点

答:人物间即联系又独立,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当时土族文人的内心世界,并塑造了

各自个性。人物景象均用单线条塑造,线条粗细有致,流畅俊挺,长短疏密组织的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感,生动传神。

八.名词解释

答:【传神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

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所谓神,泛指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特色,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六法论】为谢赫所提出简介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

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古画品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所著的我国最早的画品专著,写作上夹叙夹议,是一

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开创了史实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并且深刻的影响后世。

第六章

一. 佛教石窟的来源及中国的著名石窟

答:随着佛教传入为传播佛教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兴盛于南北朝及隋唐,该时期佛教美术随宗教传播而出现空前高潮。 我国现存石窟与遗迹有120多处,最重要的四处为: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其他还有:·甘肃炳灵寺石窟 ·河南巩县石窟寺 ·新疆克孜尔石窟

二. 简述“龟兹画风”

答:在人物上,大多以极粗线条画出轮廓,再以单纯的色彩平涂出身体各部分。有的作品在人物的肌体裸露部分有意烘染,高光部分直接用白粉提点,凹凸分明,画风古朴粗犷。

三. 简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色

答:【艺术特色】·塑造造型写实,画像圆润体态丰腴,衣饰衣褶转浅,彩绘绚丽。 ·有明显的西域画风,也有传统的汉画风格,并体现出两者融合过渡的痕迹,

并逐渐形成有民族风的宗教壁画艺术。

石窟艺术

·人物情态各异,内心情感以及性格气质刻画的具体细致 ·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气息浓郁

·题材处理,形象塑造,勾线填色,章法经营上都体现了汉民族和周边民族画

工的智慧才能。

·五代时沿袭唐代,但风格日趋精致,雕塑气势活力,个性特征逐渐衰落

【制作特点】·组合形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萨 ·雕像不再紧贴壁画,由原来的高浮雕发展为圆雕 ·彩雕和壁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和谐统一 ·菩萨和弟子在唐代彩塑中最为精彩 四. 什么是“昙曜五窟”

答:即太平初年开凿的16-20窟,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因昙曜和尚主持修造故而得名,形制规模宏大,平面呈马蹄形,主佛像“顶天立地”,主从相差悬殊,是君权和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造像特点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唇薄而略带微笑,衣纹简单质朴,着右袒或通肩袈裟,受凉州地区影响,体现了中亚的造像特征。

代表作是20窟的主佛,从造像的面貌、身材、体态、服饰各方面来看,完全可以看出云冈“昙曜五窟”造像艺术的渊源所在。

五. 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特点 答:·一期为“昙曜五窟”造像艺术。

·二期丰圆适中的面相,褒衣薄带式的服装。直平阶梯式的刀法,已具有更加浓厚的汉特

色造像的衣褶和背景中的动植物形象,巧妙运用装饰性的处理方法。

·三期造像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实施的汉化政策,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传统得到了飞跃式